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屬於工作,夜晚屬於生活。日落之後,讓我們去看看不一樣的世界:

很開心和你一起度過晚間時光,太陽下山以後,記得還有我們陪你聊聊天。

在我們整個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說過最多的一個詞,應該就是聽話了。從小媽媽就會摸着我的頭說,“要聽話啊,聽話的孩子纔是好孩子。”我也就這樣潛移默化地被灌輸着這種思想,可是後來我發現,越是長大,我就越想說一句:媽媽,我不想再聽話了。

上週末,心理學家、作家武志紅給我們講了一個關於寵物的故事。幾年前他看到一則消息,一個女孩子在網絡上發佈了“尋貓啓事”,正在找她的貓。五年前,這個女孩養了一隻貓,那隻貓和她關係很親,每天她下班回家,貓咪都會到門口來迎接她。她把這隻貓當成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所有的心事都會向這隻貓傾訴。然而有一天她回到家,卻發現媽媽把這隻貓賣了。

對,賣了,沒有經過她的同意。這位媽媽一定沒有想過,這隻貓對她來說可能只是一隻貓,可是對這個女孩呢,卻有很重要的意義。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朋友的故事,小的時候,他養了兩隻小兔子,在一個小孩子的眼裏,那是他最看重的玩伴,一個小男孩、兩隻小兔子就這麼互相陪伴着,直到有一天,爸爸媽媽告訴他,你出去玩的時候,小兔子跑出去了,它們丟了。這個天大的噩耗,小男孩只好試着去消化。後來,他長大了一些,在父母看來,是“懂事了”之後,爸爸媽媽又告訴他,你小時候的那兩隻小兔子,其實是我們看到家裏被它們搞得太髒了,就把它們送給鄰居了。我們也沒想到,鄰居把它們吃了。

一句“我們也沒有想到”,就算是給小男孩的一個交代了嗎?這個故事,直到現在,每次想起都讓我覺得過分殘忍。

還有一些網友,在他們的童年裏,也有過類似的經歷。他們的寵物或是心愛的東西,被父母隨意處置。一個網友說,他小時候養了一隻小雞,有一天,父親把他和小雞趕到陽臺上,然後給了他一把刀,告訴他,“你必須把小雞殺死才能進屋。”還有一個女生,她小時候養過好幾條狗,都被她父親殺掉吃了。

而父母做了這些事情之後,卻不認爲有什麼不妥。如果孩子在這個時候哭鬧,父母往往會說,“乖,不哭,你要聽話。”如果在他們“安慰”之後,孩子還是不肯安靜下來,他們就會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

有時候,父母口中的那句“聽話”,重的讓我們很難承受。

連歌裏都在唱着,“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可是父母的話就一定是正確的嗎?父母處理事情的方式就一定對嗎?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我們的父母也一樣。如果父母的“話”是錯的,我們還要乖乖照做,那麼教育是不是就變成了教唆?

從小到大,我們都經常聽見一句話,“我是爲了你好”。可是這種所謂 “好”的標準,是誰認定的呢?這種“好”,是父母心裏的好,而不是我們喜歡的好。拿我來說,我就總是因爲秋褲和媽媽鬧彆扭,因爲,她總是“覺得”我冷。

我們總是被要求遵循別人的規則,在家裏要聽父母的話,做一個乖巧的好孩子;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步入社會以後要聽老闆的話,做一個踏實肯幹的好員工。只要一直這樣聽話,就能活成人生贏家。

其實,聽話這個詞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話”終究是別人的話,而不是我們自己的想法。可是我們心裏的聲音呢,總是被習慣性地忽視。我們不用去安排生活,因爲父母會按照他們認爲對的給我們安排好;我們也不用規劃未來,因爲父母會給我們選好一條“走向成功”的路。

在分享當中,心理學家武志紅說,他不贊同這種教育方式。他認爲,“家庭中,要建立並尊重規則。好的家庭規則,有兩個特點。一是每個人都有自己說了算的獨立空間;二是建立在愛與包容的基礎上,而不是隻有秩序和服從。”也就是說,孩子應該有自己的話語權,而不是一味地聽從父母的話。

無論到了什麼年紀,我們在長輩的眼中,永遠都是孩子,可事實上,我們有獨立面對生活的能力,也有決定自己走哪條路、如何去走的權力。可能很多人小時候都被要求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麼,我們自己的人生,也要自己做主。

如果你有情感問題,或是有好的故事想與大家分享,歡迎給我們投稿。

我是永遠找不到路的實習生瓜立,以上就是今天的時間夜總彙~

夜深了,北京時間與你共同期待全新的一天,晚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