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千百年來,唐太宗與魏徵,一個是從諫如流的明君,一個是犯顏極諫的諍臣,聖君良臣珠聯璧合,共同打造了名垂青史的“貞觀盛世”,李世民和魏徵這對明君諍臣的佳話被廣爲傳頌。遊記詳實的交代了魏徵墓的前世今生,抓住自己有感觸的景點資源書寫,傳遞給讀者、感染讀者,引發讀者對景觀與文化、歷史與人生進行再思考、再認識。遊歷之處,靈活引用史料,拿故人爲我所用,化古爲今、古爲今用,不“生引”“硬引”“死引”,順手拈來,與時景相映成趣,傳遞出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增添了人文景觀的厚重感。推薦閱讀。

探尋唐代名臣魏徵墓的前世今生

“探尋歷史蹤跡,傳承優秀文化”,2017年7月24日,,我們一行9人,自駕車來到咸陽禮泉縣九嵕山西南方的魏陵村,在鳳凰山祭拜了唐代名臣魏徵墓,並在現場採訪了魏徵墓守護人。

離開唐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已經中午2.00分了,我們下山後繼續向西行駛,經過了張士貴墓大約1千多米的處,有一條向北的公路,向前行進中經過幾個村莊,轉了了幾個彎後駛上了一條新修建的盤山路,直達魏徵墓下。在公路的盡頭處,有一塊平地上,有3個土牆土房的院落,東北方向的山坡還有3間窯洞。下車後,發現有兩間窯洞門開着,主人看見我們後,立即邀請大家進入窯洞,閒聊起來。

窯洞的主人名叫王生芳,擔任過魏陵村的村長,他說1997年清明,臺灣的魏氏宗親祭祖,自籌資金從山下到鳳凰山修了一條沙石路,在1998年10月18日進行了大規模的祭奠,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世界各地的魏氏宗親,臺灣、香港、澳門以及許多省市的魏氏宗親也來參加了祭奠。從那時起,王生芳開始護陵,每到清明,陰曆10月1日,都有人來祭奠。2015年春節前,新修建的水泥路完工,來魏徵墓的參觀人也多了起來。

魏徵以敢於講真話名垂史冊,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魏徵遇見知己之主,竭誠輔佐。有時候,唐太宗聽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臉,魏徵還是照樣說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臺階。但是唐太宗不但不記魏徵的恨,反而誇獎魏徵說:“人家都說魏徵舉止粗魯,我看這正是他嫵媚可愛的地方!”。在魏徵爲官期間,他爲唐朝貞觀年間的繁榮作出了很大貢獻。

《舊唐書.卷七十一.列傳二十一.魏徵傳》中記載魏徵死後,“太宗親臨慟哭,廢朝五日,贈司空、相州都督,諡曰文貞。給羽葆鼓吹、班劍四十人,賻絹布千段、米粟千石,陪葬昭陵。”“帝親制碑文,併爲書石。”。魏徵墓依鳳凰山開鑿而成,是唐代所有大臣陪葬墓中級別最高的,可見其重要地位。

時間不知不覺到了下午四點,外面的豔陽高照,屋外的溫度最少也有38°,在護墓人的帶領下,我們步行向東上了一條小土路,繞過一座小山樑,魏徵墓和前方的石碑就赫然出現。墓位於昭陵西南鳳凰山上,鑿山爲墓,遺存墓碑1通,碑首別具一格,爲蟠桃浮雕。碑文已磨光無存。《新唐書.卷九十七.列傳二十二.魏徵傳》中記載太宗晚年聽信讒言,“而僕所爲碑,顧其家衰矣。”。魏徵去世後數月間朝廷上發生的變故, 魏徵舉薦過的侯君集謀反被殺,杜正倫以泄漏宮闈被黜。李世民懷疑魏徵結黨營私,所以突然改變了以往對魏徵的態度,“踣所撰碑”,答應魏家的親事跟着作廢。這通墓碑就被李世民推翻了。到了秋天,記述魏徵一生功業事蹟的墓碑,僅立了短短數月被推到。

《新唐書.卷九十七.列傳二十二.魏徵傳》“遼東之役,高麗、靺鞨犯陣,李勣等力戰破之。軍還,悵然曰:“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即召其家到行在,賜勞妻子,以少牢祠其墓,復立碑,恩禮加焉。”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秋天,在出徵高麗的歸途後,李世民悔恨交集,他想起魏徵,“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他爲過去的錯誤行爲而內疚,他又想起魏徵的優良品質,於是派人祭祀,將拉倒的魏徵墓碑重新立起。

當初墓碑拉倒,磨毀字跡,把碑再立起來,李世民真正讀懂了魏徵,那些磨毀的字還要重新刻上去嗎?李世民沒有,魏徵活在人的心中。有那些字是座豐碑,沒那些字,也是座豐碑。唐太宗說:“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爲了保護這塊石碑,近代修建了一座石亭,將其放置其中,亭上匾額書“魏徵陵墓”。在碑亭正前方不遠處有一東西相對的土闕,由於常年風雨侵蝕,不是很明顯。站在魏徵墓前,可以看見東北方向的昭陵直線距離很近,守墓人在墓碑前拉起了二胡,黃色的蘆葦草在風中飄搖,滿山遍野的綠色在陽光下格外清亮,千年的民族傳統美德仍在承傳。

已經塊五點多了,我們站成一排,向魏徵墓三鞠躬後,走下山去。望着鳳凰山,魏徵是面鏡子,魏徵的無字碑應該也是一面鏡子。這座無字碑讀書人的人能讀懂嗎?當官的能讀懂嗎?後人能讀懂嗎?

太宗喜愛直言獻,

實事求真辨認奸。

以鏡爲人明過錯,

貞觀之治永留傳。

忠臣墓地同來祭,

史冊名彪榜萬年。

賢士也存流淚處,

魏徵神魄化成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