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西人,也稱巴斯人,是僑居於印度次大陸的古代波斯後裔。現有人口約10萬,超過一半的人口集中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和孟買,以及北部城市德里。他們身上並沒有太多轟轟烈烈的故事,也很難引起其他人羣的關注。但在歷史的某個瞬間,他們的確在印度和遠東地區都散發出非常獨特的光芒。

  潮起潮落的襖教信仰

  祆教信仰與波斯帝國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公元前6世紀,居魯士大帝以伊朗西南部的一個小邦起家。經過一系列的勝利,先後打敗了米底、呂底亞和巴比倫三個帝國,統一了古中東的大部分領土。由他建立的帝國從印度洋橫跨到東地中海,史稱阿契美尼德王朝,即第一波斯帝國。

  公元前522年,爲了統一波斯的需要,帝國的第三任君主大流士一世大力推廣瑣羅亞斯德教(襖教)。通過獨尊光明神阿胡拉-馬茲達,力圖貶低部落的氏族神臺瓦。據考證,瑣羅亞斯德的庇護者維斯塔巴就是大流士的父親,瑣羅亞斯德也獨尊阿胡拉?馬茲達爲最高神。此時的阿拉伯人,還是未開化的原始氏族部落,整個阿拉伯地區處在矇昧時代。

  阿富汗地區出土的 祆教祭祀頭像

  公元前330年,阿契美尼德王朝被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攻滅。波斯暫時進入了希臘化時代,被居於強勢的希臘文明統治了近500年。瑣羅亞斯德教因此也受到沉重打擊。

  但到公元元年前後,這個教派又重新開始高調活動。以至於在波斯的萬神殿中,甚至出現了希臘-波斯式的混合神祇。阿胡拉-馬茲達及其僚神,成爲了太陽神、月神等其他文明神祗的夥伴。

  帕提亞帝國時代的 希臘-伊朗混合神祗形象

  公元226年,控制伊朗地區的安息帝國逐漸衰敗。來自波斯本土的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了新的薩珊王朝,開啓了波斯的第二帝國時代。在這個階段,瑣羅亞斯德教重新興盛,獲得了國教的地位。

  薩珊君主往往兼任教主,自稱阿胡拉-瑪茲達的祭司長、靈魂的救世主等。他們蒐集、整理在希臘化時期散佚的經典,編纂了《阿維斯陀》,使得該教的教義有了具體、明確的內容。瑣羅亞斯德教諸神之一太陽神密特拉神,也在更早之前就成爲地中海地區的普遍信仰對象。

  薩珊波斯建立後 將祆教視爲國教

  公元7世紀,南方半島上的阿拉伯人開始在伊斯蘭教感召下,對外進行軍事擴張。由於經歷了第五次羅馬-波斯戰爭的消耗,薩珊王朝此時已經元氣大傷。公元628年的政變,又使得統治根基搖搖欲墜。

  從632年開始,國王伊嗣埃三世開始無力抵抗阿拉伯人的入侵,薩珊波斯逐漸被阿拉伯軍隊蠶食。最後,伊嗣埃三世不斷東逃,在中亞的木祿城中被阿拉伯軍隊殺害。

  末代波斯貴族 根本無力阻擋阿拉伯征服

  此後的200年間,波斯人對入侵者進行了多次反抗和戰爭。其中一支位於伊朗北部裏海沿岸的馬贊德蘭,通過遊擊戰和選擇性臣服於周邊強國的方式,得以延續到1350年才被札刺亦兒王朝攻滅。但波斯人的反抗終究未能阻止波斯被伊斯蘭化的進程。

  此後,伊朗地區依然有延續至今的祆教羣體。但其數量一直在穩步下降。

  馬贊德蘭是傳統祆教波斯的最後陣地

  憤然出走

  中亞地區發現的祆教壁畫

  起初,受薩珊王朝統治的民衆沒有被強迫皈依伊斯蘭教,只是需要繳納專門的非穆斯林人頭稅。

  但在阿巴斯王朝獲得東方各貴族與城市支持後,大面積的改宗開始流行起來。加上阿拉伯語成了通用語,方便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原先的襖教。這也直接導致了瑣羅亞斯德教文化喪失了原本的至高無上地位。

  阿巴斯時代 大批波斯人改宗伊斯蘭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爲了利益而改變信仰。只是過去佔據人口多數的瑣羅亞斯德教徒,在8-10世紀之間開始成爲少數。所以,原本連阿拉伯征服者都不會施加的迫害,最後卻由曾經的同胞們搞了起來。

  因此,在這個階段內,有大批波斯人遷往印度次大陸的西海岸定居。主要的目的地包括現如今的巴基斯坦信德省和印度古吉拉特邦,並在那裏逐漸形成了多個帕西人的社區。當地在幾百年前就存在古老的瑣羅亞斯德教社區,在文化上也與伊朗高原近乎同步,所以就自然成爲了流亡者們的首選。

  古吉拉特沿海是帕西人的首個重要移民區

  新世界的生活

  近代書籍插圖上的帕西人形象

  在大規模移民的幾百年裏,帕西人主要以務農爲主。他們不屑於印度教傳統的種姓制度,又懷有對伊斯蘭教的仇恨。所以,主要在新的家園自成一個小農型社會,很少與外界交往,更遑論跨宗教通婚。

  15世紀末前,帕西人與祖國同伴的聯繫幾乎完全斷絕。一直到1477年,他們派出一個正式的代表團去與伊朗本土剩餘的瑣羅亞斯德教徒接觸。在那裏,他們發現瑣羅亞斯德教組成自稱伽巴爾人的小教派,並且受穆斯林統治者管理。經過審議,當時在印度的帕西人發現自己已經和伽巴爾人有矛盾衝突。因此在18世紀的宗教儀式和曆法的問題上,帕西人自己也分裂成了兩派。

  近代的帕西人還可以通過貿易與本土的祆教團體聯絡

  大部分印度帕西人都已失去與波斯社會或家族的聯繫,平日裏說印度古吉拉特方言。主要成員也已經將自己融入了印度社會,但同時又保持自己獨特的風俗和傳統。

  雖然這樣的選擇看似有些不倫不類,但對於印度西北地區的傳統而言卻是見多不怪。帕西人的周遭社區內,一樣活躍着古代波斯、帕提亞、薩卡、希臘、突厥等外來者的後裔。但唯有帕西人至今保持了自己的原始信仰,或者說因爲其組織層次更高,至今還沒有完成被同化進程。

  英國人的到來 徹底改變了帕西人的命運

  就這樣,帕西人在印度低調地生活了約800年。直到17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印度次大陸的西海岸殖民,帕西人才迎來了中興與發展的大好機會。在英國人到古吉拉特邦的蘇拉特縣一帶建立了貿易港口後,他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英國人對帕西人有着與和普通印度人的截然不同印象。他們認爲印度人“懶散,無理性”,而帕西人“勤勉、講道德、精明”。帕西人也不同於當時的印度人,對於西方文明的強烈抵制。他們還會鼓勵本族的年輕人進入英式學堂,學習先進的知識。

  1873年 書籍插圖中的帕西人

  於是,隨着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壯大,帕西人也越來越多地進入城市。他們活躍在英國殖民政府的管理部門和工商業領域,成爲英國商人的買辦,也成爲在英國人和印度人之間進行溝通的中間人。

  1668年,東印度公司控制了孟買,不久之後就頒佈了宗教寬容政策。於是有大量的帕西人開始從古吉拉特遷往孟買定居。當地在18世紀時急速擴張,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帕西人的工業以及商業上的能力。

  1731年 已經非常繁華的孟買港口

  到19世紀時,帕西人已成爲一個富有的社團。他們主要在重工業方面,尤其在鐵路、造船有建築材料和房地產有關的產業方面得心應手。同樣也在對大清的鴉片貿易中大發橫財,成爲印度各族裔中最富有的民族。

  當然,帕西人的遷徙之路還並未結束。在18世紀,襖教在葡萄牙人的引領下從印度西部海岸古裏地區和孟買由海路再次傳入遠東。在鴉片戰爭爆發前,有大批的帕西襖教徒到廣東經商,其後在1820年輾轉到澳門,再於1840年傳到香港。

  1860年的香港維多利亞港

  十九世紀時,帕西人就已開始在廣州等地設立洋行。當時廣州共有24家外國私人公司,其中只有一家是英國人的公司,其他大多數是帕西人的公司。部分帕西人的遺蹟,至今仍然可以被找到,位於廣州長洲島的帕西教徒墓地便是其中之一。

  1852年時,上海的41家外國公司中,帕西人的洋行就有8家,而這些洋行大多是從事鴉片貿易的。

  1920年代的上海外灘

  帕西人移居最集中的地方還是香港,當地也成爲印度本土之外最重要的帕西社區。帕西人和同樣大量遷入的亞美尼亞裔一起,成爲英國人和華人之間的“高等少數族羣”,在香港有着獨特的社會地位。

  帕西人在香港銅鑼灣一帶以“白頭教”之名建立神廟和墳場,從此就在香港落地生根了。到1860年,香港的73家商行中,有17家是帕西人開辦的。主要經營絲綢、香料、珠寶、棉紗、地產和船務等生意。其中的巴倫治洋行曾經盛極一時,以至於當時人紛紛謠傳:巴倫治洋行怎麼說,香港就怎麼做。

  廣州長洲島的帕西教徒墓地

  由於擅長經營,帕西人在1861年作爲創會委員之一成立了香港總商會。在1864年成立的香港匯豐銀行委員會中,13位委員裏有3位是帕西人。

  由於襖教有奉獻傳統,所以帕西人在香港經商賺錢之餘,還不忘回饋香港社會。香港早期的公共建設,乃至福利社會的形成,都離不開帕西人在教育、文化、醫療等許多方面的奉獻。

  天星小輪選擇以星星作爲標誌 就是在襖教中代表光明和純潔

  帕西人麼地爵士曾出巨資創建了香港大學,律敦治則創辦了律敦治醫院。天星小輪的前身九龍渡輪公司,創辦者也是帕西人米泰華拉。至於香港聯交所等金融機構的創立,也都有着帕西人的身影。

  如今,帕西人在香港的痕跡仍然隨處可見。香港街道中的麼地道、旭穌道、碧荔道都是以當年在港的帕西人名字命名的。

  2017年 在香港的帕西人海外團體會議

  族羣衰微

  堅守祆教是被認可爲帕西人的重要標準

  現代帕西人的定義是由1908年孟買最高法院的法官們確定。

  首先,帕西人必須是當年的波斯直系後裔,所以仍舊留在伊朗境內的少數拜火教徒不能算入其中。一些帕西社區甚至規定,父母雙方必須都是帕西人,子女才能被認定爲同族身份。

  帕西人的傳統祈福儀式

  其次,帕西人必須是拜火教的信仰者。那些改宗基督教、伊斯蘭教或印度教的波斯後裔,則自動失去了帕西人身份。雖然帕西人是印度社會中人口的絕對少數民族,但他們卻是印度最富有的民族,也是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民族。在印度社會中掌有巨大財富,而被稱爲“東方的猶太人”。

  然而,就像普遍接受高等教育的羣體一樣,帕西人面臨着嚴重的人口萎縮和生育率下降的問題。財富和教育水平是這個族羣逐漸萎縮的原因之一。由於帕西人的富裕,社區內提供了很好的福利,很多男孩子都不願組織家庭,不願承擔家庭責任。女孩子也不願意嫁進家境不如自己的人家。

  皇后樂隊主唱弗雷迪 也是帕西人

  恪守教規也成爲帕西社區人口數量下降的另一個原因。雖然人口的流散和總數減少,帕西社區內的近親結婚現象也越來越嚴重,一些遺傳性疾病的高發到了不得不引起重視的地步。

  另一方面,由於當年被穆斯林強制改宗,帕西人在剛移居到印度時就曾自行規定,嚴禁從其他宗教信徒中招募追隨者。所以,帕西人在與其他宗教信徒通婚後,通常都會被要求搬離帕西人社區。在最近幾十年裏,不斷降低的出生率,正在使這個高冷的族羣快速萎縮。

  印度最大的塔塔集團創始者 也是帕西人

  至於死去的帕西人,也要按習俗被送到寂靜之塔。在那裏,屍體很快被禿鷹喫掉。這樣做的原因是在襖教的教義中,認爲土、火和水都是神聖的,都不能被死者所玷污。因此,土葬和火葬都爲帕西文化所禁止。

  但由於人口的持續減少,就連實施天葬所需的禿鷲數量也在減少,幾乎絕跡。因此,生活在孟買的帕西人正在計劃嘗試圈養這些“靈魂鳥”。畢竟,沒有它們,帕西人的信仰也就不算完整。

  寂靜之塔 帕西人的專屬墳場

  帕西人無疑是一個意志堅強而令人佩服的族羣。從其發展史上,經歷過許多迫害、漂泊,也選擇了許多合作伙伴。沒有一定的靈活變通,是不能從這麼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的。對於宗教,他們非常執着。即使環境跟以往有所不同,也會盡量保持自己的原始習俗。這個曾經顯赫的民族,也正在走向消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