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系」的上市,不僅為小米上市試水,也是雷軍「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敵人搞得少少的」戰略實現的結果。如今的小米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賣手機的那個小米,而是囊括了智能電視、智能家居與可穿戴設備、音箱、手機配件等打造「硬體+互聯網+電商」的生態鏈公司。


華米科技與小米

2014年1月,小米與華恆電子聯合成立華米科技,致力於穿戴裝備的研發與生產,小米手環、小米體重機都是華米的暢銷產品,超高的性價比和簡潔的外觀設計成為了很多人的購買理由,也讓華米科技在4年終從0成長為一家市值近10億美元的公司。其中,小米的分銷渠道和品牌背書功不可沒。

作為小米生態中的典型代表,小米並不干涉華米科技的管理和運營,華米科技的上市,會成為小米的補充而非直接競爭,還能更快地增強小米生態圈的實力、提高小米的估值。

截止2017年11月,小米生態鏈公司達到90家,其中包括華米、紫米、智米、ninebot、小蟻等10家已躋身獨角獸行列(10億美元估值)。1月12日,華米科技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F-1招股書,IPO集資規模約1.5億美元。招股說明書顯示,雷軍控制下的順為資本持股20.4%,小米旗下基金People Better Limited持股19.3%,二者相加持股總數為39.7%甚至高過第一大股東——華米科技CEO黃汪——持股的39.4%。

華米科技之於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

根據Frost& Sullivan的報告,從2014年到2016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的規模從17億美元增長至160億美元,到2021年預計市場規模將達到462億美元。智能手錶與智能手環兩者共佔據了可穿戴設備產品形態90%以上的產品數量。

在智能手環領域,全球5大供應商佔據了半壁江山,小米和fitbit以13.7%的市場佔有率並列第一,甚至超過蘋果的10.3%。實際上,fitbit是最早進入智能手環市場的領頭羊,市場佔有率一度曾超過30%,但在小米憑藉更高的性價比和中國市場的高需求的壓制下,市場佔有率一路下跌,股價從最高的51.9美元跌去90%,如今市值僅存13億美元。

相比之下,華米科技的收入主力——小米手環——仍處於高增長階段,2015年銷售額8.7億元,2016年為14.34億元;截止2017年9月30日,華米科技營收達12.9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近40%,凈利潤從15年的凈虧3785萬人民幣增長至凈盈利9512萬人民幣,毛利率達25%,凈利率7%。

憑藉小米的品牌背書,先進的技術,商業化的運營,以及高速增長中的可穿戴市場,上市後的華米大概率會超越Fitbit,39倍PE、10億美元的市值完全不過分。

不僅僅是硬體,華米的大數據未來

小米手環等硬體,實際上是手機人體數據的介面,為華米科技轉型數據公司提供了重要的數據基礎。截止2017年9月30日,華米的移動應用有4960萬註冊用戶,收集包括心率、心電圖、體重、體脂率、GPS軌跡、步數、睡眠時間等超過10種生物信息和活動數據,在「數據即財富」的大數據社會,這就等於巨大的包括,變現的價值不容小覷。


風險提示

上文所示之作者或者嘉賓的觀點,都有其特定立場,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富途將竭力但卻不能保證以上內容之準確和可靠,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


謝邀。

第一,首先,這對小米是一個好事情,可以融資,收割金融市場的韭菜,加速投入,有錢可以干很多事情,比如研發投入等;畢竟小米生態鏈企業的研發力量是比較薄弱的。

第二,這是不得不走的一步路,目前小米生態鏈的華米算是最成功的,但是也是見頂效應明顯。如下圖,小米的手環等,從IDC看統計數據看,最大的中國市場小米手環Q3出現年度同比增長問題,同比下跌-6.3%,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預警信號,說明這個市場蛋糕吃的差不多了,如果不投資其他研發,會導致嚴重問題。

另外,Q1的統計看也是負增長,雖然整體市場是增長的。這說明競爭力不足了。因此,華米必須在相對的頂部融資,才能拿到好的資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