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上好時代的姨母》

姨母見人總是笑眯眯的,上了年紀的她更加的慈眉善目。不論是逢年過節還是平時我到她家去,她說的第一句話一直是:“俺娃(外甥)來了,吃了沒有?”說着,不管我吃了還是沒吃,她都會把好吃的拿出來,讓我吃。

『趕上好時代的姨母』【四本看長安】 新聞 第1張

她的這一習慣伴隨我從小到大,保持了四五十年。

姨母擅長做飯,同樣的米麪飯菜在她手裡做出來就味道不一樣,她比我母親做得好吃,這是我愛到她家去的原因之一。

姨母不光捨得給孩子們吃東西,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從來不批評誰。孩子們誰啥地方做得不對了,她和聲細雨地給你講道理,讓你心悅誠服自覺地改正,沒有見過她給誰發過脾氣,和街坊鄰居紅過臉。

『趕上好時代的姨母』【四本看長安】 新聞 第2張

姨母是我母親的妹妹,她姊妹倆1949年同時從終南山下的胡劉村嫁到了少陵原畔的韋兆。我家在張坡,她家在何道,一個是韋二一隊,一個是韋三八隊。兩家隔了一個馬十字,走路也就三五分鐘。

姨母會說話,愛和孩子們拉家常,我去她家的時候她會給我講一些我舅家她何家我張家過去的事情。從她娓娓道來的述說中,結合耳聞目睹,我能客觀地分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變遷。

『趕上好時代的姨母』【四本看長安】 新聞 第3張

解放前,我舅爺我爺爺我姨夫爺分別在引鎮和西安經商。公私合營後,都返鄉回了農村。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災害,糧食不夠吃,何家的姨夫爺曾經餓昏過去好幾次,他身材高大,跌倒了頭破血流。

母親和姨母都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孩子多,負擔重,勤儉持家省吃儉用是她們那一代人的共同美德。

八十年代初,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分田到戶,激發了廣大羣眾的勤勞致富積極性,拆舊房蓋新房,供給學生上學,對美好的生活充滿了嚮往和期待。

『趕上好時代的姨母』【四本看長安】 新聞 第4張

隨着時代的進步,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社會日趨文明公平正義,而且是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條件一天比一天提高。

母親和姨母經歷過新舊兩個社會,認識和體會的比我們要深刻,更具有發言權。

我母親八十歲上去世了,她比我大舅和大姨媽長壽,也比我舅爺舅奶,我爺爺奶奶長壽。大舅和大姨媽是七十年代末去世的,他們活了六十多一點。母親活到了新世紀的2009年,姨母比她小兩歲。

『趕上好時代的姨母』【四本看長安】 新聞 第5張

母親去世將近十年時間,姨母健在安度晚年身體硬朗,如今快九十歲了依然能洗衣做飯,生活自理,用她的話說,這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快九十歲的姨母心態好,明事理,知足常樂,飯菜做得還像當年一樣有滋有味。她善於學習接受新事物,現在農村不燒火,她用電餅鐺烙鍋盔她和姨夫能咬動,我們也愛吃。

『趕上好時代的姨母』【四本看長安】 新聞 第6張

姨母經常在我面前說:“俺姐(指我母親)性子急,走的早,有福不會享受。現在的社會多好啊,吃穿不發愁,種地不上糧,看病有合療,住的是樓房,出門坐汽車,看的是電視,不寫信打個電話,用手機還能上網視頻。國家給六十歲以上的人發養老錢,我和你姨夫兩個人一個月幾百塊。我倆想做着吃做,想買着吃買,根本花不完。我把多餘的攢下來,開學了給幾個孫子買筆和本子。讓他們好好學習,長大報效國家。”

『趕上好時代的姨母』【四本看長安】 新聞 第7張

姨母的話是樸素的話語,但是發自內心的。只有經歷了新舊兩個社會對比,才能說出這些由衷的語言。

姨母的人生是平凡的人生,也是傳奇的人生。她和姨夫同年同月同日生,見證了新中國的建立,見證了改革開放,相濡以沫,風雨同舟,兒女雙全,四世同堂。

『趕上好時代的姨母』【四本看長安】 新聞 第8張

他們是老一代農村人的標本,耕讀傳家,家風淳樸,熱愛社會主義。

姨夫與何少南老師同宗,七十多歲的何老師對姨夫姨母為人處世很敬佩,寫中堂送字畫以示祝壽。

『趕上好時代的姨母』【四本看長安】 新聞 第9張

2017年,王莽街辦分給韋三村一個五好家庭名額,村上給了我姨夫家,材料是我寫的。他們家被長安區婦聯評為區級最美家庭。報到市上,2018年被西安市婦聯評為市級最美家庭。

『趕上好時代的姨母』【四本看長安】 新聞 第10張

人生七十古來稀,最美不過夕陽紅,鰥、寡、孤、獨、廢疾,吾之將老。政通人和,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姨母奔九十歲老有所養,幸福安康,趕上了好時代。說不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翻天覆地大發展”一類冠冕堂皇歌功頌德的詞語,但她的心靈是感受到了。她的健康長壽從一個側面足以證明。

『趕上好時代的姨母』【四本看長安】 新聞 第11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