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羅馬假日》被譽為「傳世經典」,除了電影獲得了大量的獎項(包括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在內的三項奧斯卡大獎)之外,小帕克還認為,《羅馬假日》具有非常出色的一部分:內涵層次。

愛情層面:

這是《羅馬假日》的「最外層」,電影歡快的旋律、赫本扮演的安妮公主透露出俏皮可愛氣息、台詞字裡行間流露的曖昧。電影一開頭彷彿就告訴我們,這是一部愛情電影。

內容更是現在愛情題材的電視劇、電影的「鼻祖」:公主本應是端莊的淑女形象,而《羅馬假日》里的安妮公主連鞋子都會無緣無故「跑丟」,堂堂公主,卻被被男主角在路邊上「撿到」......怎麼樣,是不是放在現在有一種愛情電視劇的標準套路呢?但是這可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電影,想想現在電視劇的套路,體會到在六十餘年前《羅馬假日》的影響了嗎?這部電影除了內容上是愛情題材,表達出來的情感,更容易看出來的也是對愛情的嚮往:影片最後,記者採訪安妮公主「最喜歡的城市是哪裡?」時,那句「羅馬,當然是羅馬!」,除了喜歡羅馬的景點之外,更多的怕是喜歡男主角喬吧。對於愛情這個層面,《羅馬假日》可以說能打一個滿分的成績。電影有笑有淚,把觀眾的情感深深地拉進電影里去,安妮在羅馬歡快地跳躍,觀眾們心情也開始雀躍;但兩人最後一段深情地告別時,觀眾們也開始「默默流淚」。

民族層面

小帕克認為,電影的作用是讓人們反思的,不是拍出來光為撈錢。《羅馬假日》成為傳世經典的原因,恐怕離不開「民族」這一點吧。為什麼安妮公主最終放棄了這一段愛情,放棄了這一段本可能是「傳世佳話」的戀情呢?因為她肩負民族重任、肩負管理國家的責任。本來安妮公主想留在喬的房間,但當安妮得知整個國家都在為她的失蹤而擔憂時,安妮毅然決然決定放棄這段愛情。

有人不看好安妮和喬的愛情,認為短短的時間裡的沉澱是不會長久的,正如有人不看好《泰坦尼克號》里的傑克和露絲,如此短就相戀的愛情不會長久的。但小帕克不這麼認為,安妮和喬的愛情看似瘋狂,看似不真實,但很明顯,他們是合適的,他們之間的感情無比的純潔與美好。正是因為他們沒有「修成正果」,才會給觀眾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才會讓觀眾看完這部電影有更深刻的反思吧。

反思出來什麼呢?恐怕就是在民族的層面上,連如此美好的一段感情都要捨棄吧……
這裡是愛看電影的彼得帕克,一隻愛八卦愛原創的小蜘蛛。歡迎關注,不虛此行。

這部奧黛麗.赫本的成名作,歷經五十多年的風雨洗禮,依然受到不少觀眾的追捧,其魅力可見一斑。這部經典之作,之所以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一、影片展現的真善美和希望,是觀眾追捧的基礎。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似乎也越來越複雜。《羅馬假日》雖然是一部愛情輕喜劇,但裡面呈現的上世紀五十年代人與人之間的單純、真誠的關係,是現在人所羨慕的。布拉德利在公主落難時,並沒有置之不理。雖然在初遇到睡在馬路旁的公主時,布拉德利也有防備之心。有一個小細節非常有意思,當公主的頭靠向布拉德利的肩膀時,布拉德利趕緊將沒有輸掉的五千元從上衣口袋轉移到了褲子口袋。在付車費時,布拉德利習慣先在西裝口袋摸了一番無果後,刻意向公主望了一眼。這一細節的展現,說明布拉德利對一個醉倒在路邊的女孩是心存戒備的。

當發現自己收留的女孩是「失蹤」的公主時,布拉德利作為一個記者的敏感,首先發現了這是一條價值巨大的新聞。為此他不惜與報社領導打賭,找來好友艾文幫忙拍攝。直到尋找公主的工作人員製造了一場混亂後,兩個年輕人才發現,在這一天的相處中,愛情已經不知不覺在兩人心中生根發芽。

巨大的身份差距讓兩人沒有可能走到一起。喬.布拉德利決定輸掉500塊,并力勸好友艾文也能同他站在同一立場。卻遭到了艾文的拒絕。在記者會上,公主發現了艾文的「打火機」,為了一探究竟,機智的公主到台下與每一個記者握手,到艾文面前時,艾文將前一日所有的照片送給了公主。看到這裡,所有人心中都鬆了一口氣。不管是艾文還是喬,雖然有職業身份的束縛,但善良在他們心中從未缺失。

二、優秀的製作團隊

這部最初決定在好萊塢攝影棚中拍攝的電影,在導演威廉.惠勒的執意要求下到羅馬實地取景。讓我們一覽羅馬的名勝古迹。格里高利.派克本身就是一個真正的紳士,在好萊塢口碑非常好,備受人們尊敬。赫本雖然是初出道,但稜角分明的五官,孩子般純真的笑容,如公主般的優雅儀態,讓觀眾感受到了她的精靈骨感的仙氣。

雖然是因為製作經費有限才邀請新人赫本出演,但赫本的在片中的表現以及形象,與公主的高貴與單純溶為一體,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赫本總與優雅、高貴聯繫在一起。

現實總是太殘忍,剝奪了我們的青春和夢想。幸好,還有電影在給我們製造夢。《羅馬假日》實現了我們太多的夢想。不管是喜歡旅遊的、渴望自由的、亦或是尋求浪漫的,在「羅馬假日」,我們都能夠隨著主人公的腳步有一番體會。這,也許就是《羅馬假日》經久不衰的原因吧。


打開電腦磁碟,翻出以前看過的電影,也翻出了人生路上的所思所想。

女神作為一位公主,政務纏身,她想逃避這種責任,開始了一段逃避之旅,在旅途中收穫了友情等等。

但是回去之後,女主就變得不一樣了。她最後的一幕無不透露出自己的尊嚴,她所肩負的使命。

言語有時難以表達,真的只有看過這一幕才能體會。這一幕所感受到的體會,陪我度過了曾經最迷茫、最困難的人生道路,讓我明白生命的神聖,以及那種更加珍惜的感覺。請看下面。

20歲的年紀,已經不能再任性了,身上多了責任,即使再不願意,但視野里絕不能只有自己,看著所有的愛都投注到自己身上,站在一邊永遠默默支撐著自己的親人朋友,面對著高深的社會複雜的人際,很多時候只能獨自堅強。

太累了,想逃課,想放棄工作;想要刺激,瞞著家人快樂出逃;期待放縱,通宵看電影,把一大堆事放一邊;要自由,不想上學,不想受到各種各樣的束縛,但是這些都不行!因為責任。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漸漸有工作、家庭,肩上的責任和壓力只會越來越大,但我們無法逃避,也不能逃避。

人生活在客觀世界中,和客觀世界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人生一輩子,有父母、兄弟、姐妹、子女、配偶、朋友、同事等許多的社會關係。人因為社會關係來到這個世界,在社會關係中成長和生活。在這些關係中,人扮演著一定的角色,必須做一些事情,承擔一定的責任。

責任是我們每個人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與生俱來的。對自我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並且在在不斷的實踐中,學會增強責任心,積極承擔責任。

生命並不僅僅屬於自己的,它還是父母、親戚、朋友、社會的,所以活著要有份量,要負責。不能總聽從於自己的感性認識,正如一句話說的那樣:「世界上有許多事情必須做,但你不一定喜歡做,這就是責任的涵義。

寫到這,談一下我身邊兩個不幸的例子。2017年,兩個花季的青年男孩子和女孩子各自遭遇不幸,一個可能因為心理疾病,還有一個因為車禍。當身邊發生這樣的事情,自己都不太敢相信。

現如今,這樣的事還在不斷發生,我只想說:身負著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我們要快點長大。生命誠可貴,我們要快快長大啊!世界如此美好,我們正青春年華,應該滿懷憧憬和希望。

春天花會開,夏天的風以及秋天的洛陽

風花雪月的日子裡,我們正在長大


作為20世紀50年代的電影,《羅馬假日》的社會背景比如今保守許多,某國公主安妮蒞臨羅馬,生性 活潑的她早已煩透宮廷的桎梏,在羅馬的第一個晚上便偷偷跑出戒備森嚴的官邸徑直到了羅馬街頭。夜色里,她體驗到了從未有過的自由。在街上可以大搖大擺的走路,絲毫不用在乎貴族的繁文縟節。以往矜持的性格變得蕩然無存,當其大意的躺在街頭石階上昏昏欲睡時,如果不是碰到派克飾演的記者,天真的公主恐怕就過不了後來的假日了。   人只有在昏迷的狀態里才會展示自己最原始的本性,就算公主也不能倖免。因為在逃跑時御醫打的安定劑使夜遊羅馬的計劃未遂,昏沉的狀態里的她更顯親切、可愛。《羅馬假日》童話般的敘事也從她和記者的奇遇展開。雖然那是個無名記者,但在她昏睡的時候他就像把自己領回家的丈夫,男人成熟俊美的外表使其「甘心」被帶走,這夢幻般的巧遇在現實生活里顯然是極少見的。但電影作為被編織成的夢,有義務提供一種美麗的情感供人享用。   派克飾演的記者顯然是個好男人,開始還不知道夜宿街頭的女孩就是公主。某個時候,他還以為女孩是暗娼。只是當看到那純凈的眉宇中所透出的天真和可愛後便打消了拋開女孩的念頭,也就是從那時起,屬於他們倆的假日開始了。《羅馬假日》里這個「假日」實質上是指記者和公主共同渴望的「自由生活」,把片名改成《羅馬自由一日》更能說明影片主旨。在對待自由的追求上,公主開始是頑皮和不顧一切的享受自由;記者則是漸漸的被身邊的公主所感染,其實在他那裡,與公主「遊玩」羅馬最開始是作為職業計劃的一部分,這充滿名利熏心的計劃是「反自由」的。如果沒有之後對公主產生感情,他永遠都是一個疲於奔命的記者,記者的使命便是發現新聞,這種使命作為個人慾望體現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不可能有享受自由的機會,因為記者這個職業就是扼殺別人自由和自己自由的劊子手。 在影片結尾,公主回到了官邸,翌日便舉辦了記者見面會。這時候,他最後一次看到美麗的公主,和第一次在街頭碰見的女孩一樣,只是此刻華貴的白裙將她牢牢包裹。緊接著影片最揪心的情節開始了,高高在上的安妮痛苦的裝作不認識他,但眸子里射出依戀的光隨時都通過空氣反射到他心上。   赫本神奇的演技在見面會結束時得到了最大發揮,細緻的觀眾會發現在這個長長的笑靨里,包涵的是從見到情人的喜悅到發現離別哀傷的痛苦過渡。用「神奇」去形容這笑靨是因為赫本把矜持也融進了笑容里。那種公主的矜持既不允許流露欣喜,也不容許一點哀傷。在情感的巨大波瀾中,就算最吹毛求疵的人也只能察覺到在美麗的黛色眸子下閃過的一絲憂鬱。但在台下的男人眼裡,這矜持的微笑是對自己不能使心上人自由的責備。但他自己又何嘗能自由呢?只不過倆人不能自由的理由相異:公主是因為人民和國家,記者則是為能繼續生活。   格利高里??派克曾說:《羅馬假日》是赫本的電影,我只是配角。派克的這句話不僅是對赫本演技的讚歎,也是片中記者的感嘆。片尾,男人傷心的凝望著公主離去後的前台,雖然經歷過比這更大的發布會,但那天真的女孩留給這位記者的震撼太大了。在短暫的一天里,他體驗到比疲於奔命尋找新聞更珍貴的追求,那便是自由和愛一個人。


這部電影能夠稱之為經典,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奧黛麗赫本,這個絕世美人。

1929年的5月4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赫本來到了這個世界。70年後,她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3名。1989年,奧黛麗赫本在其生涯最後一部電影——《直到永遠》中飾演天使一角。1988年至1993年間,奧黛麗赫本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幫助拉美和非洲的孩子們,親赴不少國家和地區,為孩子們吶喊、呼籲和募捐。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將該1988年度奧斯卡人道獎授予了她。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影片一樣燦爛人間。

《羅馬假日》只有黑白的珍藏版,愛情輕喜劇,故事也特別簡單。寫得是某國公主在古都羅馬訪問時,因煩瑣的公務事和繁文縟節而逃出大使館,公主嘛總要出逃感受一下普通人的日子,然後她偶遇一名美國報社記者――祖布希。祖布希帶著安公主在羅馬瘋玩了一天。兩個就在這一天的時間內墜入了愛河。電影的情節簡單,卻憑藉男女主角的成功出演以及羅馬的街頭風景成為了世界經典,尤其是奧黛利·赫本,其魅力傾倒了無數影迷,經典的赫本髮型也隨之流芳百世。影片將羅馬的名勝風光生動地融入劇情之中,將一部浪漫愛情喜劇拍得十分動人。羅馬一日雖短,可是輕鬆愜意的時光讓他們體會愛情甜美。雖然最終他們因為各自的身份和職責沒有走到一起,但羅馬成為他們永久愛情的象徵。


這部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上映的黑白電影在電影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男女主角的奧黛麗赫本與格里高利.派克的演繹,成就了這部電影的傳奇色彩。美國歷史上能被稱作經典之作的電影不在少數,《羅馬假日》卻也能名列前茅,因為它描述的愛情,也不僅僅是愛情了。

奧黛麗赫本扮演的歐洲公主安妮首次來訪羅馬,作為政治人物每日活在公共視野的生活讓她日益倦怠,精神尤為焦躁,甚至需要鎮靜劑方能入睡。某夜,安妮偷溜出皇宮,與作為記者的男主角喬相遇,並在他家過夜。這兩人相互隱瞞了身份,安妮想要平凡的過一天,喬決定炮製公主的獨家新聞,並且在他攝影師的朋友歐文的陪伴下,三人共游羅馬。

故事奇就奇在,三個人各懷心事,卻同樣善良。

安妮在羅馬街頭嘗試了無數普通既新奇的事兒,坐在露天咖啡廳喝咖啡,在大台階前吃冰淇淋,在街頭瘋飆摩托車,肆意走在風中……沒有人約束,沒有燈光聚集,卸下公主光環的她,在喬的眼中,顯得更加可愛和美好。

他們開始靠近,開始敞開心扉,開始擁抱親吻,開始捨不得。

這大概是所有童話中人人都願意看到的場景,男女主角兩情相悅,你儂我儂。

這是一部愛情片,結局卻很克制。

眾人最想看的,是挑戰世俗制度,哪怕掙脫不掉枷鎖,被困頓已久的心,也是會動蕩一番的。

一天的假日結束,安妮不得不重拾身份,返回皇宮。喬向安妮坦白身份,並在結尾記者見面會上返還了偷拍她的照片。在最後的時刻,兩個人相視無言,離別就在眼前,想要擁抱的手卻抬不起來。

政治與國家面前的愛情,似乎是不值得一提的,公主怎麼可能嫁與窮記者,誰又真正相信,公主與他之間會有愛情呢。這部電影,是安妮、喬和我們大家的一個秘密,甜蜜哀傷。

此去經後,這兩人,各有各的人生軌跡。

藏著一段不與人言的愛情秘密歸去,只能在心底嘆一口,

他人無法聽的氣。


?電影本身的情節十分簡單,然而卻似乎有著無窮的魅力在半個世紀中獲得了無數的影迷追捧,歷來被奉為愛情電影中的經典之作。是什麼,使得人們對這部電影難以忘懷;是什麼,使《羅馬假日》變成經典? 1 赫本——對於這部電影曾經有一個影評這樣寫道:Maybe it doesn』t quite live up to its sterling reputation, and maybe the leading man and director were slightly miscast. But who cares? Roman Holiday is the film that brought Audrey Hepburn to prominence, and the world movie audience went weak at the knees.有時候很難說清楚是一部電影成全了一個演員,還是一個演員成就了一部電影。但總之,提及赫本,人們就會想到那個羅馬城中天真清純的公主。生於藩籬之中,繁文縟節去鎖不住一顆天真純潔嚮往自由的心。曾經我一直認為女性的外表並不能在電影中佔據怎樣的地位,然而赫本卻完全顛覆了我的這個觀點。有時候我甚至覺得,除了赫本那張面龐,真的想像不到,還有誰更適合公主的形象。演員與形象的界限模糊之斯,真的是再也找不出別的更好的選擇了。

2 浪漫之都——我沒去過歐洲,也不太懂建築,只是覺得羅馬的大街小巷到處都透漏著歷史的氣息。而同時千百年歷史的積澱與現代生活的氣息融為一團,古樸而又自然。有時候,不看情節,只是隨著主人公的腳步慢慢地觀看,彷彿如同自己也自在的徜徉於那樣的城市之中。羅馬假日,誰說又只是屬於赫本和派克的的呢?的確隨著影片的進行會如赫本一樣感慨——It must be fun to live in a place like this!

3 黑白——這些年所謂的大片我們看得實在是太多了,有時候真的會分不清、認不出那些使我們一直欣賞的。光怪陸離的影象和多軌道的聲音反而使我們忘記了最初看電影的那份單純。而在這部電影中,就是在簡簡單單的黑白影像中,我們把注意力更加放在電影和故事中,體會到那份最簡單的快樂和最純真的感動。而生活中,又有多少浮華,讓我們忘記了最初的那份簡單的快樂呢?

4 精巧——有時候一個精巧的細節足以令我們銘記住一部電影。這部電影也是。赫本扮演的公主在接待各位公使的時候,不斷地將腳從鞋子中拿出來的時候,小公主活潑天真渴望自由的性格就一下子變得清晰異常。其他的還有好多,許多片斷在我沒完整看過此片的時候,就已經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派克帶著近乎昏睡的赫本回家,一人上樓,一人繞圈;派克將昏睡中的赫本從床上一下子銜到沙發上;在「真心石」(那個大獅子頭)前面派克假裝被吞掉了手臂,赫本驚慌失措的表情;還有兩人從河水中爬出來,情不自禁的一吻;結尾的記者招待會上,兩人語帶雙關的巧妙對答……正是那些精巧的細節,讓我們記住了這部電影,而生活中的記憶,又何嘗不是那些精巧的細節的疊加呢?

5 夢——影人的夢和觀眾的夢。一直很喜歡陳凱歌的一種說法,電影就是給人家圓夢的,電影就是再給我們製造夢。生活中,現實總是太殘忍,它剝奪我們的青春和夢想,幸好還有電影。有些想法我們註定無法完成,於是電影出現了,它幫助我們實現了一些夢——拯救世界的夢、上天入地之夢、完美愛情之夢……當我們的夢想被電影很好的反映出來的時候,那種發自內心的認同感會使我們異乎尋常的激動,於是,我們會愛上某部電影,愛上某段生活。而《羅馬假日》實現了我們太多的夢了!喜歡旅行的,會在其中找到再完美之都的自由徜徉的快樂;渴望自由的,能在其中找到不顧一切恣意妄為的輕鬆和愜意;偏好中規中矩的人,能在其中找到一個各歸各位、規規矩矩的結局;喜歡浪漫的,能夠隨主人公的腳步體會一段浪漫的自由之旅;最為重要的是,相信愛情的,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純真的完美愛情,真愛無敵、純情至上……正是因為這部電影實現了太多人的夢,所以幾十年來的觀眾們在認真完整地觀看過後,大都沒有失望,因為,在其中他們都找到了自己的夢!

對於平凡的生活,能夠看到這樣一部電影,已經是足夠快樂的了。如果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浪漫假期,有所愛的人相陪,一同看這部電影,在「羅馬假日」中體味自己的假日,那則真的是人生一大快事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