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2月23日,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楊靖宇率少數戰士同日軍連番激戰,由於叛徒出賣,在斷糧5天的情況下靠吃草根、樹皮和棉絮血戰到最後一息,壯烈犧牲。

近日,有關兩名年輕男子穿着日本軍服、在南京紫金山一碉堡前擺造型拍照的相關新聞引發網民憤怒,今天,是楊靖宇將軍殉國78週年紀念日,我們陷入深切的緬懷和追憶。一怒一悲之間,究竟是因爲什麼?

最廣爲人知的假名

“楊靖宇”意爲驅逐外敵

新中國成立後,一張報紙發表了關於將軍事蹟的報道。報道中,言之鑿鑿地說將軍是安徽人。

不久,這張報紙恰巧被當年同將軍一起工作過的一位老同志看到。他告訴相關部門:將軍是河南人,老家在豫南一帶。

1951年,相關部門才循着這條線索,找到了將軍的老家,尋到了將軍的後人,弄清了將軍的真實身份,這時,將軍犧牲已足足11年。

得知,自己的父親就是民族英雄,將軍的兒女抱頭痛哭。而此時,將軍已經離家22年了,妻子也已去世多年。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河南確山人,東北抗聯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殉國時年僅35歲。

楊靖宇是將軍的一個化名,意爲平定天下!

不久前,有位革命老區的老八路問學生,能講出幾個英雄的戰鬥故事?學生們一個都講不出來。老八路尷尬一笑:“我們當初不要命地打仗,就爲了讓你們過上好日子,忘就忘了吧。”

將軍的真名差點遺失在歷史長河,他可能也是這麼想的吧,讓子孫過上我們今天這樣的日子就好。

可是,我們能忘得了嗎?

最揮之不去的“心腹大患”

日本人眼中的“滿洲治安之癌”

東北民衆對將軍的暱稱是“大老楊”,當年他和戰友們浴血抗戰,牽制了數十萬日寇入關南犯。因爲他用兵如神,在敵人眼中,楊靖宇是揮之不去的“心腹大患”。

他是抗聯中無論政治還是軍事上都極有經驗的優秀將領,也是中日雙方公認的游擊戰大師。

但實際上,楊靖宇將軍的直屬部隊兵力並不是很多,他身邊的部隊,通常只不過千人上下。既然如此,他爲何在東北抗日聯軍中影響如此之大呢?

如果看楊靖宇部隊的活動區域,大約就會明白其中的原因。與其他部隊尋求生存和發展不同,楊靖宇的一路軍之存在,在抗日戰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

第一路軍活動的南滿游擊區位於僞滿洲國東邊道地區,核心區域位於由瀋陽、長春、丹東、圖們4座城市組成的四邊形中央,這正是關東軍和僞滿洲國的關鍵要地。這裏向南可切斷瀋陽與丹東之間的安奉鐵路,向北可切斷長春到圖們的京圖線,嚴重威脅着日控朝鮮與僞滿之間的交通線。

因此,這支部隊是釘在日本本土與關東軍之間咽喉要道上的一根釘子。如果能夠堅持到大反攻時刻,楊靖宇的抗聯一路軍完全可以成爲切割日本關東軍退路的關鍵棋子。

誰的咽喉上釘一根釘子也不會好受。日軍因此不斷調動兵力,對楊靖宇部隊反覆發動攻擊。正是由於這一地區是敵軍密集活動的區域,楊靖宇所部針鋒相對地採取分散化的佈局,來減少後勤壓力,增加部隊的機動能力,這是楊靖宇身邊一直部隊不多的重要原因。

但這支人數不多的部隊卻堪稱游擊戰的精銳,日軍在自己的文獻中,稱他們的戰鬥力能夠達到“一騎破千”。在楊靖宇這位游擊戰大師的指揮下,這千把人的部隊,始終活躍在日軍心臟地帶,周旋於日軍的刀光劍影之間,被日軍稱爲“東邊道之癌”。

據日方記載,從1939年到1940年對楊靖宇進行的追擊作戰,最終消耗了日本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而在這場決戰中,楊靖宇身邊的部隊,最多時也不超過800人。

最熟悉的故事

草根、樹皮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這是楊靖宇自己創作的歌詞,也是抗聯將士們奮戰林海雪原的真實生活。

1940年2月23日10點左右,楊靖宇踏着沒膝的白雪,來到濛江縣保安村三道崴子林中,遇到4個進山打柴的農民。由於行動不便,他將購買吃穿用等事委託給他們。

那時他已5天5夜粒米未進,周圍還有幾百個敵人在全力圍捕。1939年冬天,楊靖宇領導的抗聯部隊在濛江縣境內浴血奮戰了94天,別說吃口飽飯、喝口熱水,就連踏實睡上一覺都是一種奢望。

日僞資料《陣中日誌》記載:他已經餓了好幾天肚子,但是跑的速度卻很快,兩手擺動得越過頭頂,大腿的姿勢像鴕鳥跑的那樣。

直到生命裏的最後一刻,楊靖宇還是把槍口對準了敵人。關東軍留下的一段戰場實錄這樣記述:“討伐隊已經向他(楊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圍了他。勸他投降。可是,他連答應的神色都沒有,依然不停地手持雙槍向討伐隊射擊。交戰20分鐘,有一彈中其左腕。但是,他繼續用右手的槍應戰。討伐隊認爲生擒困難,遂猛烈向他開火。”

終因寡不敵衆,楊靖宇被敵彈射中胸膛,他持平手中匣子槍,厲聲怒斥:“誰是抗聯投降的,滾出來我有話說。”語畢,高大的身軀便仰面倒在大樹旁,終年35歲。鮮血染紅了皚皚白雪——時間定格在1940年2月23日16時30分。

楊靖宇犧牲後,日本侵略者始終無法理解的是:自2月18日以來,他已被圍困在冰天雪地裏,完全斷糧五天五夜,他究竟靠什麼生存?爲了解開謎團,敵人殘忍地將他剖腹查看,發現他的胃裏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連參與圍剿的僞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也不得不承認:“雖爲敵人,睹其壯烈亦爲之感嘆,大大的英雄!”史料載,這個屠殺中國人民的劊子手,“一天之內,蒼老了許多”。此後,岸谷隆一郎窮畢生精力研究中國抗日將士的心理。研究越深入,他內心受到的折磨越大。最後,他毒死了自己的妻子兒女後自殺。他在遺囑中寫道:“天皇陛下發動這次侵華戰爭或許是不合適的。中國擁有楊靖宇這樣的鐵血軍人,一定不會亡。”

最激盪悲壯的詩文,往往在最慘烈、最殘酷的漩渦裏分娩。因爲寫它的不是筆墨,而是生命血性的最後奉獻。“松花江水流不停,不滅日寇心不平,長白山上英雄多,數着那楊靖宇楊司令。”這首歌從1936年起開始在白山黑水間傳唱,半個多世紀不曾絕響。

最震人心魄的拷問:

“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

還有中國嗎?”

那麼,一代游擊戰大師,如何被逼入絕境?

東北大雪天,雪地很深,楊靖宇個子高,在雪地上幾下就沒影了。日本人個矮腿短,雪深沒膝,怎麼跑也追不上他,抓不到他,就特別佩服他,甚至把他神化了。但楊靖宇身邊出了一個又一個叛徒,最終置楊靖宇於絕境。

第一個叛徒:程斌,抗聯第一軍第一師師長,楊靖宇最信任的人,1938年率部投敵,組成程斌挺進隊,逼楊靖宇入絕境。程斌不知道楊靖宇跑哪裏去了,但知道楊靖宇在深山老林裏的密營。楊靖宇之所以能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氣溫的東北深山老林中生存下來,就因爲山裏有很多密營,每一個密營裏都有糧食,有柴火,所以他凍不死餓不死。程斌知道這些密營的地點,帶領“討伐隊”把密營全部搗毀,逼楊靖宇入絕境。

第二個叛徒:張秀峯,軍部警衛排長,父母雙亡的孤兒,被楊靖宇撫養成人,1940年2月帶機密文件、槍支及抗聯經費叛變投敵,向日軍提供了楊靖宇的突圍路線。張秀峯是楊靖宇的貼身警衛,知道楊靖宇的活動規律。此人2月份叛變,楊靖宇3月份犧牲。

第三個叛徒:張奚若,抗聯第一軍第一師特等機槍射手,叛變後在僞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的命令下,開槍射殺了楊靖宇。楊靖宇最後壯烈犧牲,被自己的特等機槍射手按照日本人的命令射殺。

第四個叛徒:蒙江縣“保安村”村民趙廷喜,上山砍柴發現了楊靖宇。楊靖宇好幾天沒吃飯,棉鞋也跑丟一隻,對趙廷喜等幾個村民說,下山幫我買幾個饅頭,再買雙棉鞋,給你們錢,不要告訴日本人。趙廷喜張皇失措下山,很快就向日本人告發:楊靖宇在山上。

最後有一段趙廷喜與楊靖宇的對話。見楊靖宇幾天沒有吃飯,臉上、手上、腳上都是凍瘡,趙廷喜說:“我看還是投降吧,如今滿洲國不殺投降的人。”只剩自己一個的楊靖宇沉默了一會兒,對趙廷喜說:“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這句話真是震人心魄。在最黑暗、最困難、最無助、大多數人萬念俱灰的時候,仍然有人在用靈魂,用血性,支撐着中華民族的脊樑。

石碑無言,英雄無語,

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楊靖宇支隊每年都會在將軍殉國日舉行紀念儀式。

一首沁園春,緬懷英雄

沁園春·楊靖宇

雪漫殘陽,冰著寒山,鐵骨傲風。

笑倭奴癡妄,徒施伎倆;丈夫矢志,爲復國興。

南滿煙雲,松江烽火,鐵騎狂飈正縱橫。

須來日,看高梁大豆,遍野黃紅。

白山昂首蒼穹,望林莽,蔥蔥是古鬆。

問英靈安在,後生可記:當年壯烈,那日從容?

再度回眸,詩篇血就,當教中華矚目中。

還休忘,有餘魅拜鬼,海上雲濃。

歷史的拷問我們不該忘卻,將軍的事蹟我輩更當發揚。我們強烈譴責身着侵華日軍軍裝在南京紫金山抗戰遺址拍照的不恥行徑,民族傷痕絕不可以拿來開玩笑,硝煙散盡但歷史不能忘卻,英烈們用鮮血換來的和平決不可褻瀆!

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句話

笑倭奴癡妄,徒施伎倆;

丈夫矢志,爲復國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