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冰面之上一曲《陰陽師》,日本"花滑王子"羽生結弦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此前,第23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於2月9日在韓國平昌開幕,"冬奧"成爲今年春節的熱門話題。而在平昌冬奧會揭幕前,奧運會的"金主"們早已"摩拳擦掌"大打廣告。

去年宣佈牽手奧運會的阿里巴巴,今年2月初發布了《相信小的偉大》奧運會宣傳片,其還在位於江陵的賽場邊上建了一棟科技館;

新加入奧運TOP計劃的英特爾在平昌冬奧會開幕式上,使用了1218架英特爾無人機組成奧運會五環標誌,刷新了最多無人機在空中同時飛行的吉尼斯世界紀錄。英特爾還此次冬奧會提供5G和VR直播技術支持;

而韓國本土企業三星在這次冬奧會上更是"無處不在",三星是平昌冬奧會官方APP的開發商,還向運動員和主辦方贈送了自家手機,並且與韓國電信(KT)、英特爾等一起首次試驗性推出5G通信服務......

雖然平昌冬奧會贊助如火如荼,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有一些全球大型公司則結束了與奧林匹克的的合作伙伴關係。屆時,奧運會這一頂級世界體育IP,還會是贊助商的"香餑餑"嗎?

多家公司撤退奧運會

奧運會能在短時間內吸引全球觀衆,並且往往慶祝着包容、團結和民族自豪等主題,無疑是品牌和產品曝光的好時機。

但是,在2016裏約熱內盧奧運會後,美國電信巨頭AT&T、花旗銀行和希爾頓終止了和奧運會的贊助合作。2017年,百威和TD Ameritrade也放棄了奧運會贊助商的頭銜。需要指出的是,兩家企業並不是國際奧委會的贊助商,而是美國奧委會的贊助商。

據悉,百威公司退出的原因之一是,精釀啤酒變得越來越受歡迎,葡萄酒和白酒的市場也越來越好,其正面臨着

在此之後,另一重磅消息是,攜手走過41年後,快餐巨頭麥當勞和國際奧委會也正式"分手"。2017年6月16日,國際奧委會(IOC)在其官網宣佈,他們已經與麥當勞結束了TOP(The Olympic Partner)合作計劃。而原合約計劃將於2020年終止,麥當勞提前退出了該交易。

這意味着美國觀衆在今年的奧運會期間不會看到任何奧運主題的麥當勞電視廣告。2018年平昌奧運會期間,麥當勞在奧運公園和選手村的餐廳將成爲其最後的亮相。

麥當勞與奧運會的"情緣"最早可以追溯到1968年法國格勒諾布爾冬季奧運會。到了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麥當勞正式與國際奧委會合作,和可口可樂、寶潔一道加入TOP合作計劃。自此,經典的黃色"M"商標就從未缺席過這一體壇盛事。

麥當勞全球市場部執行長拉格納多(Silvia Lagnado)彼時表示:"幾經考慮後,我們決定將資金和精力,轉移至加強食品安全、改善設備和變更食譜的層面上,纔會做出與奧委會分手的決定。"

據CNNMoney報道,國際奧委會迴應說,這是項雙方共同做出的決定。前國際奧委會市場總監Michael Payne在接受CNNMoney採訪時指出,停止合作對雙方都有意義。"在一段非常長的時間內,麥當勞一直是奧運會的合作伙伴,而這種合作是很昂貴的",他說,"重點在於,麥當勞很難管理。麥當勞給自己的定位是食品範疇。這不僅僅是贊助商說的,'我們決定繼續前進'。"

麥當勞的退出爲其他食品供應商提供了與奧運會合作的機會,而另一方面,奧委會也在考慮飲食健康問題。

贊助費越來越貴,收視卻下降

自1984年當時的洛杉磯奧組委主席彼得·尤伯羅斯開啓奧運會商業運作模式之後,贊助商就成了奧運會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而在奧運會贊助體系之中,TOP計劃代表着國際奧委會最球最高級別的合作伙伴。

國際奧委會在1985年正式提出"奧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TOP計劃。根據國際奧委會TOP計劃的規定,TOP贊助商權期限爲每4年爲一個運作週期,協議期包括冬季奧運會和夏季奧運會各一屆,到期後需與國際奧委會重籤協議。加入該計劃的企業將獲得在全球範圍內使用奧林匹克知識產權、開展市場營銷等權利及相關的一整套權益回報,更爲重要的是TOP夥伴享有在全球範圍內產品、技術、服務類別的排他權利。

根據CNNMoney報道,前國際奧委會市場總監Michael Payne表示,國際奧委會擁有很多穩定的長期合作伙伴,他舉例了可口可樂、Visa、松下、三星和OMEGA等,並強調一些交易合約將持續到2028-2032年。

價值與權益掛鉤,TOP計劃的贊助費用自然也高得驚人。2008年,北京奧運會全球合作伙伴最低贊助爲6000萬美元,到了四年後的倫敦奧運會,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8000萬美元(約合5億元人民幣)。

而據CNNmoney報道,奧運會四年的贊助費最高可達2億美元。不僅如此,在奧運會期間對於投放的廣告還有諸多限制。

除了贊助費越來越高外,不少公司結束與國際奧委會的合作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可能是對奧運會觀衆數量下降的失望。

據NBC報道稱,裏約奧運會的平均收視率爲2580萬人,而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平均收視率爲3110萬人,2016年觀衆數量比2012年減少了500萬。

亞洲企業對奧運會青睞有加

那麼對贊助商而言,奧運會是不是越來越沒有吸引力了呢?

事實上,麥當勞、百威等公司和奧運會的"分手",並不能證明奧運會的影響力不復當初。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公司退出的同時,一些亞洲企業則越發青睞贊助奧運會。

2017年1月,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與阿里巴巴集團在瑞士達沃斯聯合宣佈,雙方達成期限直至2028年的長期合作,一口氣簽下十年。阿里巴巴將加入奧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贊助計劃,成爲"雲服務"及"電子商務平臺服務"的官方合作伙伴,以及奧林匹克頻道的創始合作伙伴。此外,日本的豐田汽車和普利司通輪胎也加入TOP計劃,簽約至2024年。

各大贊助商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爲未來一個半奧運週期,奧運會的重頭戲都在亞洲。2018年韓國平昌冬奧會、2020年日本東京奧運會、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奧會,連續三個奧運會在東亞舉行,亞洲企業的贊助熱情自然有增無減。

另外,麥當勞退出後,英特爾迅速"補位",2017年6月21日,全球知名芯片製造商英特爾宣佈加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TOP計劃,雙方合同籤至2024年奧運會週期,成第13家TOP贊助商。

本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