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記者陳君碩╱臺北報導】

歷史性的「川金會」12日順利舉行,對兩岸關係也帶來啟示。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黃奎博受訪指出,從南北韓到美朝的首腦會晤,都可讓臺灣社會有所反思,也可對民進黨政府的大陸政策構成壓力;但他也指出,川金會過程中,有中國、南韓等關鍵第三方,但當前兩岸間並無有力的穿梭者,難度還是很高。

川金會過程峯迴路轉,最終順利舉行,黃奎博認為,川普在過程中好強不示弱,希望掌握主導權,雙方也歷經幾次喊話,但川普後來看到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跟金正恩短時間內見了兩次面,加上為了提振期中選舉選情,這些都是最終川金會能如期舉行的原因。

黃奎博指出,從南北韓的「文金會」到美朝「川金會」,過去本來勢如水火的兩方,都可放下成見舉行歷史性會晤,這些接連的大事件對臺灣也有啟示,因為臺灣自外於國際社會太久,但這幾場會面都發生在鄰近的東亞,會讓民眾反思兩岸關係,「不敢講說是懷念馬習會,但是會對民進黨大陸政策造成壓力」。

不過,他也提醒,臺灣社會的反思結果,北京對臺灣怎麼做也是連動的關鍵,如果大陸持續維持現在的高壓態勢,那麼正面反饋到兩岸關係的比例可能也會減少。

黃奎博表示,川金會的醞釀過程中,無論是南韓總統文在寅,或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都扮演有力的第三方,但兩岸間並沒有那麼直接的第三方調人去穿梭,美國對臺灣的支持有時也顯得「虛無飄渺」;他認為,現在要促成兩岸領導人峯會,難度高於川金會。

黃奎博認為,東北亞的政治格局已經翻轉,未來無論是中日韓領袖定期會晤,甚至重啟六方會談,都有很大的可能性;他認為,美國可能將戰略重心轉到南海,未來南海會成為中美兩國在軍事、國際法領域的交手熱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