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於2012年的Lyft,比優步小三歲。儘管位居美國共享出行行業的老二,Lyft卻一直沒有停下追趕Uber的腳步。

  自去年傳出優步與Lyft計劃上市消息後,兩家公司之間的角逐便愈演愈烈,都欲坐上網約車“第一股”的寶座。時間進入2019年,更是將這兩家巨頭的IPO競爭推向高潮。

  但是隨着Lyft上月底搶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網約車IPO一哥的角逐就此落幕。Lyft看似終於拿了個第一,扳回了一局,但是實際上在這場競賽中並沒有真正的贏家。

  Lyft的成功上市使其成爲2019年迄今爲止美國規模最大的IPO,也是自2017年Snap上市以來美國科技公司規模最大的IPO。不過,隨着佔主導地位的打車服務優步最早在下月進行IPO,估計Lyft剛收入囊中的最大規模IPO寶座還沒坐熱就要拱手讓人。

  Lyft的股價表現也不盡人意。上市第二日公開交易後,Lyft股價便跌破發行價。而在聽聞優步即將進行首次公開發行,Lyft股價更是跌至新低,週三收盤時下跌近11%。

  相較於Lyft,優步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

  由於投資者對Lyft的態度,優步也慌了。優步計劃縮減此前1200億美元估值,轉而尋求900億至1000億美元的估值,一下砍掉200億美元。

  而優步今年2月份公佈的經營業績更是透露出優步四面楚歌。數據顯示優步2018年營收爲113億美元,虧損18億美元。但是,如果不包括出售俄羅斯和東南亞海外業務部門的收益,則虧損高達33億美元。

  與其他網約車巨頭相比,優步的虧損額是Lyft(去年虧損額9.11億美元)的3倍,以及中國滴滴(去年虧損額14.39億美元)的2倍以上。

  隨着優步即將上市,該公司無人駕駛汽車部門的進展也日漸成爲人們關注的焦點,因爲該部門是優步虧損的一個重要因素。投資者對該部門的鉅額虧損存在擔憂,這可能會影響優步的IPO表現。

  優步週四提交的最新招股說明書也證實了投資者對其無人駕駛汽車部門的擔憂。

  招股說明書顯示:優步去年在自動駕駛汽車、飛行汽車(被稱爲eVTOL)和其他“技術項目”的研發上投入了4.57億美元,佔據優步去年研發總成本逾15億美元的三分之一。優步表示日後依舊會大舉投資這項未來技術。

  優步認爲,從長遠來看,自動駕駛汽車將是其產品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日後取勝的關鍵一招。因爲自動駕駛汽車可以提高安全性,提高出行效率,並且可以降低乘客消費成本。

  然而,在關於如何以及何時部署自動駕駛汽車的方面,優步這次在招股章程中的表示顯得過於保守,這與優步自動駕駛汽車部門成立之初的情況截然不同。當時,該公司前首席執行官特拉維斯 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稱自動駕駛汽車關係到公司的生死存亡。

  優步在招股章程中稱,未來將有很長一段時間自動駕駛是以“混合自主”的方式出現,即在未來一段時間,它的核心業務將繼續依賴人類司機。優步表示,即使部署了自動駕駛出租車,在“涉及交通流大、複雜路線或異常天氣條件”的情況下,仍然需要人類司機的輔助。優步還表示,在音樂會、體育賽事和其他高需求賽事期間,還是離不開人類司機,因爲這些賽事“可能會超過完全自動駕駛汽車的能力”。

  優步還在「風險因素」章節承認,它可能無法開發併成功實現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的商業化,也可能被競爭對手搶走市場份額,這將威脅其叫車和送貨業務。

  上述這些略顯悲觀的描述與優步在2016年時的樂觀預測形成鮮明對比。2016年1月時預測2018年無人駕駛就能夠幫助優步盈利,當年5月份預測2019年優步會有1.3萬輛自動駕駛的出租車,8月份收購OTTO,認爲這個進程會加快一到兩年,9月份修改預測,認爲2019年達到7.5萬輛無人駕駛出租車,基於這些預測,2017年11月份時宣佈要購買2.4萬臺沃爾沃,建立了無人駕駛車隊。

  而現實情況是上述預測一個都未實現,優步遭遇瘋狂打臉。對此我們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不要說是優步,就連自動駕駛領域的龍頭老大Waymo都深感不易。儘管背靠家大業大的谷歌母公司,奈何也抵擋不住Waymo一年燒十億的敗家節奏。

  爲此Waymo被傳正在尋求外部融資,目的是希望像大衆這樣的老牌歐洲汽車製造商能參與進來分擔一下壓力。此外,爲了填補自動駕駛這個無底洞,Waymo還開始向外出售激光雷達(無人駕駛要實現L4必須搭載的一項關鍵技術),開闢生財之道。

  拋開金錢壓力不說,在技術方面優步也遭遇“攔路虎”。暫且不與Waymo--已完成 2000 萬公里測試歷程並推出商業化無人駕駛服務Waymo One--這種巨頭相比(Waymo早已甩了優步幾條街),去年3月的優步無人駕駛首起致死事故也爲優步自動駕駛汽車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就算在重回道路測試後也處處受掣肘,必定會影響該技術的發展。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優步計劃在五月初上市。成爲上市公司後,優步就得考慮報表的情況,還能不能這麼任性的押注自動駕駛汽車,恐怕得打一個問號?既不佔據先天優勢,又不能後發制人的優步自動駕駛部門,如果日後還只是光燒錢而沒什麼實質性的進展,恐怕投資者也不會買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