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的女孩樂樂,平時乖巧懂事,讀書成績也不錯。

  按理說,有這樣的女兒,父母應該欣慰知足。

  可是最近他們卻苦惱不已,因爲樂樂迷上了手機遊戲,爲了打賞玩遊戲的主播,居然偷偷花光了媽媽1年的工資。

  父母生氣、痛心,可是又百思不得其解,平時乖巧的女兒,怎麼會做出這種匪夷所思的事?

  而女兒的回答,卻讓所有人心疼:

  「每次我送禮物的時候,主播他們都誇我,說謝謝誰的什麼禮物,我在家裏也沒有什麼人誇我,我覺得主播他們誇我,我很開心。」

  「家裏沒人誇我」,簡單的六個字,是孩子心裏深藏的委屈。

  她是有多渴望得到外界的認可,纔會連網絡主播幾句「客套」的誇獎都抵抗不住,偷偷把媽媽一年的工資拿去打賞!

  雖然孩子亂花錢不對,可是她會犯下這樣的錯,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疏於關注和認可。

  孩子會通過父母的反饋來形成對自我的認知。

  你給的反饋是肯定和鼓勵,他就會自信舒展,陽光快樂;你給的是忽視和打壓,他就會自我否定,敏感膽怯。

  越是得不到父母肯定的人,希望獲得肯定的心情越強烈。

  而且不管年齡如何,境遇如何、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這種渴望都會存在。

  不被認可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

  表妹小時候很喜歡畫畫,各種花鳥蟲魚畫得充滿童趣。可是,她的媽媽卻認爲這是不務正業。

  有一次,表妹過生日,畫了一幅全家福,興高采烈地拿來給大家欣賞,可剛看一眼,她媽媽就開始數落:

  「看你畫的是什麼,亂七八糟難看死了。」

  「這是寫字用的本兒,又被你糟蹋了!」

  表妹的眼神逐漸黯淡了,她低下頭,呆呆地看着自己的作品,滿臉的失望和委屈。

  突然,她一把撕下那幅畫,揉成一團扔進垃圾桶,然後跑回房間把自己關起來,任憑怎麼叫都不再出來。

  從那以後,表妹再也沒有畫過畫。即使多年後再說起這件事,她也是深深的怨念:「呵,別指望我媽說一句鼓勵的話。」

  知乎上有個提問:

  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是怎樣一種體驗?

  有位網友說:

  從小我媽就喜歡說我:一點用都沒有。

  可能她都沒有意識到,當年我多麼傷心,對我以後的人生帶來了多少負擔。

  我努力工作賺錢,省吃儉用,給父母最好的,就是希望得到他們的認可:我很有用,比其他人有出息。

  可是,即便已經非常優秀了,30歲的她依然覺得自己不行,不管怎麼做都沒法讓父母滿意,自我價值感的缺失,已經深入到她骨子裏。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那些不被認可的孩子,可能一生都在反抗。因爲小時候沒有被鼓勵過,於是他們不停地尋找認可,一輩子都在跟自己較勁。

  他們往往脆弱敏感,要麼封閉自己,反正做什麼都得不到認可,那就放任自流;要麼拼命努力,爲了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肯定,極力討好喚起關注,變成「討好型人格」。

  「我不打擊你,你可能就有點飄!」

  很多人會說,天底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不誇獎表揚孩子,這是要教會他謙虛一些。

  我願以最大的善意去體諒每一位父母愛子教子的良苦用心,可是,刻意迴避鼓勵或者打擊教育真的有用嗎?

  去年,《少年說》中有位女孩的讓我印象深刻。

  她學習刻苦,在家也乖巧懂事,可是在媽媽眼裏,她永遠比不上班上的第一名。

  她跑上宣言臺,委屈又憤怒地向媽媽吶喊:「孩子不是隻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爲什麼你不看一下?」

  女孩的要求高嗎?一點也不。

  她只不過希望媽媽能夠看一下她,認可她的努力,就這麼一個小小的願望,多年來一直沒有得到滿足,甚至需要她在大庭廣衆之下苦苦哀求。

  她以爲動用了這麼大的陣仗,媽媽這次應該能滿足她。

  而媽媽給她的迴應又是什麼呢?

  「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地打擊你,因爲我認爲在你的性格里頭,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多麼振振有詞的回答,多麼不可思議的回答!

  這位媽媽不愛女兒嗎?當然不是。

  只是她的愛未免太自私,太自以爲是了。

  她倔強地認爲打擊孩子是爲她好,女兒一臉的失落、滿眼的委屈、苦苦的哀求,她似乎一點也看不到、聽不到。

  真的心疼這個小女孩。

  有些父母,並不是故意不表揚孩子,而是打擊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在他們的潛意識裏,要麼害怕失去對孩子的掌控,要麼因爲自己小時候就沒有被認可過,「習慣性打擊」成爲了一種可怕的輪迴。

  一位老師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有個女孩,從來都是學校的前三名,是名副其實的學霸。又有彈鋼琴的特長,且非常用功。

  但即使這樣,依然得不到媽媽的認可,每天經受的都是恨鐵不成鋼的眼神以及各種奚落、鄙視,甚至肉體上的折磨。

  媽媽永遠覺得,儘管孩子在別人眼裏很優秀,但各方面永遠有比她強的孩子。

  於是,孩子被她推進了一個永遠看不見底的深淵。

  老師問她爲什麼會這樣折磨孩子?

  聊下去才知道——她小時候,媽媽對她完全放任,沒要求,沒關照,沒看見,沒認可。

  她對自己極不滿意,甚至鄙視。

  於是恨母親,於是害怕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於是折磨自己的孩子。

  多麼可怕的輪迴!

  因爲小時候沒有被認可,於是把這種「恐懼」轉移在孩子身上,害得孩子也慢慢變成一座孤島。

  其實,學會認可和鼓勵孩子,不僅是給孩子愛和幫助,也是解脫自己,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和生活中的美好,這何嘗不是一種與自己的和解。

  而且,你永遠不知道,一個得到父母充分認可的孩子,會迸發出多強大的能量。

  認可,可以遲到,但不能缺席

  香港有個13歲女孩葉礽僖,因爲與同齡人興趣愛好不同,在學校得不到同學的認可,常常遭受排擠與欺凌。

  她因此變得有些自我封閉,甚至苦惱到把頭髮拔出一個洞。

  媽媽心疼壞了,但沒有逼她融入同學,而是給與傾聽、理解和鼓勵。

  當媽媽發現小小的葉礽僖居然想開發一個適合未成年人的社交APP時,沒有敷衍對待,而是鼓勵女兒把方案寫下來。

  在媽媽的認可和支持下,葉礽僖真的把這款APP做了出來,用戶遍佈全球50個國家,她還成立了自己的公司,13歲的她就當上了CEO。

  如果不是媽媽的認可,一個被同學排擠的無助孩子,很有可能會陷入灰暗的深淵。

  才華橫溢的范曉萱,哪怕已經如此成功,卻還是很少得到媽媽的認可,這成了她的一個心結。

  有一次,媽媽把網上的一些MV和表演視頻找出來看了一遍,然後打電話跟她說:

  「媽媽想跟你說,你真的很棒。那個時候媽媽沒有支持你,媽媽跟你說對不起。不知道這個鼓勵,會不會來得晚了些。」

  聽到媽媽的這些話,范曉萱一度哽咽流淚:「媽媽,謝謝你,你給我的肯定永遠不會太晚,那個對我很重要。」

  父母的認可,是送給孩子的珍貴禮物,它可以遲到,但永遠不要缺席。

  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刻,努力發現孩子身上的一個優點,抱抱他,然後對他說:

  「你今天彈琴,有一段旋律特別流暢。」

  「這次的作業,比上一次寫得更加工整了。」

  「你今天幫媽媽洗的碗,真的很乾淨!」

  ……

  被誇獎和肯定的孩子,會從心底感受到愉悅,那種快樂會洋溢在身體的每一個細胞。

  而浸潤在這種愉悅中的孩子,

  會像遇見清水的枯茶,沐浴春風的新芽,

  生命力得到完全的釋放和舒展,

  成長得明媚而澄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