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兩個于成龍,兩個于成龍都很有名氣,大于成龍更加著名一些,兩者大體上處於同一時代,產生過交集,大于成龍珠玉在前,小于成龍效仿在後。據記載,小于成龍在大于成龍手下做過官,因為表現不錯,被大于成龍推薦。後來,小于成龍在江寧做知府時,被南巡的康熙皇帝勉勵,要他向大于成龍學習。小于成龍倒是沒有給「于成龍」三個成名已久的招牌名字丟臉。看你的題目不知道你說的是哪個于成龍,由於前段時間,大于成龍被拍成電視劇熱播,按照你的內容猜測,你應該是在說大于成龍。

看過電視劇的大部分人都了解大于成龍是山西永寧州人,就是現在的呂梁。他的字北溟,號于山,從他的名字可見志向。「北溟」來源於莊子「北溟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我們表揚人有志向,可以說他有鯤鵬之志。于成龍的姓「於」與「魚」同音,借用北溟聯繫他的姓,又用鯉魚化龍的典故為自己起名字,可見父母對他的期盼和他自己的志向。于成龍沒有辜負他自己,為官一生清廉,有廉能之名,就是又廉潔又有能力。在考評他為官的政績時,他一生三次被舉為「卓異」,被康熙稱為「天下廉吏第一」「古今廉吏第一」,死後謚為「清端」,這個謚號是很高的評價。大于成龍因為廉能,被百姓譽為於青天,民間流傳他斷案的故事。比如蒲松齡《聊齋》中就有一篇以于成龍為名,講的就是他破案的故事。古代的清官往往有斷案的傳說,斷案雖然是古代地方政府官員的基本內容,但有些可能只是附會傳說而已。

至於你題目說的自認為「有能力有知識而一意孤行」,我覺得可以這樣看。首先能力肯定是有的,要不然不會稱為「廉能」,他肯定是一個能吏。44歲的時候,到當時最艱苦的地方之一廣西羅城為官,實際情況我認為比電視上的環境更為糟糕,據記載羅城剛入清王朝治下不到兩年,形勢較為惡劣,之前的兩任知縣一死一逃。于成龍到羅城時,城內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數間,縣衙也只是三間破茅房,遍地荒草。換成現在,就是相當於要一個大學生到最偏遠的小山村當村長之類的,換成我們早就放棄了。可是他秉承「治亂世,用重典」思想,3年時間讓羅城大治,被評為全省的榜樣。就這樣從艱苦的地方一步一步升為兩廣總督,掌管當時天下最富庶的省份,又不是八旗和世家子弟,沒有能力肯定不行,一意孤行肯定也不行,智商情商肯定雙高,要不然早就命喪官場了,也不會得到各上司的舉薦。有知識同樣是肯定的,他熟讀儒家經史,瀏覽佛典道藏,於詩詞小說也廣泛涉獵,知識豐富,才智過人,《清史稿》中記載他有《于山奏牘》七卷和《於清端政書》八卷,都是他的日常公文、文集等。至於說「一意孤行」,這要看是什麼事了,如果是為非作歹,不利於民,不利於國,那麼一意孤行是不足道的,但是于成龍的很多一意孤行都是正確的抉擇,比如在福建時的通海案,很多老百姓被冤枉,被判死刑,但是上千百姓仰賴于成龍上書康親王而活,這種為民的一意孤行正是于成龍為官前所許下的諾言「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寫照。死後,康熙皇帝評價他:「于成龍督江南,或言其變更素行。及卒後,始知其始終廉潔,為百姓所稱。殆因素性鯁直,不肖挾仇讒害,造為此言耳。居官如成龍,能有幾耶?」,就是說他這種「一意孤行」是「鯁直」。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