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取自晚唐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二首·其二》,其全部是:

汴河懷古二首

其一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

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里地無山。

其二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作為千古名詩,皮日休的這句「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歷來便被各代名家所評價。作為晚唐「翻案法」教科書級的寫詩手法,絕大多數名家都認為這首詩的內核不是在「共禹論功不較多」,而是在「若無水殿龍舟事」,雖然看似把隋煬帝同拯救神州的大禹相提並論,但實質還是在指責隋煬帝的「水殿龍舟」不顧民生,所以才導致身死過亡,是非常典型的「欲奪故予」的方式。

所以如果按大多數名家對這首詩的理解來看,毋庸置疑其實皮日休是在嘲笑隋煬帝,那就根本不存在讚美的說法了。

但是如果寫這首詩的其他詩人,我或許會和大家秉持一樣的觀念,可惜,說這句話的人是皮日休。皮日休作為晚唐和陸龜蒙並稱「皮陸」的大家,年僅20歲便已經頗具名氣,據說他在長安參加進士考試的時候,才住了十天文名便已經轟動了整個長安。不過可惜的是,他並沒有上榜。後來歸家著作的皮日休又被禮部侍郎鄭愚所賞識,不過鄭愚在看過他本人後大失所望,因為左眼皮下榻,遠看就是一個獨眼龍。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皮日休最終加入了黃巢的起義大軍,成為了黃巢的翰林學士。

眾所周知,黃巢起義最後以失敗告終,而當年那個名滿京城,意氣風發的少年,也不得不遵循「成王敗寇」慣例,兵敗自殺,而《舊唐書》也以反叛罪不給立傳(皮日休的死因說法有很多)。

魯迅評價皮日休是「一塌糊塗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其實我這裡覺得是和隋煬帝有點類似的。雖然名家們都認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是在諷刺隋煬帝,但是我覺得看一個人的詩絕對不能脫離他的現實際遇,而皮日休也恰和楊廣一樣,如果當初他沒有產加黃巢起義,或許《舊唐書》也會多一篇《皮日休傳》吧。所以,這兩句話到底是貶是褒,其實在更多的可惜之外,是褒揚的。


謝謝邀請。

根據暢讀文研院發現,詩句「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是來自唐朝文學家皮日休的組詩作品《汴河懷古二首》。全詩如下: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全詩意思如下:

人人都說修造汴河導致隋朝滅亡,可是至今南北通行還要依賴此河。如果沒有打造龍舟縱情享樂之事,煬帝赫赫功績幾乎可比治水的大禹。

那麼,皮日休是在讚美隋煬帝還是批評隋煬帝呢?

不僅批評隋煬帝,而且更為嚴厲。

「翻案法」肯定大運河的積極作用。因為隋煬帝開通大運河,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很多唐詩將隋朝滅亡的原因歸因於大運河。

但皮日休對大運河是積極的肯定,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後世時間之長;說「千里」,以見因之得益的地域之遼闊;「賴」字則表明其為國計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帶讚許的意味。此句強調大運河的百年大利,使南北交通顯著改善,對經濟聯繫與政治統一有莫大好處,歷史作用深遠,這就是唐人詠史懷古詩常用的「翻案法」。

洗刷大運河的罪名,坐實隋煬帝的罪名。雖然大運河有利於後世,但隋煬帝的暴行依舊存在。皮日休通過兩個角度來批評隋煬帝,一是用「水殿龍舟事」來形容隋煬帝下江南時的奢侈糜費實為史所罕聞。

二是用大禹治水的業績來相比,以反詰句式來強調「共禹論功不較多」,意思就是:論起功績來,煬帝開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嗎?這簡直荒謬離奇,但由於詩人的評論,是以「若無水殿龍舟事」為前提的。

這種把歷史上暴虐無道的昏君與傳說中受人景仰的聖人並提,是欲奪故予之法,說煬帝「共禹論功不較多」,似乎是最大恭維獎許,但有「若無水殿龍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徹底的剝奪。

皮日休生活的時代,已屬於唐朝晚期,政治腐敗,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對於歷史的鑒戒,一般人的感覺已很遲鈍,而皮日休卻以詩文的形式有意重提這一教訓。


這首詩的全文是這樣的: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州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要分析這首詩,我們首先要來了解一下皮日休的生平。

皮日休晚唐著名詩人,在他的詩歌裡面多有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而也許就是為什麼皮日休要加入黃巢起義軍的原因吧。後來黃巢兵敗自殺,皮日休亦不知所蹤。

接下來我們再來欣賞這首詩。在詩的前兩句,個人認為皮日休是在為隋煬帝鳴不平,大家都說隋朝因為這條運河而亡,而這條運河至今還在發揮著運輸的作用。後兩句皮日休把大禹都搬出來了,認為隋煬帝如果不是通過大運河去江南遊玩,那楊廣的功績足以與大禹媲美。

大禹是誰啊?傳說中的賢人,治水有功。皮日休將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績與大禹治水相提並論,充分肯定了楊廣開鑿大運河的功勞。當然,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若無水殿龍舟事。但是整體來說,這首詩的基調還是在讚揚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績(這裡我說的是讚美隋煬帝開鑿大運河,而不是讚美隋煬帝)。

結合皮日休本身的機遇,一代才子,最終因為相貌的原因而得不到重用,不得不落草為寇(相傳皮日休是獨眼龍),皮日休不由得想到了隋煬帝開鑿的大運河,雖然一直被世人誤解為大運河才是隋亡的原因,但他相信大運河的效果會在日後逐步提現。同樣,這也是皮日休在暗示自己,雖然此時得不到重用,但終有一天自己會發光的。


這首詩把隋煬帝提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地位,大禹可是古人絕對推崇的明君的典範,堯舜禹並稱古代三大聖王,古人拍哪個皇帝的馬屁,就會說簡直就是堯舜再生,杜甫更是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詩句,足見堯舜禹在古人心目中的威望。

皮日休做這首詩,說明他對隋煬帝的一生的事業和功過還是非常了解的,能正確的評價隋煬帝,並且從後人的角度發出感慨,若是沒有當年一味的下江南遊玩,說不定現在隋煬帝就是一代聖君,起唏噓程度絕對不亞於古人對項羽敗給劉邦的那種惋惜與無奈。皮日休能有這樣的見識,可以說是非常了不起的,因為隋煬帝就是在唐朝不斷的抹黑下,才變成現在的這個樣子的,如果仔細分析,隋煬帝很多情節其實都是唐朝編造出來的。因為隋唐本來都是北周大臣,隋代又統一了全國,隋朝基本上沒法抹黑,甚至抹黑隋朝就是在抹黑李唐自己,隋朝的那些槽點,基本上放在李唐身上也合適。既然沒法抹黑隋朝,那就只有拚命抹黑隋煬帝吧,於是慢慢的隋煬帝也就變成了現在參保不堪殺父淫母荒淫無道的這麼一個帝王。

如今我們隔了千年,自然能夠更冷靜客觀的看待隋煬帝這個人,那麼他究竟做了些什麼事呢?嚴格意義山講,他跟唐太宗李世民有點像,也是隨著父親隋文帝楊堅南征北戰打下一片江山,而且在統一南北的重要決戰中,擔任總指揮南下滅陳,就因為滅陳的主要功勞在隋煬帝名下,所以當時的皇帝就讓楊廣在揚州呆了十年,來鎮守南方,可以說是把國家的經濟命脈和看守南方的重擔都給了楊廣,可以說楊廣在南方待著作為帝國最終要的守護者是非常合格的,由此也為後來楊廣避居南方埋下了隱患。

至於說怎麼靠計謀取得的皇位,多半都是寫不真實的謠言,中國人一向都是同情失敗者,所以總能編造出許多故事同情在皇位爭奪失敗的人,比如康熙末年九子奪嫡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其中很多情節都是杜撰的。皇位反正都是他們楊家的其實誰來當這個皇帝,對於帝國來說區別不是很大,但偏偏楊過短短十幾年就把帝國給折騰死散架了,除了歸結於陽光個人道德水平敗壞外,也是在找不出那麼強盛的帝國,迅速衰落的原因。

隋朝之亡,可以說是亡在了兩件事上,第一就是急功近利的挖掘大運河,挖掘大運河肯定沒錯,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可是隋煬帝太急於表現自己,於是把一件好事弄的民怨沸騰,徵發了全國大量的勞動力,不計成本不計生死的挖掘大運河,可以說大運河就是隋朝百姓用屍骨堆起來的,運河成了,雖然的民心也付之東流了。

挖運河是在內政上失去了民心,遠征高麗則是徹底在軍事上失敗,從而導致了國內無法遏制的四處判斷,最終導致隋朝二世而亡。征服高麗可以說是隋唐以來的國策,不但楊廣做個楊堅也做過,李世民也做過,遠征高麗沒有錯,錯就錯在不顧國內反對的聲音,幾次大規模徵用全國馬匹、糧食,大量士兵被徵用,大量勞動力作為後勤運輸保障,可以所遠征高麗使隋朝耗盡了最後一絲力氣,最終全國割地不堪忍受這樣的生活,到處發生叛亂。

叛亂之後隋煬帝就帶著自己的親兵在南方行營躲了起來,像個袋鼠一樣把自己的頭埋進土裡,以為自己看不見就什麼都不會發生,結果被自己的親兵所殺,結束了自己和王朝短暫的生命。

基本上皮日休寫這首詩,是看到了隋煬帝的主要功績和過錯,是對隋煬帝一個比較公正客觀的評價,也是對隋煬帝功業的一個肯定。評定一個帝王,不能簡單的從道德上判斷是個好人還是個壞人,這樣太簡答對於帝王來說也不合適。


就詩就人而言,我認為皮日休真的在讚美隋煬帝,理由如下。

1、皮日休是晚唐詩人,大運河在開鑿之初確實勞民傷財,大費國力,老百姓怨聲載道,但經過唐朝幾百年,有識之士已認識到大運河南北水運的價值,說它利萬世一點都沒有誇張。

2、皮日休比較關注民生,所寫的詩大多憂國憂民,懷古興嘆較多。

3、就隋煬帝而言,若不是好大喜功,上的項目太多,象徵高麗,營建洛陽,鑿運河,如果慢慢來,把基礎做好,更多關注老百姓生活,那他的功績確實是很牛的。


表面上是在讚美隋煬帝,實際上是在諷刺,但皮日休的詩句十分深沉,古代皇朝帝國很講究聲望與威名 ,很多朝代都採取「文字獄」,對一些歌詞詩句都幾曾研究透析,若有「不健康」的便定為「反詩」,然後進行誅殺!

「若無水殿龍舟事」此話怎解呢?水殿是什麼東西,這皇帝的宮殿本來是在陸地,為何要說水殿,而龍舟也是一種虛無,為一種虛無的龍舟來建設一種虛無的宮殿,「若無」本身也是說明建設大運河本是可有可無。

但從這句話來解,一般是無人敢作如此評估,你要硬說他諷刺,從詩句怎麼看都看不出什麼破綻!一句詩若如此輕易被人解剖出頭,相信皮日休早已命休!古代人寫作也會考慮性命休關,不象現在言論自由,說錯也不過批評教育,在封建社會寫詩若亂諷刺,有時真的會丟性命!

「共禹論功不計多」,這一句也不過承上文,做那些虛無的事還敢來與大禹相持並論,但皮日休卻巧妙地用只外一種讚美讓你猜不透!其實皮日休也不希望有人能揭穿本意,才如此刻意遮掩詩意,以確保身家性命。所以整句話大概是說:(若沒有建設一些假山樓閣」,哪憑什麼來與大禹相比)。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