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文化,大概是深圳現在最在意的事兒之一。

  前不久公佈的數據顯示,深圳GDP已經超過香港。跟所有擁有野心的新貴一樣,當經濟競爭力足夠硬氣之後,“沒文化”、“沒底蘊”、“暴發戶”這些標籤就顯得格外刺眼了。

  DT君(公衆號ID:DTcaijing)在百度的高級搜索中,將“文化沙漠”作爲不可分割名詞進行搜索,共出現了80多萬條相關信息,其中包含“深圳”的結果數量就達27萬。隨手一截圖,自辯佔了大多數,深圳的委屈幾乎快要溢出屏幕。

  (圖爲以“文化沙漠”、“深圳”爲關鍵詞搜索的百度頁面截圖。來源:百度搜索。)

  我們十分理解這座城市的着急。

  依賴資本、土地和勞動力等生產因素驅動增長的時期已經過去。美國著名學者理查德·佛羅里達在《創意階層的崛起》等研究中闡述的理念正在獲得更普遍的認同——創意成爲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動員、吸引和留住創造型人才的能力”。

  法國學者查爾斯·安布羅西諾和文森特·吉隆也在《法國視角下的創意城市》中提到,有創造力階層的人對其工作和居所傾向於選擇能夠提供豐富多彩生活內容的位置,例如靠近音樂廳、劇院、藝術館、歷史傳統街區和有多元文化的地方。

  文化生活水平,顯然是城市未來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一環。

  那麼,深圳的文化生活真的不夠優秀嗎?DT君試圖用數據來更精準地回答這個問題,以承載文化的“文化設施”、填充內容的“文娛活動”以及代表熱情的“文化消費”作爲評價城市文化生活水平的綜合指標,將深圳和其他主要城市直接比對,看看TA現在到底處於什麼樣的區位。

  1

  深圳文化設施拼不過杭州

  展館、書店和劇場是最大弱項

  我們採集了主要城市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圖書館、展覽館、音樂廳、劇場、電影院和書店等文化場所的信息,從規模和豐富度兩個維度對全國35個主要城市進行了評價——文化場所的數量足夠多、類別足夠豐富,也就意味着一個城市有條件提供更多元與充沛的文化生活。

  在這一項上,北京略強於上海,兩者遙遙領先,將排在第三名的廣州甩出幾個身位,深圳則更是弱勢,規模和豐富度都比不上杭州,直接落入二線城市的水平。

  更具體來看,深圳在音樂廳、圖書館和電影院這幾項上其實表現並不弱,差距主要是被書店、劇場、博物館、展覽館和科技館拉開。

  電影院的繁榮與書店的稀疏,大概都是當地商業力量務實的選擇,也符合大家對這座城市風格的固有印象。

  博物館、科技館等大型文化場館的落後,可能主要還是因爲深圳這座城市太年輕。

  對於並沒有深圳生活體驗的DT君,從遊客視角也能感受到差距。就算不擺出擁有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優越資源的北京來“欺負人”,上海旅遊打卡地前列的博物館和科技館,某旅遊app杭州頁面的《杭州12家博物館推薦》攻略……與仍舊以華僑城、世界之窗等作爲標誌物的深圳相比,都顯得格外具有文化底蘊。

  正兒八經追溯深圳的文化設施建設史,也不過是近三十年的事。上世紀80年代大規模建設了深圳博物館(老館)、深圳圖書館(老館)、深圳大劇院、深圳體育中心等八大文體設施,2000年初以來又陸續建設了深圳音樂廳、深圳圖書館新館、深圳博物館新館——短時間的集中建設,還是拼不過歷史悠久、細水長流的積累。

  不過,深圳並沒有放棄,正十分豪氣地奮力直追。2018年9月,深圳市委常委會原則通過了《深圳加快推進重大文體設施建設規劃》,歌劇院、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等新一批大型文體設施已經在路上趕來。

  我們比照了下現在的差距和建設速度,深圳要趕京超滬還是有難度,但是可以期待一下TA甩開杭州追上廣州,至少進入一線城市陣營。

  2

  深圳文娛活動夠豐富

  但是明顯並不“文藝”

  與文化設施硬件的“落後”相比,深圳的文娛活動表現要好很多。

  綜合電影放映場次和“豆瓣同城”上的活動信息,DT君從規模和豐富度兩個層面對主要城市的文娛活動進行了評價比較。

  頭部還是很穩定,北京和落後些許的上海站在頂端,深圳在這一項上全面超過了廣州。

  再比較幾個一線城市的活動類型,不管是影院活動、戲劇、音樂還是展覽,深圳都表現不佳……實在是個不太有文藝氣質的城市。

  以最爲弱勢的戲劇(包含話劇、音樂劇、舞劇、歌劇和戲曲)爲例,DT君查看對比了幾個城市的豆瓣同城活動頁面。最近一週深圳有12場戲劇活動,從感興趣人數來判斷人氣的話,最熱門的話劇《金鎖記》也僅有86人感興趣;上海有41場戲劇活動,最熱門的是舞臺劇《三體II黑暗森林》,有317人感興趣;北京有74場戲劇活動,孟京輝導演《戀愛的犀牛》有914人感興趣——不管是看活動體量,還是看羣衆熱情,深圳都跟京滬差距較大。

  不過,在室外、聚會、學習、運動等活動方面,深圳直逼最高水平,在公益活動一項上甚至以微小的優勢勇奪第一。如果再考慮到常住人口的差距,深圳人蔘與運動和公益類活動的機會和熱情真的相當高。

  提取深圳過去一年的1萬場活動名進行分析,“體驗”、“燒烤”、“公益”、“課程”等都是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另外,與大海有關的詞被反覆提起,比如“出海”、“潛水”、“海岸線”、“快艇”等,海濱城市的特色彰顯無疑。而“提升”、“課程”、“沙龍”、“英語”等詞的存在感也挺高,體現出了深圳文化的奮鬥基因。

  3

  穩站第二梯隊

  深圳真的就是文化沙漠?

  以城市居民購買線上文創產品和爲電影貢獻票房作爲文化消費代表指標,DT君還評估對比了幾個城市的文化消費力。

  結果也沒啥意外,一線城市呈現出涇渭分明的兩個層級,深圳在這一項上表現尚可,緊緊追着廣州。

  兩個層次的城市間電影票房差距相對來說較小,大概是大衆文化娛樂的消費已經在拉平。但線上文創消費仍舊有較大差距,這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廣深羣衆爲創意買單的熱情與意願還沒有那麼強。

  在依次比較完三個指標之後,DT君其實已經大致瞭解深圳的文化生活發展情況,綜合來看:深圳與廣州一起組成了城市文化生活發展第二梯隊,比二線城市明顯更好,但與北上仍有較大差距;受到城市歷史的掣肘,文化相關硬件的不足成爲深圳最明顯的短板,城市在文藝與創意方面的熱情也有些不足。

  如果懷抱着想要與北上直接競爭的野心,那麼深圳可能還得繼續坐實“文化沙漠”的標籤,尤其是當大衆提到城市文化和文化軟實力,往往就指本文所用指標定義的更偏重文藝的狹義概念。

  但當我們站在更廣義的“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角度來看,深圳其實已經有了可能不文藝但也比較鮮明的城市標籤,這些具有時代特徵的城市精神總和,生長得很快。

  從“小漁村”到一線城市,在深圳的經濟隨着時代車輪滾滾向前的時候,其文化的發展也打上了“奮鬥”、“經濟”的烙印。TA可能看起來無趣又無聊,但是包容度極高,開放自由。

  深圳現在的主要問題可能是,短期內不可能補足歷史文化底蘊已成定局,文藝氣質似乎也沒辦法迅速長成,那麼,靠着短時間氪金快速發展的文化硬件,和城市自然創造的開放、包容與奮鬥的鮮明特徵,是否也能培養出對創意階層具有吸引力的文化?

  作者 | 陳詩雨

  編輯 | 唐也欽

  數據 | 王君奕、李飛、羅鈺婧

  設計 | 張梓豪、鄒磊

  合作、交流請關注微信公號DT財經(ID:DTcaijing),轉載請添加微信dtcaijing00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