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改委發佈《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提出全面放鬆落戶政策,部分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的消息,可謂是爆點中的爆點。

  參謀長也在文章《重磅!發改委發佈重要文件,房地產迎來三大變局!》中較爲詳盡地介紹了這份文件的內容和要義。這篇文章在各大平臺上都收穫了很大的反響,各位粉絲也積極留言和參謀長交流關於文章的想法。

  粉絲們的討論往往會成爲參謀長深入思考問題的動力和靈感,關於“全面放鬆落戶”的問題也是如此。在衆多留言中,有幾條留言頗具代表性:

  1、要推動1億人進城,但農民進城,幹什麼?

  2、落戶政策是放鬆了,但房子還是買不起啊!

  3、落戶政策放鬆,是否意味着子女受教育的門檻也會降低?

  這些問題提得都很在點子上。官方政策有官方立場,參謀長的視角是研究者,因此較爲宏觀,而粉絲的思考,纔是站在 “平民”視角的、真正事關買房人自身利害的問題。參謀長在爲各位讀者點讚的同時,也進一步地思考了你們提出的這些問題,爭取能在今天的文章中給出一個令大家滿意的回答。

  農民進城了,幹什麼?

  關於農民進城,在文件中有兩個新提法。

  一是“人地錢掛鉤”。什麼意思?就是搶到人口的城市,尤其是搶到了農村人口的城市,將給予資金、土地的獎勵。資金是中央財政的補貼,土地是城市建設用地的指標。這個規定很赤裸,等於直接將搶人結果同當地政府的政績掛鉤,有點像當年的棚改。

  二是“收縮型城市”。也就是說,對於一些中小型城市,不再進行盲目的擴張性建設,而是要將人口和公共資源引導至城區,形成“小而精”的城市類型。在這種策略下,相當一批村鎮可能會廢棄。

  從這兩點個新提法,我們不難看出一個指導思想:城鎮化是最終目標,城鎮化大於一切。

  地方政府會用什麼樣的手段引導農民進城?可見的、已有城市在實施的策略就是對農民在城市購買住房給予優惠。遼寧、菏澤等地已經出臺政策,對農民進城購房或進行補貼、或給予折扣、或提供更爲優惠的金融服務。

  又推動了農村人口的城鎮化,又託底地方樓市,一舉兩得,還真是妙啊!

  然而,參謀長在《這個新政策,或許是三四線樓市最後的希望》這篇文章中就已經對這個政策的可行性提出了質疑:靠壓榨農民的購買力來實現搶人政績,真的現實嗎?

  事實上,經過兩年來的“搶人大戰”,主要城市的吸引力都已基本變現,剩下的想落戶而未能落戶的,多半都已經是城市的常住人口。而要吸引真正意義上的農業人口,其實是分外困難的。正如參謀長的粉絲提出的那樣,就業、住房、基本生活……無一不是他們進城的巨大阻力。

  事實上,2014年發佈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在過去幾年的實施進度也並未達到預期目標。

  市民化待遇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原有農村戶口所對應的宅基地等權益,是否有保障?參謀長也渴望能在這份文件中看到點新的東西,遺憾的是,恐怕要讓各位讀者失望了。

  農民進城了,幹什麼?只怕目前還是一個無解題。

  落戶政策是放鬆了,然而房子還是買不起啊!

  房子買不買得起,有一個最直觀的數據可以反應,那就是房價收入比。

  2018年全國50個主要城市的房價收入比排名如下:

  除了主要吸引投資者的三亞這一特例,北上深毫無懸念地高居前列。對於還包括了廈門、福州的這些房價收入比超過20的城市來說,普通家庭不喫不喝20年以上,方能供得起一套房。即使落戶政策再放鬆,這些城市的高房價也會阻擋遷徙者的腳步。

  在這組數據上,參謀長要點名錶揚的城市是長沙。

  作爲中部省會,長沙的GDP規模早已過萬億,位居全國第14位。從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來看,長沙2018年的數據是50792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倍左右,在一二線城市中位居中上游。與良好的經濟表現形成反差的是,長沙的房價收入比僅爲6.8,長沙的普通家庭購房壓力很小。

  長沙在一輪又一輪的房價騷動中,通過加大土地供應、重拳出擊投機炒房的手段,很好地抑制了房價上漲。

  這也是爲什麼,當有讀者詢問參謀長對長沙這座城市的態度,參謀長毫不猶豫地表示了看好。

  未來真正吸引人口的,必然是城市的綜合表現,像長沙這樣的城市,積極的人口效應和健康的市場表現會形成一個正循環。

  各位讀者大可以放心地參考這份榜單,同時結合一座城市的經濟實力,來判斷它的發展前景。如果一座城市在坐擁強大的經濟發展潛力的同時,又能夠保持合理的房價收入比,那麼大概率可以判斷:這些城市的人口吸引力極有可能大大超越一線城市,從而形成上文所說的積極閉環。

  落戶政策放鬆,那麼子女教育呢?

  之前我們那麼強調戶籍,其中有一個極爲重要的原因就是戶籍與教育的直接掛鉤。

  現在一夜之間,戶籍突然不再那麼重要了,那與之配套的教育問題是如何規定的?這個問題確實直擊爲人父母的購房者們的要害。

  關於這個問題,文件中還是有所涉及的:

  在隨遷子女較多城市加大教育資源供給,實現公辦學校普遍向隨遷子女開放,完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的政策。

  不過除此之外,並沒有展開討論具體政策。

  在參謀長看來,戶籍仍將與教育緊密掛鉤,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隨着部分城市落戶的開放,戶籍的取得變得容易,隨遷子女的入學也就更爲簡單。

  而對於人口壓力本就已經過大的部分城市來說,戶籍制度的放鬆只可能是一個邊試行邊觀望的過程,因此關聯着教育的戶口仍舊值錢。

  在這個問題之上,參謀長認爲教育資源和住房的問題更值得關注。此前深圳就出現過用住房面積來限制入學資格的事件,此事也鬧得沸沸揚揚,那麼後面會不會又出現因戶籍引發的教育不公平?這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但本文暫不展開討論。

  熱點總是引起人們一擁而上的圍觀,隨後又一鬨而散。參謀長的這篇文章,既可以被視作答讀者問,也可以被視作熱點事件下的冷思考。

  開放落戶只是一聲號角,而接下來的仗該怎麼打,纔是真正的主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