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寧控股集團張近東之子張康陽和萬達集團王健林之子王思聰

如今新聞上經常看見各種富二代、星二代和官二代的報道,今天小編要講的這個二代是至聖先師孔子第七十七代傳人孔德成。

孔子

孔子第77代傳人孔德成

孔家是中國最後的貴族,持續近2000多年,孔家子孫謹尊家訓,傳承孔子的思想和學術成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山東曲阜孔家大門的兩側鑲著一副金字門聯,上面寫著「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生人家」

1949年,蔣介石兵敗,撤離大陸去臺灣。在撤離時,老蔣密令:「由中央銀行為首,把儲備的百萬兩黃金、白銀以及美鈔等財物全部運往臺灣省。」除此之外,他還下令必須帶走三個人,其中一個像「傳國玉璽」重要的人,就是末代衍聖公孔德成。

孔德成,字玉汝,號達生,孔子第77代孫,襲封31代衍聖公。

1920年2月23日是農曆大年初四,這一天,孔子後裔、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的側室王寶翠要生孩子了,孔府內外戒備森嚴,各道大門都有孔府的奉衛丁和國民政府兗州駐軍站了雙崗。

徐世昌

山東督軍田中軍受大總統徐世昌的派遣,親自來孔府坐陣,孔府近支各門頭的長輩們、浙江衢州南孔的嫡系傳人也都分坐在孔府東西側樓裏監產,防備「狸貓換太子」。

孔府鳥瞰

孔廟

為迎接「小聖人」的到來,孔府上下門戶齊開,就連只有喜慶大典、迎接聖旨和舉行重大祭祀活動才開的重光門,皇帝出巡或是祭孔時才能打開的曲阜正南門也打開了。

孔府重光門

曲阜正南門

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兩代單傳,先後娶了兩位夫人孫氏和陶氏,都沒有留下子嗣。孔令貽又將陶氏帶來的一個丫鬟王寶翠收為側室,生了兩個女兒孔德齊和孔德懋。

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

1919年的秋天,孔令貽赴北京城為岳父送殯,突然得了大背疽,竟成不治之症。臨死前,不知王寶翠腹中胎兒性別,他口述致書給當時北洋政府徐世昌大總統和遜帝溥儀:「令貽年近五旬,尚無子嗣,幸今年側室王氏懷孕,現已五月有餘,倘可生男,自當嗣為衍聖公,以符定例……但令貽病危至此,恐不能待……」

不久,孔令貽在北京太僕寺街的衍聖公府病逝。

王寶翠生孩子時難產,一天都生不下來,孔府內外人心惶惶。陶氏夫人一直在燒香,祈求王寶翠能生一個兒子。

孔林

傍晚,王寶翠終於生下一個男孩,孔子七十七代嫡孫終於出生了,七十七代是德字輩,這個孩子被取名為孔德成。孔府令人四處敲鑼十三下,通報其降生,曲阜則全城燃放鞭炮慶賀,北洋政府亦於曲阜鳴禮炮十三響,以志聖裔不輟之慶。

曲阜城

孔德成出生17天時,生母王氏因產褥熱去世(另一傳是被陶夫人毒害而死),年僅26歲。隨後孔德成由嫡母陶氏撫養。

孔德成滿百日時,孔府收到北洋政府徐世昌大總統令,孔德成襲封為三十一代衍聖公。

孔德成與大姐德齊、二姐德懋童年合影

孔德成是歷代衍聖公中年齡最小的人。而直到冬天,籌備了一年多的孔令貽喪禮才舉行,孔府為孔令貽發喪,由於小衍聖公孔德成尚在襁褓之中,由孔府僕人代替他行孝主之事。

孔德成

孔德成三歲的時候,孔廟裡舉行祭祀活動,都要拉著小孔德成擔任主祭官,孔德成開始學習磕頭。

孔府祭祀

孔府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祭祀。孔德成從小就被大人帶著觀禮,姐弟三人還一起司禮。到五歲時,孔德成已能主祭,十歲左右時,已然十分熟練。

孔德成(左三)與姐姐在花園遊玩

1924年,孔德成5歲時,陶氏專門將孔府西路的最後一進院子改成私塾,讓他在這裡讀書。此外,陶氏還讓孔德成的兩個姐姐和劉三元一起陪著孔德成讀書。

孔德成與養母在花園遊玩

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吳伯簫經人介紹到孔府教授孔德成英文,諸城派古琴大師詹澄秋教授古琴。同時,陶氏辦起了明德中學,由5歲的孔德成擔任學校的名譽校長。

當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吳伯簫

詹澄秋是諸城琴派的第四代傳人,也是近現代古琴音樂藝術大師

孔府私塾有六七位老師,教孩子們經書、書法、數學、英文、地理、古琴等課程,按照天乾的順序,十天休息一天,但是老師們很少讓他們休息。

孔德成讀書十分刻苦,每天早晨七點要起來晨讀,上午、下午讀書,冬天的晚上還要上燈學。孔德成作為衍聖公,遇到大人物到孔府來訪,要被拉來陪客人,陪完客人,必須立刻回到私塾去繼續讀書。

孔德成與老師合影

在生活上,孔府對孔德成姐弟的要求也很嚴格。喫飯都是平常的家常菜,不許挑食,孔德成最愛喝豆扁熬的糊糊。

孔德成常年一身布長衫,冬天則是布棉袍,顏色是黑色或者灰色兩種。腳蹬一雙布鞋,頭上戴一頂瓜皮帽,這種裝束一直到長大成人。

少年老成的孔德成

孔府要求孔德成姐弟待人接物要有禮貌,對女僕要稱呼媽媽,前面冠上姓,就是「張媽媽」、「李媽媽」,對男僕要稱呼「爺」,前面也冠上姓,稱「張爺」、「李爺」。

孔德成與警衛班合影

「至聖先師後裔當存聖賢之心,行聖賢之事。……學問日進,品行純謹,不墜家聲,即所以報國矣。」孔德成在孔府的安排之下,讀書習禮,勤求學問,希望將來能夠「詩禮有聞,教宗光大」。從孔德成當時親書的一些條幅中亦能看到其志向:「松風臨水朝磨劍,竹月當窗夜檢書」,「於古人書無不讀,則天下事大有為」。

1929年,孔德成和警衛隊在孔府

陶氏並未能把孔德成撫養成人。在1930年2月,陶氏心力交瘁,患了中風,不幸去世,年幼的孔德成就成為整個孔氏家族的「掌門人」。

過去孔府的佃戶交租子的時候,鬥上面的「鬥尖糧」、撒到地上的「地皮糧」,都歸催租子的人所有,這對於佃戶是一筆不小的剝削。善良的孔德成取消了沿用上千年的「鬥尖糧」和「地皮糧」,收租人的開支由孔府承擔,佃戶們感激地稱他為「小聖人」。

孔德成與管家孔印秋合影

1934年,繼長姐孔德齊嫁前清探花馮恕之子馮大正之後,孔德成最後一位親人、二姐孔德懋遠嫁北京,孔德成非常傷感,取名「孓餘」。在送二姐上花轎時,他說:「二姐,只剩下我一個人了,你要常來看我啊。」

二姐孔德懋

孔德懋後來回憶說,弟弟孤身一人在孔府,傷感時給她寫過一首詩:「黃昏北望路漫漫,骨肉相離淚不幹。千里雲山煙霧遮,搔首獨聽雁聲寒。」

就在二姐出嫁的第二年,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認為孔子後裔「衍聖公」之稱是帝制時代的封爵,與共和體制不符,遂於一九三五年一月改爵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德成享受特任官(相當於正部級)待遇,月薪800元,辦公費400元。

孔德成

1935年7月8日,孔德成在南京宣誓就職。至此,延續近千年的「衍聖公」封號走向終結,成為歷史。

孔德成赴南京就任奉祀官時,面對外界對自身讀書情況及未來發展的詢問,孔德成說:「餘平時繼承祖志,專攻經、史、子、集,間亦瀏覽社會風土民情。將來志願,當本孔學一貫精神,不從事政治活動,冀對教育事業有所努力。」

孔德成與修《孔子世家譜》的人員合影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本加快侵華步伐,並於次年成立「偽滿洲國」。日本侵略者採取「尊孔」之策,1935年邀請孔德成前去日本參加孔廟落成儀式,但15歲的孔德成堅拒。

少年孔德成

後來日本人又邀請孔德成參加宴會,他以詩相辭:「餘病未能延國賓,雲濤萬裏聚風萍。江川洙泗源流合,況是同洲豈異人。」

孔德成在孔府後花園

蔣介石對這位「衍聖公」也是非常重視的。孔德成定於1936年12月16日迎娶前清名宦孫家鼐曾孫女孫琪芳為妻。

孫家鼐曾孫女孫琪芳

大婚前夕,蔣介石、汪精衛、林森、孔祥熙等國民黨要員、前北洋政府總統曹錕、徐世昌以及當世班禪等均送了賀禮賀幛。

孔德成與孫琪芳的結婚典禮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孔德成一家離開曲阜,於武漢發表抗日宣言,輾轉漢口、重慶,孔德成長女在漢口醫院裡出生,因為女兒是在武漢出生的,取名孔維鄂。

夫人孫琪芳和女兒在重慶

後來居住在重慶歌樂山下8年,大兒子在這裡出生,四川當時簡稱是益,孔德成給兒子取名孔維益。

孔德成繼續弘揚儒家思想,他和一幫文化人成立了中國孔子學會,到軍隊、機關、學校宣講《論語》,推動抗戰。孔德成還認真學習和研究周禮,漸漸成為周禮專家。

孔德成

作為末代衍聖公,孔德成備受社會關注和推崇,但他並不藉此謀求權位,而是秉承家學,傳承文化。早在少年之時,孔德成即在《示鷹紀》等詩文中表露其志:「少小不努力,中年傷已遲。讀書無所獲,濟世更難期。」

一家人合影

1945年,日本投降了,孔德成全家十分高興,隨國民政府遷往南京。孔德成的二兒子在南京出生,孔德成為其取名孔維寧。

孔德成從南京碼頭下船

1947年國軍收復曲阜,孔德成回老家祭掃林廟。此後去美國做訪問學者,任耶魯大學研究員。

在南京的孔德成(右)

回國後應國民黨當局之邀遷往臺灣,在臺北復建了家廟,倡導儒學。

赴臺後,孔德成登上講臺,從事教職,自1955年起,於臺灣大學中文系、人類學系兼任教授,講授「三禮研究」、「金文研究」、「殷周青銅彝器研究」課程,直至2008年初,方因病輟教。

孔德成

此外,他於1956年至1964年還擔任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主任委員等,其一生都在弘揚儒家文化。

在臺期間,孔德成聯合孫科、王雲五、陳立夫等發起了設立「中華文化復興節」的倡議,得到蔣介石的肯定。

對於臺灣恢復中華文化,隔斷日據時期的殖民文化,做了很多有意義的工作。

孔德成先生在梵蒂岡會見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被譽為東西方兩大教宗之相見

後來,他發起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在他的大力倡導下,臺灣將「孔子誕辰日」(9月28日)定為教師節

臺北孔子誕辰

在臺灣,孔德成繼續享受世襲特任官的待遇,月薪17~18萬新臺幣(約3~4萬人民幣),他的工作是每年在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負責參加臺北孔廟的祭典。

臺北孔子誕辰

除了功名利祿,孔子後人也受到了不少"人情照顧"。1965年,孔德成長子孔維益考大學落榜,孔德成特意找蔣介石幫忙,請求以免試保送升學的方式讓孔維益進入大學。最後,孔維益進入了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在政治大學讀了六年才畢業。

時隔一年,孔德成次子孔維寧也未考取大學,孔德成再次向蔣介石求情,又將次子保送進了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對孔家的特殊待遇引起了不少爭議,李敖、柏楊等人對孔家一直持抨擊態度。

1964年,因孔德成擅書法且精於甲骨、金石文字,被選為臺灣「中國書法學會」監事。

孔德成書法

孔德成(左)和妻子

文革期間,大陸在轟轟烈烈的「破四舊」和批孔鬥爭中,全盤否定孔子和儒家學說,炸開中華「第一馬鬣封」曲阜孔墓,挖盡孔林幾十代墳丘。孔子墳墓被掘開,孔德成之父孔令貽也被開棺曝屍示眾。

讓孔家後人欣慰的是,歷史終於發生了一個輪迴,被摒棄的儒學和孔子重新被官方和民間重視,曲阜孔府成為重點文物被重新修葺一新。

各個大學紛紛開設國學班,各種解讀孔子和《論語》的書籍大行其道,傳播中華文化「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如雨後春筍出現……

1989年山東曲阜開始設立國際孔子文化節,恢復了中斷多年的祭孔儀式,然而始終未能請到末代衍聖公孔德成回鄉。

中華民族有著慎終追遠的優良傳統,文革的倒行逆施成了孔德成心頭永遠的痛。孔德成寫了《風雨一杯酒,江山萬裏心》的條幅,託人寄給了在北京的姐姐。

姐弟兩人最終在日本(大陸和臺灣的政治原因)見到了面

1990年代起孔德成受聘為臺灣當局「資政」,2002年續聘。

孔德成(右)和家人在一起

2005年11月15日,臺灣大學慶祝創校七十七週年暨改制六十週年校慶,授予孔德成榮譽博士學位。

孔德成(左)

臺大校長李嗣涔表示,孔德成指導中文、人類兩系師生,以實驗、復原的方法研究《儀禮》,是科際整合的典範,身為孔家第七十七代傳人,他一生都在弘揚儒家文化,促進國民外交。

典禮當日,由孫女孔垂玖陪同接受學位頒贈。孔德成謙虛地說,自己在臺大教書五十年,貢獻甚少,他很感謝,也覺得很慚愧

孔德成書法

2008年10月28日,孔德成因因心肺衰竭病逝,享年88歲。

孔德成在臺去世後,大陸親屬希望他能葬於孔林。世界孔子後裔宗親聯誼總會會長、孔德成的堂弟孔德墉表示,「我們的願望是他能夠落葉歸根,葬在曲阜的祖塋孔林內。這裡一直給他預留著墓地。」

孔德成最終安葬在臺北縣三峽鎮龍泉公墓。

孔德成

孔德成與孫琪方育有二子二女、孫兒女四人,曾孫兒女二人。長女孔維鄂在美國,1959年與美國軍官結婚,育有一子;長子孔維益在1971年與於曰潔結婚,有一子一女;次女孔維崍在1960年代與李莎結婚,有一子一女;次子孔維寧在1974年與吳涯結婚,育有二女。長孫孔垂長在2005年與吳碩茵結婚後有一子一女。

孔垂長

2009年9月25日馬英九發布聘書,聘孔子第79代嫡孫孔垂長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擔任2009年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臺灣地區教師節)在孔廟舉行祭孔大典的主祭官。

孔垂長

對於自己特殊血脈的文化意義,孔垂長坦言:「在成長過程中知道自己有個與生俱來的使命時,我內心裡是有些抗拒的,但也只能無奈接受,這就是命運吧。」

復古開學禮,孔垂長給學生點硃砂開天眼

孔垂長主持家祭

主持家祭後,孔垂長意識作為孔子嫡長孫的傳承意義,廣泛涉獵儒家學說,傳承孔子的精神。現在,孔垂長在傳播儒學文化、兩岸傳統文化交流等方面貢獻自己的力量。

儒家文化倡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將這種觀念以家庭為核心,延伸到朋友,延伸到國家社會,傳承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傳統文化,是文化傳承的真正實現,這個社會也會更和平與和諧。

尋找最有價值的傳承!

weixin.qq.com/r/Zzno8Nv (二維碼自動識別)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傳奇,請關注「傳承ROOT」,書寫您的人生故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