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記者 白楊珊娜 鍾智瑤 攝影 楊學雷)一提及“北京夜生活”,喫貨的美食地圖中不會落下簋街。但簋街這幾年也在悄然發生着改變,馬路兩旁的垃圾少了、路邊停的私家車少了、路邊寬了...在簋街上了十年班的四川小夥陳羣星見證了這些變化。

四年前的“2.26”重要講話明確了北京在新形勢新時期的戰略定位,此後北京市組織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通過優化首都發展布局、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創造良好人居環境等幾方面讓這座城市變得更加耀眼。  

圖:夜晚的簋街

2004年,來自四川的陳羣星隨舅舅到北京找工作,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簋街從事餐飲行業。經過13年的堅守與付出,他也從傳菜員晉升到了管理層,談及這些年的變化,陳羣星很感慨:“可以說簋街見證了我的成長,我也見證了簋街的變遷。”

圖:陳羣星工作照(過去)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世界各地的人們把目光齊聚北京,簋街也因其特色美食——小龍蝦,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慕名而來的食客從那時開始就越來越多。

圖:過去的簋街滿地瓜子皮

由於車流人流的增多,簋街的餐飲業越來越火,隨之帶來的就是街道交通與衛生的隱患。“那會兒最大的瓶頸就是交通和街邊衛生。等位的太多,商家不想流失顧客,就給等位的人準備了瓜子,地上到處都是瓜子皮,一個小時這門口就能掃出好幾筐來”,陳羣星一描述,去過簋街的人眼前都會浮現出當年的情景。

圖:商戶自發引進的擺渡車

“近兩年疏解整治,政府牽頭拆除了違建物,道路拓寬了三米多”,陳羣星看着店門口寬敞的馬路,滿臉欣慰。“之前路面窄,太堵了,外面的進不來裏面的出不去”。後來,商戶安排擺渡車,食客不用再把車輛停在門口,而是暫存在簋街東西兩側的停車場,坐商戶自己的擺渡車來喫飯,喫完再乘坐擺渡車回到停車處,這樣一來簋街的交通壓力得到了很大的緩解。

圖:簋街商戶門前自拍的遊客

現在,陳羣星經常會在簋街街口碰到一些駐足拍照的食客和遊客:“前幾年簋街還不是這個樣子呢,現在怎麼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商家齊心聚力建設整條街道,而不僅僅侷限於自家生意。政府引導下的商家責任感讓簋街的環境更好了。

圖:簋街一角

陳羣星在簋街一待就是十三年,對於他來說,這就是他的第二個家鄉,看到來來往往的人羣誇讚簋街的繁華與變化,他心中滿是自豪:“很驕傲,期待未來的簋街能成爲北京的名片,歡迎全世界的朋友來簋街感受這裏的美食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