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这个词最早源自小虎队,那时人们追星只是单纯的崇拜明星。

  如今提起“追星”,除了谈到偶像崇拜,更多时候会谈到“疯狂、“脑残”这样的字眼。

  大众追星到底是在追什么?才能使得他们如此疯狂?

  有人疯狂为偶像花钱,有人疯狂追现场,甚至有人疯狂到跟踪偶像......

  最近刚好看到一部有关日本追星的纪录片,从日本的追星现象,到国内的追星热潮,今天蝉主就跟大家聊聊追星那些事。

  在日本,有一万名少女自称偶像

  提到日本偶像,就不得不提到AKB48。

  这个成立于2005年的日本大型女子偶像组合,以人数多的优势占据了日本娱乐圈的大半江山。

  AKB48是最早提出“养成系偶像”概念的团体,她们以“可以面对面的偶像”为理念,每天在专用剧场表演。

  喜欢她们的粉丝可以买票到剧场看表演,同时AKB也会举办握手会,和粉丝进一步亲密互动。

  “养成系”概念的出现让粉丝可以更近距离的接触偶像、陪伴偶像成长,也给了很多素人想成名的机会。

  AKB48在日本的火热,带动了日本地下偶像的产生。

  在日本,有一万名少女自称偶像,她们不是真正的成名偶像,但有一颗想成名的心,她们被称为地下偶像。

  纪录片《东京偶像》记录了这些普通少女的成名之路,她们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也为了得到别人的喜欢努力。

  当少女还没有成为偶像之前,她们没有专门的公司为自己包装宣传,少女们只好自己努力,上街派传单邀请大众来看她们的演出。

  在演出结束后,少女们会留下一部分时间和粉丝互动,跟粉丝合照、握手,不断和粉丝说谢谢。

  日本偶像深知粉丝对自己的重要性,她们会认真满足粉丝的需求,以此来为自己挣得人气。

  只有得到粉丝的支持,让自己收获高人气,才能帮助这些想成名的少女成为真正的偶像。

  地下偶像的生存竞争激烈,但因为处于“地下”,偶像有更多可以和粉丝接触的机会,她们还是拥有一定数量的粉丝。

  当地下偶像也开始走红,成为偶像似乎变成一个能最快梦想成真的平台。

  纪录片里有拍摄到不少“幼龄化”的偶像。

  14岁的亚梦在舞台上唱歌跳舞,她说:“我想要表演,所以我要保持人气。”

  看到14岁的亚梦,蝉主对日本的偶像行业产生了疑惑。

  为什么这么小孩子也梦想当偶像,她们是真的梦想当偶像,还是希望拥有偶像的光环?

  如果14岁的偶像是可以被接受的,那么10岁的偶像可不可以被接受?

  10岁的柚子是偶像团体“恋恋香里奈”的成员,她从4岁开始学唱跳,想成为偶像。

  “恋恋香里奈”在台上表演的时候,台下的观众全是二三十岁的男人。

  10岁少女上台演出,台下观众是“大叔”

  这些男粉丝很自然的说,10岁偶像的优点就是她们还没成熟,比较单纯,如果她们再长大一些,他们就不会感兴趣了。

  这样的言论,听起来总是让人有点不舒服,可是小女孩的家长们却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亚梦的妈妈一开始有点担心,但后来觉得粉丝人都很好,他们可以像父亲一样支持亚梦。

  柚子的妈妈惊讶有那么多人对自己的孩子有兴趣,但她说,如果柚子决定追逐自己的梦想,她会全力支持。

  女孩梦想成为偶像并没有错,只是当女孩从十岁开始当偶像,就不知道是对是错了。

  失去信仰的日本男人

  只能靠清纯少女来拯救?

  《东京偶像》除了记录日本地下偶像的成名之路,也刻画了与偶像一路成长的粉丝的形象。

  没看纪录片之前,蝉主真的不知道原来粉丝追星,真的能为偶像做这么多事。

  三田地是日本团体P.IDL的粉丝,他在无意中收到了P.IDL的宣传手册,再去看了演唱会,他就喜欢上P.IDL这个团体。

  在追星的过程中,三田地会精心为偶像制作周边礼物,例如一些带有P.IDL字母的衣服、帽子。

  粉丝制作带LOGO周边衣服

  同时,三田地还会购买很多专辑,因为买专辑能得到握手会和合照的券。买专辑、制作周边礼物每个月会花费三田地近二十万日元。

  在喜欢P.IDL之前,三田地每周会去看父母两到三次,追星之后就很少去看父母了。包括他自己的生活也有所改变,追星前三田地有女朋友,但因为追星他们分手了。

  三田地说,他有足够的理性,明白偶像于他而言只是一个很温柔的偶像。

  不过,三田地追星所做的一切,真的足够理性了吗?

  孝司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他喜欢的偶像是里绪,他说,每当看到里绪在舞台上努力时,他会觉得自己也应该努力。

  因为日常生活比较简单平凡,追星成了孝司寻找生活中激情的出口,他喜欢去看里绪的现场表演,跟着现场的人一起大声喊。

  表演现场粉丝跟随歌曲舞动

  后来为了更好的支持里绪,孝司辞掉了自己的工作,开了自己的公司,他的工作变成里绪后援会负责人。

  孝司穿着里绪粉丝的专属服装,为里绪的演唱会忙前忙后,他还在里绪演唱会之后,呼吁大家继续支持里绪。

  粉丝追星方式各不相同,三田地为了P.IDL团体花钱,孝司直接辞了工作帮里绪实现她的梦想,还有人到神社为偶像祈福,祈祷偶像能出道走红。

  粉丝在神社为偶像祈福

  这些行为在很多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而这不可思议背后,就是粉丝借着追星在逃避现实生活。

  在日本追星一族中很多人是御宅族,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喜欢与人交流,害怕受到伤害。

  所以他们将自己的对生活的美好幻想寄托到偶像身上,因为他们知道,偶像不会拒绝和伤害他们。

  粉丝自己没有梦想,那就把偶像的梦想当成自己的梦想,帮偶像实现梦想。

  粉丝自己生活不如意,那就追一个很美好的偶像,想象世界其实还很美好。

  粉丝用追星来回避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不同意,并号称自己在追星过程中得到了治愈。

  只是这样的治愈,是真的治愈吗?

  喜欢虚拟影像里的人,

  现实生活该怎么办?

  看到《东京偶像》纪录片时,蝉主有一点感受就是,这一切跟国内的追星现象太像了。

  回看中国的偶像市场,前几年被养成系的TFBOYS占领了半边天,自打去年出了一档《偶像练习生》,今年的男团选秀节目变成三档。

  这些节目打的都是“养成系”的旗号,偶像能否出道,基本就看粉丝有多努力。

  于是粉丝们疯狂砸钱,呼叫亲朋好友帮忙投票,只为送偶像出道,帮偶像实现梦想。

  有时候蝉主挺看不懂这些粉丝的,他们甚至把偶像看得比自己都重。

  直到看完《东京偶像》纪录片,蝉主似乎能理解一点点疯狂粉丝的想法。

  日本偶像发展是在90年代末经济最不景气的时候,当时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又迅速崩盘,这样的巨大落差让整个社会变得死气沉沉。

  日本的偶像文化刚好在这个时候出现,舞台上活力唱跳的少女,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人们精神寄托。

  中国的追星热潮也是这几年才尤为明显,这跟当下流行的文化风气有关。

  比起励志鸡汤,当下年轻人更喜欢“丧文化”,喜欢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喜欢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

  “丧文化”的存在影响着年轻人的三观和行为,比起70后、80后,当代年轻人更擅长放弃,年轻人还把得不到就不要的想法称之为“佛系”。

  这个“佛系”是真的“佛系”,还是为自己的放弃找了完美借口呢?

  年轻人放弃了自己难以做到的事情,之后他们便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寄希望于别人。

  偶像刚好是最适合寄托希望的存在,他们光芒万丈,受人喜欢。

  越来越多的人疯狂追星,他们喜欢将自己偶像送出道的成就感,也喜欢看到自己的美好寄托有了完美答案。

  可是偶像始终是偶像,偶像光芒万丈并不代表喜欢他的人也能光芒万丈。

  当人们开始习惯躲在虚拟的乌托邦里,只想逃避现实,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成长一路,年少的美好想象可能会随着现实生活的进行慢慢破灭,可选择逃避从来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生活在虚拟想象里的人总有一天要回归现实生活,与其把生活过成虚拟的美好假象,不如勇敢和生活作斗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