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司機長期青黃不接,近期再有議員提出引入外勞,解決人手不足。

多個運輸業界向《星島日報》剖析司機高齡化問題,專綫小巴業界稱,早年已提議聘用內地司機,惟政府一直無回應,致行內缺人逾一成,被逼刪減班次;貨櫃車業界更指,年逾七十歲的「生果金司機」漸增,若外勞數目限制為三成以下,應可於保障香港司機的情況下加人;惟的士代表坦言,引入外勞問題多,外地人不熟香港道路,亦未必懂得廣東話,加上的士屬自僱行業,乘客遇上意外隨時追討無門。

有的士代表坦言,引入外勞問題多,外地人不熟香港道路。

立法會財委會日前審議政府年度開支預算,航運交通界議員易志明再次向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提出,建議引入外勞,解決職業司機青黃不接及人手不足的情況。

事實上,約二十年前,本港曾有專營小巴公司,聘用內地司機駕駛香港仔其中一條專營小巴綫,公共小型巴士總商會主席凌志強指出,當年一眾內地小巴司機發起罷駛行動後,本港便無小巴公司再聘用外勞司機,「當年行內夠人,內地司機不做也沒大影響。」

小巴「點對點」 外勞可勝任

但自一一年法定最低工資實施後,不少小巴司機轉行任保安,加上無新人入行,令小巴司機愈趨老齡化,凌志強稱,現時行內大部分人都六十歲以上,「連最後生的司機都已經四十歲」。綠色專綫小巴總商會主席蘇世雄亦指,近年小巴司機嚴重短缺,估計缺人一至兩成,被逼刪減班次。

根據運房局最新數據,全港四成小巴司機為六十歲或以上,達七萬二千人。年屆八旬的小巴司機,過去五年間升近七成,達一千三百多人。

蘇世雄認為,本港有必要引入外勞司機,專綫小巴有固定路綫,外勞只需「點對點」駕駛,操作上亦較簡單。惟凌志強稱,業界向政府提議多年未獲跟進,「兩年前開過一次會,當時有工會反對,政府稱會再研究,之後便無下文。」

落馬洲中港貨運聯會主席蔣志偉直言,貨櫃車業界年逾六十歲的司機比比皆是,部分人根本無意繼續工作,亦一早有條件可以退休,惟因僱主無法聘請新人,盛情難卻只好繼續開貨櫃車,「根本無人肯入行,現時『兩蚊司機(六十五歲以上)』已經算是『後生』的一批,大家都常說『生果金司機(年逾七十歲)』愈來愈多,如此年長還要開大貨櫃車其實好危險!」

貨櫃車司機不足,蔣志偉認為問題非因薪水低的緣故,「我們給予司機每個貨櫃的三成營業額作酬勞,這個比例可謂冠絕眾多行業。」但他承認,貨櫃車司機「有開工冇收工」,收貨、交櫃難免要列隊等候,逾時工作卻沒「補水」,難吸新人入行。

貨櫃業倡限聘三成外勞

見及貨運業界的困況,蔣志偉盼港府可放寬外流司機來港工作,參考現時業內有少數中港貨櫃車由內地司機駕駛、獲准駛至貨櫃碼頭卸貨的經驗,讓外勞駕駛本地牌貨車。他理解有香港司機擔心生計問題,故就此建議外勞數目限制為兩三成,「假如香港經濟下行,業界也先減外勞。」

貨櫃運輸業職工總會主席陳迪手表示,全港四萬多人持有貨櫃車牌,只有四分一人活躍於行內,但仍有開工不足的問題。他認為,引入外勞無助解決貨櫃運輸青黃不接的問題,更憂慮變相「搶本地人飯碗」,「輸入外勞只是為了減成本、運費,並非解決行內工資低、工時長的問題,依舊吸引不了本地新血。」貨櫃運輸業職工總會前主席卓輔明亦擔心,一旦引入外勞,貨櫃碼頭的內運司機會被取代,「外勞人工一定低過我們,公司為減輕成本,隨時都會減車,影響本地司機的收入。」

請旅巴司機 登報半年無人問津

非專營巴士同樣面對司機老化問題,公共巴士同業聯會副主席鄧子強指,旅巴司機平均年齡達到六十五歲,業界尚欠兩三成人手,惟聘請新血困難,「試過登報六個月請人都無求職者面試,在勞工處出招聘也沒用。」他認為,旅巴司機實際開車時間不長,但因忙完乘客上班、上學的繁忙時間後須繼續待命,令整體工時感覺較長,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

鄧子強不諱言,目前中港直通巴已有部分司機來自內地,中港司機比例約為一比九,內地政府願意批准更多內地司機來港開車,惟港府並不允許,他認為若上述比例可增至五五比,已能紓緩一大部分的人手緊張問題,「總好過六七十歲的職業司機整天撞車。」

語言不通駕的士難勝任

引入外勞司機的討論亦見於的士行業,去年的士司機從業員總會曾跟多個運輸業界組織發表聯合新聞稿,冀政府容許引入外勞司機,惟該會理事長黃一峰坦言,實際執行上有很大困難,先是外地人口不熟悉本港道路、交通規例,如香港有部分地區於特定時間內不可駛進,內地卻無此規則,若不了解兩地差異易生危險,「香港交通複雜得多。」

黃一峰續說,香港的士司機載客時或需用到廣東話、普通話及英文,若外勞司機語言不通將為乘客帶來不便,更隨時載錯地方。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的士分會主任杜燊棠同意,的士司機需跟乘客溝通,引入外勞不可行,而且的士屬於自僱行業,乘客若遇上交通意外,追討權責或者不易,「找車行,還是找司機賠?若司機出事後『走佬』又怎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