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自清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這是《紅樓夢》中賈府三小姐探春的判詞,在賈府的衆多女兒中,探春是一個聰明、敏感、精細、漂亮的姑娘。探春出場時,書中描寫她“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面,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其中“顧盼神飛”四字,最能彰顯她的聰明伶俐、秀外慧中的女性風采。

其時,探春不僅聰明伶俐、秀外慧中,而且精明幹練、機敏果決,尤其她在大觀園一番興利除弊的改革,表現了她關注家族命運、富有憂患意識的女“政治家”的風度和才幹。探春是一個英氣勃勃的巾幗女兒,並曾言“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業。”可是她卻仍逃不出薄命司的命運,在探春的命運圖冊中,她被描寫成“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這樣一種悲慘柔弱的形象,這與《紅樓夢》中所展示的探春形象很不統一。

賈探春,是賈府的三小姐,也稱三姑娘,是榮府二老爺賈政與姨娘趙氏所生,與二小姐迎春一樣,也是庶出,但其性格,卻與迎春有天壤之別。她有才幹,有眼光,敢做敢爲;但是,她身爲女子,且系庶出,又生逢賈府末世,故亦終究不能有所作爲。“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的判詞,正是她一生命運的真實寫照。

探春夢想能成爲男人,但她畢竟不是男人。因此,在男大當娶、女大當嫁的傳統社會中,出嫁是她必然的命運歸宿。“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從這一句判詞中,不難看出,探春不僅要出嫁,而且遠嫁他鄉。在《紅樓夢》中,探春不是嫁給了一般的男人,也不是像一般貴族女兒嫁出去了;那是一去難返的流放式的遠嫁。“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孃: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這一曲《分骨肉》正是探春判詞的具體詮釋。

從探春判詞中的“清明涕泣江邊送”,到《分骨肉》一曲中的“一帆風雨路三千”,可以看出,探春出嫁的時間,是在一年一度清明節。衆所周知,清明節是一個人們上墳祭掃之日,在這樣一個按說最不適合辦喜事的日子裏,探春爲什麼要“一帆風雨路三千”地遠嫁他鄉呢?

在《紅樓夢》第二十二回中,賈探春於清明之日作了一首風箏詩謎:“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這恐怕就是探春“清明”遠嫁的先兆。“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所以,放風箏的“放”不是“放起來”而是“放走”的意思。“千里東風一夢遙”,說的就是天長路遠,夢魂難度,不能與家人相見。

其實,《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羣芳開夜宴”之時,探春抽到的是寫着“瑤池仙品”的杏花籤,上面的詩句是“日邊紅杏倚雲栽”,簽上說得此籤者必得貴婿。於是,大家就說:我們家已有了個皇妃,難道你也是王妃不成?這些情節所傳遞的信息是很清楚的:這裏引入的是唐代詩人高蟾詩句,“日邊紅杏倚雲栽”,根據封建時代的傳統和習慣“日”是皇帝的象徵,“日邊紅杏”應是指皇帝身邊的貴婦人;因此,探春今後嫁出去以後的地位是王妃;而她出嫁的季節,就是杏花盛開的清明時節。

看起來,探春的婚嫁是十分榮耀的,其榮耀程度恐怕僅次於大姐元春。但實際上,她不過是南安王府爲了激勵其屬下重臣,拿她作爲一份“禮物”或“獎品”,讓她嫁給一位所謂“王子”做“王妃”。這雖然是曹雪芹的初衷,但是,這不僅對於時常夢想走出去“立一番事業”探春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而對於處於末世的賈府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那麼,探春爲何在清明節遠嫁千里之外的他鄉呢?“清明涕送江邊望”,“清明妝點最堪宜”,“一帆風雨路三千”,這就是說,探春婚嫁的時令是在一年一度的“清明節”。這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因爲探春是坐船遠嫁他鄉的,清明坐船遠航應該是最佳時節;二是按古時禮制:“嫁娶必以春”,因此探春於春令遠適,也正好名正言順。

其實,探春的清明嫁期,很可能就在她的生日。因爲“清明”節有時在農曆二月中、下旬,有時恰在三月初三、四。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一貫工於精雕細琢而每每“巧隱讖語”的曹雪芹,是完全有可能是刻意這樣安排的。這就是說,曹雪芹在人物生日上作了巧妙安排,如果說元妃正月初一的生日意味着“福大”,那麼探春三月初三的生日,恰恰包含着她的“遠適”和“運偏消”的意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