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淘金潮中,人人奔着金子去,只有水纔是必需品。當淘金的人多起來,有些淘金人便轉而賣水。

  在金融業,金融科技成了水一般的必需品。風口裏,遍地都是淘金的人,有一類機構,慢慢不再淘金——做業務,專注地賣起了水,這就是金融科技服務商,或者稱之爲賦能者。

  問題是,如果賣水的人多了呢,如何識別誰是強者?

  品鑑金融科技賦能者

  在金融行業,新概念、新模式一旦出現,很快就會席捲行業。

  2016年,金融科技被奉爲金融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次年,只要是金融機構,沒有一家不是金融科技機構——起碼宣傳上如此;

  2017年,行業中掀起金融科技開放賦能的熱潮,次年,只要是金融科技機構,沒有一家不對外輸出金融科技——反正都這麼說。

  遍地都是賦能者。

  這裏面,有真正的巨頭,有獨立第三方,有把科技賦能當防曬霜的傳統金融機構,還有拿科技賦能做擋箭牌的新金融創業者。

  魚目混珠,哪些是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哪些是真正有實力的賦能者?

  一看流量能力。

  賦能者搭建金融科技開放平臺,打造生態圈。任何一個機構,無論是資金方還是資產方,加入這個生態圈,就獲得了一種跨界連接能力,以此爲橋樑,連接多方資金、多元資產和各類解決方案,共享生態圈內的資源。

  生態圈越豐富、多元,吸引力就越強。銀行等持牌機構資金豐裕,開放平臺首要的吸引力就是流量。流量可直接轉化爲業務規模,是轉型成果的直接體現,以流量爲紐帶,後續科技合作纔有深化的空間。

  市面上主要的金融科技開放平臺,背後都有場景方作流量支撐,如BAT、京東、蘇寧,如360金融、簡普科技、品鈦科技、任買科技等。蘇寧金融、任買科技主打O2O線上線下流量,其他平臺以線上流量爲主。

  二看風控能力。

  流量事關規模,風控事關生死。

  早期的開放平臺,爲博取資金方信任,對風險兜底,現階段,則普遍由資金方獨立承擔風險。此時,持牌機構不僅要看流量,更要看賦能者的風控實力(賦能者初步風控,損失由資金方買單)。

  若控不住風險,做得越大,虧得越多,得不償失。舉個例子,單說流量,不少貸款超市流量很大,但因爲風險不可控,對持牌機構而言,吸引力很有限。

  金融風控實力,具體又可分解爲賬戶安全、交易反欺詐、營銷反欺詐、騙貸防範、信用風險評估等多個層面。要識別2B賦能者的風控能力,機構自身宣傳僅供參考,還需要一些外圍觀察指標。

  一是歷史不良率數據。不良率是機構風控實力的綜合反映,但不良率的口徑太多,且不同底層資產對風控能力要求不同,以不良率來衡量風控能力,需要擦亮眼睛,很多時候,直接比較絕對值的高低都有失偏頗。

  二是自有場景和自有數據。如果說不良率是易被打扮的小姑娘,那麼不妨把自有場景和自有數據作爲衡量巨頭風控實力的佐證。

  大數據風控以場景和數據爲基礎,場景本身就是風控的一部分,而自有場景產生的自有數據,通常體現爲差異化的風控能力。

  三是欺詐風險防控。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從騙貸、賬戶盜、刷庫攻擊用到刷單、虛假申請、虛假註冊等,欺詐風險是可以比肩信用風險的存在。

  據統計,當前黑產從業人員達到200多萬,是國內第三大黑色產業,反不了欺詐,金子都進了欺詐團夥的腰包。

  分化將至

  流量很寶貴,流量也越來越貴。

  不少從業者感慨,與三年前比,消費金融的獲客成本漲了十倍不止。線上新增流量趨於枯竭,自然越來越貴。截止2018年末,我國手機網民數突破8億,而15-59歲的人口總數不過9.1億,手機網民數量已接近天花板。

  羊毛出在羊身上,當流量越來越貴,借款人的綜合借款成本將不斷提高。畢竟,消費金融產業鏈中的所有成本,都有終端借款人買單,正如商品製造流通鏈條中的所有成本,都有最終消費者買單一樣。

  借款利率不斷上升,優質借款人將會用腳投票,加速逃離,若缺乏源頭活水,沉澱在開放平臺裏的借款人,將越來越差。

  優質借款人跑了,銀行等持牌機構也留不住了。銀行是資金方,資金方走了,遍地都是的賦能者,必然難逃分化與洗牌。

  哪些賦能者能活下來呢?至少有兩類。

  一是有自營場景導流的賦能者。這類開放平臺,不用外購流量,綜合運營成本低,不必把成本轉移到借款人身上,能留下優質借款人。同時,自營場景作爲新增流量的源頭活水,可確保水質清澈、生態優美。

  還有一種,就是具有強大線下獲客能力的賦能者。線下獲客多與場景結合,客戶精準,線上流量越來越貴,線下流量就越來越有商業價值。

  問題是,線下流量,獲取容易,風控難。事實上,2018年以來,有多少機構發力線下場景,幾乎就有多少機構折戟於線下場景。

  從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結構看,食品、居住、交通通信位居前三甲,教育文化娛樂服務、醫療保健分列第四、五位,除了(衣)食住行外,教育娛樂、醫療保健是主要的線下場景。

  從金融機構的探索看,租房分期(居住)、教育分期(教育文化)、醫美分期(醫療保健)便是熱門的線下貸款品種,也是被詬病套路貸叢生的品種。

  以教育分期爲例,滲透率很高。據IT職業培訓機構達內科技披露數據顯示,參加培訓的學員以剛畢業的學生和年輕人爲主,自有積蓄有限,學費主要來源於貸款。2013-2017年的入學學員中,分別有56.9%、55%、50.4%、55.1%和52.4%的學生使用了教育分期。

  問題是,教育貸的口碑並不好,一度被視作套路貸的代名詞。

  網上大量關於教育分期的負面報道,都集中於培訓機構捲款跑路,學員兼借款人利益受損,拒絕還款,負責撮合的開放平臺、放貸機構和借款人,陷入典型的多輸困局。

  線上流量貴,線下風控難,但市場呼喚新的玩家。

  線下玩家

  線下風控難在哪裏?

  難在還款意願。

  線下場景以服務性場景爲主,先付款,後享受服務,不同於實物交易中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如教育培訓中,先支付學費,再參加培訓;醫療美容中,先付整形費,再做手術。

  此時,即便借款人信用很好,也可能因服務效果不佳而拒絕還款。如教育分期中,借款人借款2萬元參加培訓,結果發現培訓很水,感覺自己被騙了,後續就不願還款;醫美分期中,因對整容效果不滿意而不願還款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如果發生場景方捲款跑路的惡性事件,如原計劃要上15節課,3節課後培訓機構就跑路了,借款人(此處爲學員)更是有了充分的理由(藉口)不再還款。

  此外,合夥欺詐問題也讓線下風控難上加難。

  站在場景方的角度,追求的是營業額最大化,不對貸款逾期負責,其“最優”選擇便是幫助消費者兼借款人成功借到錢,以促成業務層面成交,這就有了合夥欺詐的動機。

  場景方熟悉合作消費金融機構的放貸條件和審批要點,場景方“反水”後,配合借款人批量騙貸,於放貸機構而言,便是一個大坑。特定情況下,場景方虛構所謂的服務場景,夥同消費者坑完放貸機構,還要接着坑消費者兼借款人。

  不難發現,線下風控之難,難在對場景方的把控。要搞定線下場景風控,訣竅也在於搞定線下場景方,既要確保服務品質,讓消費者滿意消費、樂意還款;更要杜絕捲款跑路、合謀欺詐等惡性事件。

  說起來很容易,但做到很難,難在重度運營、重度參與,與場景方打成一片。

  相比線上場景,線下場景很分散,且涉及成百上千的門店,分佈於全國各地,只靠線上集中運營、大數據精準監測行不通,還需要依靠人力,深入一線。

  以近日剛剛完成業務整合升級的任買科技爲例,專注於線下服務性場景——醫美、汽車、旅遊等領域,累計服務資產規模超過450億元,其中,消費分期類資產M3+不良率保持在小於1%以下。

  任買科技的經驗是什麼呢?除了深耕大數據算法模型和人工智能技術之外,O2O運營模式功不可沒。

  任買線下網點可覆蓋全國30個省份、160多家城市,既是線下獲客渠道,也是初步風控的基礎。

  以醫美分期爲例,一方面只選擇頭部機構進行合作,確保服務效果,鞏固消費者(借款人)還款意願;另一方面,採取駐店服務模式,多看、多見、多接觸,最大限度控制場景方欺詐風險。同時,深度參與商戶運營策略,確保打成一片。

  線下場景需要長期耕耘,要在慢慢踩坑填坑的過程中積聚競爭力、構建護城河。習慣了線上大幹快上的巨頭們,未必適應;不能持續投入、久久爲功的機構,則不能適應。

  2018年下半年,幾個匆匆佈局線下的互金龍頭,匆匆裁撤線下團隊,收縮戰線。究其原因,多是線下運營成本高、風控效果不理想,沒有資金、也沒有意願持續投入、築造護城河。

  由於線下風控難,所以遍地賦能者裏,聚焦線下的不多,但也正因如此,線下玩家才更加不可或缺。

  優勝劣汰

  過去三年裏(2015-2018年),“新晉”貸款人超過2億,相當於90後人口總和。隨消費金融大繁榮而來的,還有居民槓桿率的整體提升,尤其是特定羣體,負債率高企。

  如貝殼研究院發佈《2018年全國購房者調查報告》顯示,90後平均月供收入比爲43.5%,80後爲40.8%;融360曾發佈一項調研報告,顯示近三成的受訪人借錢用來還債。對這些人來說,還債支出早已超過可支配收入,需要拆東牆來補西牆。

  風險在積聚,消費金融市場也將在大繁榮中大分化。

  作爲送水工,金融科技賦能者們難逃優勝劣汰的洗禮,只有真正的強者,才能看到風雨後的彩虹。

  作者: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 薛洪言來源:洪言微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