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嘴 大嘴读史

中国古诗界,爆款的送别诗不在少数,随便列举几句: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大器晚成的边塞诗人其实并不会打仗  还对昔日好友落难不闻不问

在这些爆款送别诗中,有一句绝对的经典——“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句诗出自高适的《别董大》。

因为千载流传的诗句,高适笔下的董大和李白笔下的汪伦,都成了巨有存在感、巨有知名度的路人甲。

高适是唐朝著名边塞的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齐名。

今天就来说说高适的故事。

高适的前半辈子都是作为一个屌丝存在的,要么四处穷游,要么隐居乡间,想给人当智囊,四处碰壁,想参加公务员考试,名落孙山。

大器晚成的边塞诗人其实并不会打仗  还对昔日好友落难不闻不问

等到有机会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时候,高适已经46岁了,当的官也只是河南封丘县的一个公安局长,算是正科级。

县公安局长当了三年,高适觉得很无趣,也没有前途,毅然辞职,从此踏上了大器晚成的成功之路。

高适辞职之后,第一份有前途的工作是给时任凉州河西军区司令哥舒翰当秘书,不幸的是,哥舒翰很快兵败潼关,被俘投降。

这时候,高适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选择:抄小路追上了落跑的唐玄宗李隆基。

既然是逃难,皇室的各种规矩肯定不会执行得那么到位,高适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当面表现。更重要的是,皇帝落难,伴驾身边,怎么也算是患难见真情,印象分很高。

大器晚成的边塞诗人其实并不会打仗  还对昔日好友落难不闻不问

高适的飞黄腾达是因为一次劝谏。

唐玄宗在逃难途中曾经做出了一个决定,让儿子们各自为战,利用皇室的号召力围攻叛军。当时,政治敏锐度很高的高适对唐玄宗有一次失败的劝谏。

高适说,这个决定不妥当,这是给了皇子们发展势力的机会,放权容易收权难,很可能到最后就不可收拾了。

后来,当永王李璘扯起大旗,跟自己的哥哥、新晋皇帝唐肃宗李亨叫板的时候,高适当时的预言成为了现实。

唐肃宗李亨在偶然的机会得知了当时高适的那次劝谏,一纸调令,把高适叫到身边。

高适屁颠屁颠地赶到,一番声情并茂、有理有据的演讲,彻底打动了唐肃宗。

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高适一跃成为淮南军区司令、讨逆军元帅。

事实上,高适写写边塞诗还行,并没有什么打仗的经验,但没想到的是,永王李璘的叛军根本就是乌合之众,一触即溃,高适相当于靠着一次武装行军就获得了大胜,so easy。

大器晚成的边塞诗人其实并不会打仗  还对昔日好友落难不闻不问

有了善战名声的高适接着又参与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事,曾经救援睢阳,不过等到高适解围的时候,张巡镇守的睢阳已经是一座“死城”,人都被守军吃光了。

再到后来,又换了皇帝,高适来到四川,接任严武,担任剑南军区司令。

这时候,高适其实并不会打仗的弱点暴露了。严武任职的时候,吐蕃人被压制得死死的,连败几场之后,连高原都不敢下来。但高适到任之后,吐蕃人隔三差五地冲下高原,国土三番五次沦陷,高适束手无策。

人们对高适有“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评述,但实际上,高适根本没有什么战场经验,内战的胜利不过是瞎猫撞着死耗子而已。

高适一生中最志得意满的高光时刻,毫无疑问就是取得平定永王叛乱胜利的时候。

但就是这次胜利,也让高适暴露了薄情寡义的一面。

高适和李白是好朋友。

据记载,公元744年,44岁的李白、40岁的高适、32岁的杜甫在河南开封、商丘一带结伴旅游,“饮酒观妓,射猎论诗,相得甚欢”,一起逛夜店,一次玩真人CS,不亦乐乎。

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贴》就是在这个时期留下的。

大器晚成的边塞诗人其实并不会打仗  还对昔日好友落难不闻不问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在皇帝身边转,李白则躲上了庐山。

偏偏这个时候,永王李璘向李白抛出了橄榄枝,几次三番派人上庐山,恳请李白出山相助。

李白架不住三催四请,重出江湖,出山担任永王的“宣传委员”,写诗作赋,以超级大V的身份为永王摇旗呐喊。

好吧,其实李白的身份,和几十年前骆宾王在徐敬业阵营中担任的角色差不多。

高适大军一到,一波流,永王被杀,“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

李白虽然逃得性命,但身陷囹圄,因为“附逆作乱”,小命朝不保夕。

李白听说平乱军的主帅是高适,哈哈哈,这是我小弟,老朋友了,来来来,笔墨伺候,写封信的事儿。

说归说,李白的姿态还是很低的。他低下高贵的头颅,本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厚着脸皮,忍着恶心,写了一首《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

余时系浔阳狱中,正读《留侯传》。秀才张孟熊蕴灭胡之策,将之广陵,谒高中丞。余嘉子房之风,感激于斯人,因作是诗送之。

秦帝沦玉镜,留侯降氛氲。

感激黄石老,经过沧海君。

壮士挥金槌,报仇六国闻。

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

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

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

宇宙初倒悬,鸿沟势将分。

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

胡月入紫微,三光乱天文。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李白在这首诗中,把高适比作张良,狂吹法螺,大拍马屁。

书信送到了高适那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高适没动静,李白怎么办?

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好在郭子仪仗义出手,用泼天的军功作保,救下了诗仙的性命,李白被流放去了贵州。郭子仪的出手,只是因为当年李白也曾经救过他。

大器晚成的边塞诗人其实并不会打仗  还对昔日好友落难不闻不问

相较之下,高适的人品就差的多了去了。

也许说,李白罪名太重,高适觉得自己开口也未必救得了,反而可能把自己搭进去,刚刚树立起来的光辉形象会因此受到损害。

但一言不发,不闻不问,真的好吗?真的够哥们吗?

从此之后,昔日好友,形同陌路。李白、高适互相拉黑,李白的诗中不再有高适,高适的诗中也不会再有李白。

分道扬镳,反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大器晚成的边塞诗人其实并不会打仗  还对昔日好友落难不闻不问

参考书目:《新唐书•高适传》、《新唐书•李白传》、《高适年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