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冲萃取是目前冲煮咖啡最经济、普遍而简便的方法,虽然可以调控的元素很多,但先不考虑太复杂,仅就著网路影片或在咖啡店看著吧台手的动作模仿学习,很快便能上手。

  以下是我对于手冲咖啡的体验和心得,若读者有不同主张,我同意您的主张完全正确,绝不与您争辩。

一、基本认知

1.水温:温度高,萃取率高。摄氏80度到90几度都有人采用,我喜欢90度左右,算是偏爱高温的吧台手。

2.水质:硬水冲煮比较浓稠,但口感粗涩偏苦;纯水(RO)冲煮的咖啡,在口腔中流动性佳,酸和甜表现得很清楚,却嫌空洞不够丰富。若能采用滤水器降低杂质,并适当软化,除去水中的镁和钙,对于咖啡的品尝是有正面帮助的。

3.咖啡豆研磨度:细研磨后萃取率较高,但负面风味容易显现出来,而且细粉过多会阻塞滤纸的孔隙,使得萃取不顺畅;研磨过粗则会萃取不足,风味难以展现,也比较浪费咖啡粉。我通常采取小飞鹰三号半到四号半,或采取大飞马三号半到四号。每一台磨豆机的研磨表现必然不一样,尽管相同品牌相同型号,研磨成品还是有差异。初次使用磨豆机可先采目视法,模拟一般砂糖(不是细砂糖)的粗细来研磨,再依自己的好恶逐步调整。浅烘焙的咖啡豆由于结构紧密,冲泡萃取率偏低,研磨的时候不妨调细一点。

4.粉水比例:手冲萃取的粉水比例不是直线式的,比如说以20g粉冲煮200cc,粉水比例为110。若想冲煮400cc,咖啡粉并不需要40g,依照我的经验,用35g咖啡粉即可冲出类似的浓度。

二、萃取

1.选用滤杯滤纸,并适当折好滤纸:附图是两种最常见的树脂滤杯,分别为梯形三孔滤杯和圆锥形单孔滤杯。所需搭配的滤纸摆放在滤杯旁,折纸()方式亦如附图。当然滤杯的材质、型制不只这样,偏好因人而异,至于要不要折纸也各有见地。我选择折纸,我认为这样比较能达到纸与滤杯的密贴。

滤杯与滤纸.jpg

2.滤纸滤杯先以热水温润:需不需要做这个动作见仁见智,我是会做的,主要目的在使滤纸紧贴滤杯,并降低滤纸的纸浆味道。我目前使用树脂滤杯,温杯的作用不大,但若是陶瓷或玻璃滤杯,温杯有助于维持冲煮初期的水温,尤其在冬天或冷气强的室内。

3.倒入咖啡粉并略加整平:粉面水平不倾斜,注水的时候比较不会向低处漫流,必要的话还可以在中央挖个小凹洞(不须太深太大),有助于下一阶段注水闷蒸。

4.闷蒸:注水初始阶段,把咖啡粉轻巧浸润就停水,这称为闷蒸或预浸,若是咖啡粉够新鲜,禁锢在组织里的丰富二氧化碳遇到热水后会猛烈排放出来,然后把湿润的粉堆鼓胀起来,这是判断咖啡豆新鲜与否的参考指标,而且二氧化碳撑起的宽松间隙和湿润通道,对于下阶段水流通过与芳香物质的溶出助益甚大。需闷蒸多久呢?因人而异,五秒、十秒、三十秒、四十秒都有,不妨自己体验决定。闷蒸是必要的吗?不尽然,有人不习惯闷蒸,但我习于闷蒸。

5.注水:闷蒸后第一阶段的注水,动作宜轻、水量宜少,自中央向外绕圈,绕到半径的一半再往内绕,接著再向外,水量略增,范围比第一次扩大。如此往复,每次都增加一些水量并扩大注水范围,水柱尽量垂直向下。但要留意滤杯边缘约一公分左右不要冲水,以便保持一层粉墙,粉墙可以阻止未尽到萃取责任的热水漫流出去,也可以适当过滤中央部分过度萃取的负面风味。随著注水进程和加大水量,滤杯内的水粉混合物逐渐增高。注水的后段接近目标萃取量,即可把水柱绕回中央,以较大的水量作最后冲水,然后停水,等萃取咖啡液足够了,立即将滤杯移走。前段萃取的咖啡较浓,后段较稀,所以壶中咖啡,底层浓稠上层稀薄,宜将咖啡壶摇晃,使咖啡汤汁均匀了再倒出来享用。

手冲咖啡步骤图.jpg

6.断水:冲煮过程短暂停止注水称为断水,广义的说,初始的闷蒸也算断水。断水的用意有三:第一、拉长总冲煮时程,可以提高浓稠度;第二、不小心注水过多,停下来稍候;第三、让前段溶出的芳香物先滴落壶中,能确保好物质的最大值。断水的使用必须谨慎,不宜太多次,时间也不宜太长。断水要领是先冲到中高水位停水,静候水位降到四方之一处再恢复注水。我除了前期闷蒸以外,通常不再断水,对于部分中浅度烘焙的咖啡豆,会在中后段断水一次。我宁愿用较多的咖啡粉量来营造好风味,不依赖断水增加浓度。

操作过程请参考以下新化老街咖啡制作的「手冲咖啡演示」影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