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整最常見的狀況,而且年紀愈大發生率也愈高。可怕的是,心房顫動會引發血栓,增加腦中風危機!

諮詢╱曾春典(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好心肝門診中心主治醫師)
撰稿╱徐文媛


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整最常見的狀況,而且年紀愈大發生率也愈高。可怕的是,心房顫動會引發血栓,增加腦中風危機!


心跳超速暗藏中風危機
心房顫動是一種快速性的心律不整。心跳通常一分鐘60~100下,太快或太慢都是心律不整,而心房快速、不規則的跳動就是心房顫動,這時心房收縮功能失常,血液無法有效輸出,容易沉積而形成血栓。透過血流,血栓可能出現在全身各部位,跑到冠狀動脈就會造成心肌梗塞,到腦部就會造成中風,嚴重時可能發生猝死悲劇。

研究發現,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4~5倍!根據臺灣腦中風登錄資料顯示,16.5%的缺血性中風個案也患有心房顫動;而曾有過栓塞病史、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左心房擴大、年齡超過65歲等,是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的危險因子。


心房顫動 好發老年人
那麼為什麼會發生心房顫動呢?70%以上的心房顫動病人年齡超過65歲,且男性多於女性。動脈硬化性心臟病是引發心房顫動最常見的原因,而動脈硬化和老化有關,所以年紀愈大,心房顫動發生的機率也愈高,一般65歲以上發生率約5%,75歲以上約10%。另外,雖然比率不高,但年輕人也可能發生心房顫動,特別是有心臟病或甲狀腺機能亢進時;其他可能因素還包括:因感染引發風濕性心臟病造成二尖瓣狹窄或閉鎖不全,以及肺功能問題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評估患者狀況選擇治療藥物
心房顫動要找出引起的病因對症治療,例如有甲狀腺機能亢進者應控制、有心臟二尖瓣問題可以手術修補,而絕大多數與老化有關的心房顫動,要設法維持正常心律或心跳。

治療心房顫動有多種藥物,包括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抗心律不整藥物等,需視病人狀況,考慮長期用藥可能造成的潛在風險、副作用(例如可能影響甲狀腺機能、導致肺纖維化影響呼吸功能等)來選擇,尤其是高齡病患常常需要服用多種藥物,要特別注意藥物間的交互作用。

需用抗凝血劑預防血栓
在藥物治療中,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搭配抗凝血劑,預防血栓危機。一般預防動脈硬化常用抗血小板劑—阿斯匹靈或保栓通來預防動脈血栓,但對於心房顫動,因為左心房是較大的空間,要用抗凝血劑warfarin纔能有效預防。

抗凝血劑warfarin在預防血栓同時,也可能帶來出血危機,除了有出血性疾病的人禁用,也要注意避免外傷、胃潰瘍等造成出血;當然,如果評估發生腦部血栓的機率高,仍有必要使用抗凝血劑,但因為warfarin容易受飲食影響及藥物交互作用,需要定期回診抽血檢查凝血?原時間(PT)或國際標準化凝血?原時間比值(INR),以此做為調整藥物劑量的依據,在出血及血栓間尋求平衡。此外,也要避免食用富含維他命K的食物,例如豬肝、深綠色蔬菜等會影響藥效的食物。

預防血栓藥物有新選擇
好消息是,目前已有新型的抗凝血劑dabigatran、apixaban、rivaroxaban等藥物,藥效穩定不易變動,飲食及藥物的交互作用少,不需要固定回診抽血檢查,大幅提高使用的便利性,並已通過健保給付。

更重要的是,亞洲人心房顫動患者中風的機率比較高,使用warfarin出血的機率更高出西方人4倍,而臨牀試驗顯示,新藥引起腦出血的機率比較低,中風機率下降;但新型抗凝血劑不適用於以下對象:1.換過金屬瓣膜者、2.風濕性心臟病造成的二尖瓣瓣膜狹窄者、3.腎功能第四、五期患者,如洗腎者。

非藥物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時,可評估選擇以下幾種治療方法。
一、電氣燒灼術
透過心導管找出異常放電的位置,燒灼阻絕胸腔靜脈(心房顫動大多源自於肺靜脈)至心房的電氣傳導,中斷異常電位通路並恢復正常心臟節律。
燒灼術也可以建立多重心房阻隔來預防心律不整的迴路,中斷心房顫動時頻繁的心房電氣迴路。
二、外科手術
燒灼術治療效果不佳,或是為了其他結構性問題(如二尖瓣狹窄)需要進行心臟手術時,可一併以外科手術治療。
而48小時內新發生的心房顫動,可以電擊整流的方式,恢復正常心跳。電擊前會使用短效麻醉劑,降低過程中的不適感,事前必須確認病人沒有血栓的危險,同時合併抗凝血劑來預防。這個方法對於剛發作半年內的病人還可以考慮嘗試,但一般以陣發性心房顫動為主,發生超過7天則治療成功的機會不大。


從健康生活型態做起
心房顫動雖然好發於老年人,但其實早在中年就埋下病源,控制三高、不抽菸、適度運動,這些心臟保健原則也有助預防或減少心房顫動的發作。

全文請見 https://pse.is/9TQJU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