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的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曾經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一生。”

  這句話可以說救了很多人,讓那些一直苦苦與自己的懦弱、自卑、膽怯抗爭的人鬆了一口氣。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的自卑、怯懦、缺乏安全感呢?咱們可以從下面這4種父母的身上找到一些原因……

  

  過度包辦的父母

  Jason5歲了,他非常喜歡畫畫,每天吃過晚飯,他都會拿出繪本練習。媽媽收拾完家務後便坐在Jason的身邊,陪着孩子畫畫。

  因爲Jason剛開始學習畫畫,所以經常犯錯,不是上錯了色,就是不小心塗到桌子上,看上去非常潦亂,一點也不美觀。但Jason卻自得其樂。

  這可急壞了美術系畢業的媽媽。看着兒子畫的亂七八糟,她恨不得搶過畫筆親自上陣。在她看來,兒子既然喜歡繪畫,就一定要畫出個樣子。

  這天,Jason又一次塗錯了顏色,媽媽終於按捺不住,她說:“寶貝,這個是填黃色的,不是填黑色,慢一點,你看都塗到外面去了……”

  看到兒子一副不理解的樣子,她最後乾脆奪過畫筆,幫兒子畫了起來。Jason呆呆地在一旁看着。不一會兒,媽媽就畫好了,看起來又漂亮又幹淨,稱得上完美。

  “怎麼樣寶貝,媽媽厲害吧?這才叫畫畫!”

  媽媽確實畫的好看,但Jason的臉上卻沒有絲毫快樂,因爲,那都是媽媽的功勞。

  有時候,父母怪孩子不夠獨立。但是父母有沒有想過,是不是自己插手太多了呢?

  如果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過度包辦代替、過度控制,則會留下很多後遺症,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在父母過度包辦下成長的孩子,往往兒時嬌生慣養,長大後驕橫跋扈,成年後一事無成。

  

  過度愛面子的父母

  在《爸爸去哪兒》第三季中,很多人都在林永健身上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

  當其他的爸爸把節目當成一個瞭解孩子、增進親子感情的機會時,林永健卻把這個節目當成了向全國人民展現自己的孩子有多優秀的平臺。

  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式父母,在外人面前自己的孩子一定是要值得炫耀的,不容許犯錯。

  所以當林永健發現兒子林大竣把桌子上所有的飲料都裝進自己的包裏時,他勃然大怒。

  他以爲孩子貪小便宜,立即要求攝影師把機器關掉。因爲,他不容許自己的孩子給自己丟人。

  而事後瞭解到,大竣是以爲別的小朋友都沒有飲料,所以他想裝起來給大家分享。

  其實,林永健的敏感和對孩子的不信任,主要是源於在前幾次的節目中,大竣的表現不是很好。所以當他發現大竣又在“犯錯誤”的時候,他第一時間不是詢問孩子這麼做的原由,而是考慮到兒子的行爲又讓自己沒了面子。

  有些父母之所以喜歡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其實就是愛面子的表現:孩子優秀,就被父母拉出去四處炫耀,誇得天花亂墜;孩子不優秀,就要隔三岔五的受到父母的冷嘲熱諷:“你看看人家的孩子,怎麼就這麼給爸媽長臉呢?”

  但是,我們應該知道,面子與孩子的健康成長相比,真的算不了什麼。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不理解孩子,親子之間的距離就會越來越大,逐漸發展成不可逾越的鴻溝。

  面子沒了可以再掙回來,孩子可不行。

  

  人前教子型的父母

  溫暖美劇《This is us》在上映後,賺足了觀衆們的眼淚。劇中的父母——傑克和瑞貝卡詮釋了什麼纔是值得尊敬的父母。

  很多看完這部劇的網友都說:“如果我的父母像傑克和瑞貝卡一樣,我肯定非常自信,不會像現在這樣沒有自我。”

  劇中讓人印象最深的一個片段,就是爸爸傑克讓兒子蘭德爾趴在自己後背上,傑克揹着兒子艱難地做俯臥撐。

  而蘭德爾實際上是傑克家庭收養的黑人孩子,傑克這麼做是爲了告訴蘭德爾,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爸爸都會是扛起你的力量;無論發生什麼,你都可以從爸爸這裏獲取力量。

  而反觀另一部反應中國傳統教育觀念的電影《刮痧》,男主角許大同的兒子丹尼斯打了老闆的兒子保羅,許大同不分青紅皁白就當着所有人的面給了兒子一巴掌。這一點連老闆都看不下去,但許大同卻撂下了一句:人前教子,背後教妻。

  之後,兒子解釋自己之所以打人,是因爲保羅先侮辱自己的爸爸,自己纔對手打人的。

  從影片中可以看出來,孩子感到很委屈,爲什麼當自己用盡全力去維護父親的時候,父親卻不肯在人前維護我?

  小孩子打人固然不對,但是許大同的表現無疑拉大了父子間的距離。

  父母要想讓孩子從小就有安全感,就應該告訴孩子:“我會保護你,即使所有人都傷害你,爸爸媽媽也會全心全意愛你,支持你。即使有一天你退無可退,爸爸媽媽也會張開雙手擁抱你。”

  

  奉行“打壓教育”的父母

  在《媽媽是超人》第二季中,包文婧作爲一個新手媽媽,面對難以溝通的女兒——餃子時幾度崩潰。

  但是讓她崩潰得最徹底的一次,並不是因爲女兒,而是因爲母親對她的打擊——

  當得知包文婧要一個人帶孩子的時候,母親表示很不放心,事無鉅細地交代包文婧,冰箱裏有什麼、輔食機怎麼用、給孩子做什麼飯……包文婧說知道了。姥姥當下就反問:“哦,你又會了?”

  於是包文婧說:有啥事就發微信唄。姥姥的回答只有一個:屁。

  後來包文婧在自己帶孩子的時候,心中諸多委屈和疑問,都不願再向母親傾訴。她覺得如果如果詢問母親,一定會受到母親的責罵。

  她在接受採訪時說:“在我緊張的時候,媽媽是不是應該安慰我、鼓勵我、包容我,可她從來沒考慮過我,我覺得很委屈。”

  “媽媽是我最親的人,那麼親的人在貶低我的時候,真的纔會刺激到我。”

  包文婧作爲一個成年人,尚且會因爲母親的貶低而感到委屈。那麼一貫接受“打擊教育”的孩子,心中該有多少委屈和自卑呢?

  再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在面對工作和生活的困境時,會不自覺地想到童年時的陰影。有的甚至無法正常社交,無法自我欣賞,永遠覺得自己配不上擁有的一切。

  正如朋友圈一位網友說過的:“我特別羨慕自信的孩子,因爲他們就算是錯的,也有勇氣堅持自己的觀點,而我就算是對的,也沒有勇氣堅持下去。因爲我怕我真的錯了。”

  Professor點評:

  “

  生活中很多孩子,他們自卑,懦弱,沒有安全感,他們努力與這樣的自己抗爭,卻發現即便學會了表面上的虛張聲勢,內心的怯弱卻依然生生不息。

  正所謂“事出必有因”,孩子之所以會變成如此一定和原生家庭有着息息相關的聯繫。

  希望我們都能避免成爲上述提到的這4種父母,也希望孩子們都能健康成長,自信、樂觀、積極的面對這個世界。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