2018年,浙南產業集聚區(經開區、甌飛)收穫兩個具有標誌意義的喜報:一是核心區技工貿總收入1100億元,正式邁入浙江省的“萬畝千億”量級平臺行列;二是在國家級開發區綜合考評中,名次前進了8位。今年,圍繞市委市政府“奮戰1161、奮進2019”工作主題主線,浙南產業集聚區將如何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實現新的跨越?4月9日,本報記者、總編輯潘建中對話浙南產業集聚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徐蓬勃(以下簡稱徐)。

  本報記者、總編輯潘建中(右)對話浙南產業集聚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徐蓬勃(左)。

  溫州日報:這幾年,浙南產業集聚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這個名字可能還有些陌生,大家對經開區比較熟悉。到底浙南產業集聚區、經開區和甌飛之間是什麼關係,可否先簡單介紹一下他們的前世今生。

  徐:別說普通老百姓弄不明白,就連家裏的親戚長輩問我到底在哪裏工作,我也得解釋半天。

  浙南產業集聚區的前身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浙南閩東北首家國家級開發區,於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甌飛工程是溫州城市向東面海發展的戰略性工程。2015年,甌飛開發建設管委會與經開區管委會正式合併,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溫州浙南沿海先進裝備產業集聚區(簡稱浙南產業集聚區)。這是全省第15個省級產業集聚區,包括一個核心區(濱海園區、金海園區)和四個分區(瑞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瑞安塘下汽摩配產業集聚區、空港園區、平陽宋埠產業區塊)。換句話說,浙南產業集聚區地處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龍灣區(主要包括作爲開發區生活配套託管的海城街道、沙城街道和天河街道)、瑞安市、平陽縣的沿海區域,是一種沿海產業帶的佈局。從2015年開始,我們實行“三塊牌子、一套人馬”的“三區合署”管理模式,對外完整的稱謂應該是浙南產業集聚區(經開區、甌飛)。近年來的發展充分證明瞭“三區合署”後功能疊加的成效,去年我們在國家級開發區“國考”中,排名前進了8個位次,是2015年啓動“國考”以來進步最快的一年。

  溫州日報:作爲成長在中國民營經濟之都的產業集聚平臺,在溫州“兩區”建設中,浙南產業集聚區最重要的使命應該是爲溫州民營經濟發展創造大平臺。新的一年,你們將如何展現這種使命與擔當?

  徐:在“兩區”建設中,市委市政府對我們提出了“四平臺一窗口”的發展要求,即集聚區要真正成爲產業平臺、開放平臺、科創平臺、城市平臺以及展示我市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窗口。這個發展要求非常精準,今年,我們將緊扣“奮戰1161、奮進2019”工作主題主線,對接“兩區”建設大戰略,聚焦高質量發展,突出抓好招大引強、產業升級、產城融合、空間拓展、民生改善等工作,全面提升核心區“萬畝千億”量級。作爲國家級開發區,我們必須放眼國家級層面,努力把強項做強,把短板補齊,2019年力爭在“國考”中進入前50強。

  年初以來,我們是有喜有憂。喜的是有40家存量企業要求擴大再生產,起碼需要1700畝土地,做實體經濟有用地需求是好事情,這是反映溫州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一個標誌;憂的是供地嚴重不足。今年我們要突出一個貫穿全年的重要載體——工業“三千三百”行動,即盤活存量空間一千畝、新增圍墾空間一千畝、完成工業供地一千畝,力爭規上工業增加值超百億元、規上工業企業新增一百家、產值億元以上企業超百家,全力拓空間增效益。

  溫州日報:這聽起來很讓人疑惑,在大家印象中,浙南產業集聚區有“甌飛”這樣的圍墾大工程,感覺空間很大,怎麼也會有土地不夠用的難題?

  徐:這個問題問得很好!自從甌飛工程實施以來,外界一直有一個聲音:溫州不缺地了。事實上,已圍空間達10萬畝的甌飛工程確實是拓展溫州未來發展空間的重大戰略佈局,自2010年10月啓動以來,累計投資約140億元,單體圍墾面積全國最大。其中,甌飛起步區圍塗工程3.44萬畝已完工驗收,甌飛一期圍墾工程(北片)6.64萬畝也已實現龍口合龍。但是,根據海洋生態保護新要求,國家對科學用海實施“嚴管嚴控”,也就是說,圍墾不等於可以用海。

  面對用海政策新變化,我們將積極向上級爭取甌飛工程“已圍已填”部分最大限度的科學使用,創新改革舉措增強甌飛圍區的資地平衡能力,確保甌飛工程早出形象,爲再建一個“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提供空間保障。我常對幹部說:甌飛沒有負我們,我們不能負甌飛。今年,我們要把更好地保護海洋生態和科學用地作爲重要的使命擔當去推進。

  溫州日報:拓空間很重要,挖內涵勢必要同步推進,集聚區如何通過“騰籠換鳥”,讓現有的“小鳥”“弱鳥”變強飛高?與此同時,招大引強,培育更多的明星企業?

  徐:這是我們今年的重點。必須向存量要空間,向畝產要效益。去年,我們率全市之先,開展畝稅5萬元以下企業整治提升,淘汰了一批“低散污”的企業。目前,開發區規上企業畝均已達35萬元,但部分規下企業特別是“村二產留地”的畝均還較低,今年我們把這個硬指標提升到畝稅10萬元以上,倒逼小企業儘快成長,規下企業儘快變規上。通過雙倍增計劃,加大研發投入,引進科研平臺,今年計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5家以上、省科技型企業175家。

  什麼叫“萬畝千億”平臺?就是指面向重量級未來產業、在萬畝空間產出千億以上的產業大平臺,這需要更多百億企業去支撐。這些年,我們不缺好企業。去年,3家企業上榜中國民營企業製造業500強,其中2家上榜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新增2家上市企業,佔全省8%,我們的目標是每年新增2家上市企業,每年引進一批高質量總部企業。今年我們精心組織實施龍頭企業培育計劃,共有6家企業被列爲百億企業培育名單,其中2家要做大做強成千億級的雄鷹企業,爭取打造若干獨角獸企業。從一季度數據看,我們的發展態勢非常穩健,財政收入增長46.7%,稅收增長21%,一般公共預算增長65.2%,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5%。

  溫州日報:杭甬溫是浙江鐵三角,相比杭州的城西科技走廊、寧波的杭州灣產業集聚區,我們還有不少差距,最主要的短板在哪裏?未來如何迎頭趕上?

  徐:你說的這是事實。縱向比較,我們一直保持平穩較好的發展態勢,現有的項目雖然不錯,但頂天立地的大項目還有待引進和培育,特別是投資50億元、百億元以上的單體製造業項目不多,這一點我們差距很大,但也有信心補上;在科技創新引領方面短板也不小,特別是人才方面。今年我們借打造自創區主園區的契機,自我加壓,要在科技和人才兩方面實現更大突破,從最新的數據來看,態勢很不錯,一季度我區新增高級人才58位,全年力爭引進150位以上。

  縱觀全局,今天的發展已經過了那種憑一己之力、單打獨鬥的年代,只有更好地融入國家的大戰略、大平臺,纔能有大發展。當前,集聚區要更好地抓住溫州融入長三角、省裏提出的四大建設(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招引大項目、做強大平臺。同時,我們加大惠企政策落實力度,去年全區惠企補助資金3.7億元,增速146%,今年馬上又有1億元的惠企補助下發,努力打造政務服務新高地。另外,還要在城市建設和配套設施建設方面大力加強,讓開發區白天看像一座城市,晚上看更像一座城市。

  溫州日報:你說開發區要像一座城,可我們這一路過來,總覺得整體環境有點“冷清”,未來將如何通過產城融合讓這裏變得生機勃勃?

  徐:產城人融合,既是集聚區的發展理念,也是我們的行動指南。一個新區從建設到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文化的沉澱。這些年,我們堅持規劃引領,以環金海湖濱海新城建設爲龍頭,星級酒店、商住樓盤、總部大廈、交通樞紐、人才公寓等功能項目相繼建成,籀園小學分校、繡山中學分校、中西醫醫院分院等優質教育、醫療項目落戶,環山東路以及瀋海高速複線、軌道S2線等交通項目紮實推進,榮獲了全省產城融合十大示範新城的榮譽。目前,全國地市一級首個特斯拉銷售服務總部已落戶這裏;今年5月,將有一家五星級酒店開業。

  作爲產業集聚區,我們在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同時,特別注重優待“藍領”,按照每年增加5000-10000人的就業需求,在土地緊缺的情況下,仍謀劃打造10萬平方米的藍領公寓。此外,還將大力發展商業和工業服務業,改善交通,打造文旅產業,引進優質教育,加大環境建設力度,立志打造一座向東面海、美麗繁榮的高能級產業新城。

  來源 溫州日報

  本報記者、總編輯 潘建中

  編輯 葉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