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到1922年,“協約國”在打敗“同盟國”之後,開始向蘇俄發動進攻。在這一歷史事件中,“協約國”表面上實力強大,但實際上,其中的各列強國如英國、美國、法國、日本、意大利等則是想趁機奪取本國最大的利益。一些被迫、被騙參與的弱小國家則是他們欺負的對象。

  (1)美日在1918年到1920年的軍事外交爭奪

  在期間,英國仍然是“話語權”最大的國家。法國則在“一戰”前就篤定和英國走在一起。爲的就是“維持以英國爲主導的世界秩序”。美國則希望利用德國、奧匈帝國重傷英法的情況下,謀取“新的世界秩序”,從而讓美國主導“世界秩序”。他的外交重點、實力擴張重點是歐洲。

  那麼,歐洲以外的其他勢力也有擴張重點。例如日本,它就希望在“英日同盟”的羽翼下,不僅控制朝鮮半島,還要進而北上控制中國的東北三省,甚至蘇俄的西伯利亞地區。

  可以說,中國作爲當時歐洲以外,最肥厚的“利益點”世界各列強都很垂涎。由此,美國、英國等國都與日本發生了矛盾。

  例如英國作爲司令,在副司令的爭奪上,美國和日本就產生了競爭,結果日本勝利;

  例如美國對日軍人數過多問題上提出抗議;

  最爲重要的是美國和日本圍繞“西伯利亞鐵路”問題進行尖銳爭鬥,但日本得“天時地利人和”——與中國近、有英國等歐洲列強支持等,因此,美國不斷地受挫。最終,美國在1920年1月9日,正式宣佈退出。4月,就徹底撤軍了。

  隨着美軍撤腿,英國等國也陸續撤出。但日本就是遲遲不撤軍。由此,徹底暴露了日本的野心。

  (2)日本藉助進攻蘇聯之機,意圖吞併中國東北

  在日本的虛假情報欺騙下,北洋政府於1918年7月23日,派軍參加了“協約國”。8月26日,協約國的二十多萬軍隊發起對蘇俄的總攻,北洋政府的4000名軍人則主要擔任守護工作,並負責協約國的所有軍事設施的維護。

  日本在“協約國”武裝中顯得很拉風,其一,其隊伍人數最多,多達十幾萬人;其二,日本在爭奪“副司令”位置時取得勝利。爲此,美國和日本在11月16日爆發了外交戰。因爲有英國幫忙,美國敗下陣來。雖然中國也參加了對蘇俄“作戰”,但其地位並沒有上升,在日本地威脅下,北洋政府妥協了。

  1919年9月6日,日本積極參加“干涉蘇俄”的真正目的徹底顯現了。中方在日本地脅迫下,簽訂了《關於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實施上必要之詳細協定》。在協約中規定:中日雙方準備對後貝加爾州、黑龍州各取軍事行動。同時“(爲)指揮之統一及協同圓滿起見,行動於該方面之中國軍隊,應入日本軍司令指揮之下”。

  然而,對於英美法日等國來說,蘇俄獲得大部分國民地支持,在紅軍、蘇俄人民、包括五六萬名華工在內的世界勞工地幫助下,蘇俄對於歐洲侵略各國進行了沉重打擊。1919年年底,無論在歐洲還是西伯利亞,“協約國”敗相已現。

  下文5小時後待續!

  北洋受英美脅迫再信日本的假情報,在日軍領導下進攻蘇俄

  “庚子退款”謠言之蘇聯沒退款:北洋政府遵美英法旨意與之建交

  戴高樂:英法不可靠,我們必須鬥爭到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