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最早發源於設計界,是一套科學的提升創造力的訓練方法,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因而被各行各業借鑒。

斯坦福大學設計學院把它歸納成一套科學方法論後,迅速風靡全球,成為企業培養創新型明星僱員的高效訓練法。「設計思維」五部曲是快速提升創造力的方法,對各行業都具有可借鑒性,下面就開始講解五部曲的第一部分——同理心分析法。

什麼是同理心分析法?

同理心是你我的交集

同理心指的是什麼?

它跟同情心,有什麼差異?

同理心對設計思維有什麼幫助?

帶著這些問題,開始我們今天的關於同理心分析法的講解。

同理心簡言之可以理解為換位思考,感同身受。它與同情心有著本質的區別。

同情心是以移情為基礎;狹義的同情常常針對的是「弱者」與「不幸」,偏重於同情者本身的情感體驗,因此判斷常常帶有過多的主觀成分。

同理心表現為設身處地的對他人情感的認知、把握與理解。具體表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方面。

因此同理心比同情心能更客觀的接近於用戶真實感受。下面講一個同理心的小故事:

我來自月球

榮格醫生曾經遇到過一個女病人,她認為自己是從月球來的人,並一心想回到月球上去。許多心理醫生試圖通過糾正她的妄想來進行治療,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了。榮格醫生卻採用了另一種治療方法,他沒有像其他心理醫生一樣試圖糾正她的妄想觀念,而是饒有興緻地聽著她描述月亮上的種種生活場景,然後,推心置腹地告訴她:月亮雖然很美,但你已經不可能回去了,所以還是安心老實地當個地球人吧……

最後,此女欣然接受了榮格的勸導,乖乖回家相夫教子,從此再沒複發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我們得先成為一個月球人才能幫助另一個月球人。

這種同理心和代入感,是解決用戶問題非常重要的基本特質。

同理心是與生俱來的能力

針對嬰兒的同理心實驗

以色列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們將37個母親和不同年齡段的寶寶,安排在一個大房間裏並全程錄像親自互動過程。

其中一名母親假裝受傷,並避免與寶寶進行目光接觸,以免對孩子的反應產生幹擾或誘導。

研究人員觀察發現,所有的寶寶都表現出對母親受傷的同理心:嬰兒的面部表現出關注的表情。

嬰兒們試圖弄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們的目光從母親受傷的身體部位和母親的面部表情之間來回地切換。

有些嬰兒發出像是在詢問的聲音。年紀大點身體協調性較好的嬰兒試圖靠近母親並給予安慰和幫助,輕輕地拍拍母親,並發出舒緩的聲音。

這個實驗說明人類從嬰兒時期就有同理心- 感知他人痛苦、情緒、感受並作出反應的能力。

同理心造就了頂尖人才

《哈佛商學院》1964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什麼造就了優秀銷售員》,專門討論 「同理心」,並認為這是頂尖營銷人員必須具備的能力。

該文章在《哈佛商學院》重印了100多次,是創刊以來重印次數最多的一篇文章。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身邊,但凡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就的 「成功人士」 都是一些有著極高的同理心,善於從他人的角度換位思考能力的人,即便是他們的感受、想法、價值觀跟自己有著較大的差別。

李嘉誠:真正的成功是同理心的成功

李嘉誠就曾在演講中談及如何成功,他認為真正的成功是同理心的成功。他認為同理心,有無可量度的威力,它是世界上最值得投資的"儲備貨幣",它的規模,它的流通,它的價值,在人心之中是實在、全面和絕對的。

設計思維為什麼需要同理心分析?

設計思維是從「人本設計」 (Human-Centered Design)演變而來,強調以人為本。

同理心研究的主體正是人本身,通過設身處地的對他人情感的認知、把握與理解,達到換位思考、傾聽以及尊重。

如果無法有效地運用同理心進行設計思維,所得出的結論將具有很強的個人主觀性,不利於為後續研究提供正確的方向指引。

如何在設計中運用同理心分析法

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在我們需要時能迅速啟動大家的同理心,發揮它的作用呢?

答案是有的,通常採用設計工作坊的形式進行同理心分析。

1.構建「用戶畫像」

首先,需要營造一個輕鬆愉悅的環境,讓參會者能夠聚焦從用戶(客戶,消費者)的角度思考問題。

用戶畫像範例(轉自優設)

在工作坊開始時,我們通常會明確我們的目標羣體,利用「用戶畫像」 (Persona)構造一個介於虛擬和真實之間的 「用戶」,把我們考慮問題的視角聚焦到這個 「用戶」 身上,試圖達到換位思考的目的。

2.「走出自我」

跳出 」我」的主觀視角, 站在一個中立的、客觀的視角來看待問題。

比如,在「狼人殺」 遊戲中,生存到最後的往往是懂得挑出自我的。只有讓自己從獵人、殺手、平民的視角中走出來,進入「上帝」 的視角,細緻觀察所有角色的一舉一動,纔能夠把控全局。

設計思維工作坊道理也一樣。通常大家都會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考慮問題的思路,不願意跳出自己的「舒適區」。

這時候,導師就要充分的調動每一個人的思維,多安排一些有趣的,增進團隊互動的遊戲,讓大腦得到激活,從而由自我跨越到用戶角色。

3.「進入角色」

把自己帶入到所討論的「用戶」 (客戶,消費者) 的視角,需要做到煞有介事,彷彿 「用戶附體」。

如果條件允許讓每個人從裝備,裝扮,到 「人格設定」 都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分配好角色。這樣,大家在角色扮演的同時,互相之間也會有互動,會慢慢的被這個角色被帶入。

MIT自然流現研究院 「社會大劇院」

如在「U型理論」裡面會有一個叫做 「社會大劇院」 的工具,讓參與者通過在空間內的移動和互動「被帶入」 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甚至有些參與者在扮演過程中情不自禁的落淚。

另外,還可以在現場多放置一些主題和用戶相關的照片,圖像或產品模型,樣品等增加臨場感的元素。

在這裡僅僅以設計思維的範疇裏討論了同理心以及如何在工作坊中用好同理心這個工具。

深層次研究同理心屬於心理學的領域,希望本文能夠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同理心和掌握在設計思維中的運用,拋磚引玉,不足之處還請指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