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過很多人點來的餐點喫不完,但卻從沒見過有哪隻以四海為居的動物,會遺留骨頭上的任何一絲碎肉,甚至牠們還可能會設法啃碎,好吸食骨髓。我也時常看見許多相關新聞,說著什麼動物繁殖過量,什麼動物瀕臨絕種,以及許多事關重大的環境變化,好比聖嬰現象、溫室效應、南北極冰山溶解…諸如此類,卻忘了有個說詞叫做物競天擇。我們人類開始擔心起“生活",但卻也逐漸忘記,何謂“樂活",甚至在不知覺中以為這就是“生命"。

  
IMG_20151003_191710 - 複製 - 複製.jpg

 

  “讓心回家",這本書雖然貌似與宗教有所關連,引用許多東西方文化經典裡的言詞,但它實質上卻是一本攸關思考術的書籍,提醒我們那些曾在生命中聽過、學過,卻不見得融會貫通體會過的道理。它給予我們一個機會,一個能讓我們重拾起心中“單純"的機會,好讓我們的心不再那麼複雜,讓自己更能瞭解自己最“純真"的感覺。

  在這本書中,有這麼一段話,“每個人一輩子必須面對的問題,就是感覺的問題",雖然書中已經詳細提及相關答覆,但我還是不得不多提一下這段話。我不清楚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對於這段話有何感想或是感覺,但對我而言時間再次回歸給了“時間"。如果我們人,不必再為感覺而煩惱,那麼社會會是怎麼樣?每個人會對於他人開始冷血?還是人們變得不再貪婪,消失你爭我奪的問題?又或者,我們只是更加單純的,成了野獸的一份子?無論這話題外的結果如何,無法改變的,就是人類不可能沒有感覺。我們無法剝奪或是屏除感覺,而我們能做到的就是瞭解,甚至是“加工"感覺,先別急著說我們無法對感覺進行任何“加工",如果在讀到這段話時,你的心因為我的言論而有所不悅,那也就表示你正巧“加工"了你的感覺,如果沒有就請容我說聲抱歉,過分揣測了你的想法,而對於感覺部分,也請容我以讀後者的身分娓娓道來。

  “聞到咖啡的氣味、看到下雨、聽到歌曲,這些都屬於人體受器所接收到的「刺激」這刺激就是感覺,而隨感覺之後來到的「好香啊」、「好煩喔」,以及「感傷」,則成了「感受」。"(P.90第二段)

  上述感覺、感受的解說,說明瞭我們人類在還沒對思考進行加強前,難以把“感覺"僅僅視為“感覺",會因為外在刺激的影響使內心產生變化,好比書中所比喻的咖啡香或是下雨,左右了原本該有的“好心情",而這被左右的情緒,卻也會如蝴蝶效應般,幹擾到其他自身或非自身的事物。感覺難以視為感覺,這樣聽來貌似對生活影響不大,但事實上還是有所關聯,不知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在進行一件事情時,腦筋總想著許許多多還沒著手的事,或是工作上因為客戶、上司的嘴臉,而影響作業、家庭及朋友,導致一整天不如意,這問題在於感覺與情緒混為一談了。因為那些不如意的感覺,而牽動起內心的情緒,這是許多人共通有的問題,就是大腦無法清楚分辨那些外在因素所帶來的刺激,“守靜"並不是在強調有關“色即是空"的道理,它所要探討的是更為溫和的體悟,畢竟我們是生物,就算清楚分辨感覺,但跪算盤或是被人打一巴掌還是會痛的。

  「守靜」二字的釋義,「守」是「保有恆行」,「靜」則為「無諍」,而非「無聲」。所以「守靜」這門修行的功夫,就是要讓人的心可以保持活潑而不混亂,纔能夠享受生命。(P.80

  曾幾何時開始,我們仰賴起外在條件給予的一切,總相信著如果我能得到“什麼",日子會更加美好,而那個“什麼"就好比公司幹部所注重的“業績",或者是與同儕之間相比爭艷的“名牌服飾",甚至是“豪宅、名車",人類追生活的“安全感"及“成就感",反而讓自身的思緒變得越來越不得平靜,那些心中所祈求的“物品、數字",無非都是為了讓自我的“感覺"良好,進而在設法獲取滿足的路上,不自覺遺漏這人生裡些微的美好。我曾在某處看過那麼一段話,“越是不起眼的事物,越是顯得重要。"當你埋頭追求公司所重視的業績之時,你是否有充裕的休息時間,好放下那些相關的煩惱?當你在穿戴著那些名牌服飾時,是否有注意過自己的言行舉止?住在豪宅裡,是否會比有家人等待的房子溫暖?名車是否真能讓你注意起生活路上的每個紅燈,還是開始在意起他人目光的注視,警察也好;小偷也好。就如前面所提,我們都在面對感覺的問題,追求舒服、如意,逃避煩惱及厭惡,但人生就好比心電圖表,除非是死了才能無波無折,而面對這一路上的起伏不定,我們只能盡可能的把情緒還原到感覺。P.91

  前述的這些事物都圍繞著感覺與情緒之間打轉,對於如何把情緒還原到感覺讓自身內在昇華,這一點書中也有提及,那就是讓各個感覺歸於平靜。關於平靜這一點,作者的觀點也與世界三大兵法書中的“五輪書"有所呼應。“靜與動,其實是共存的,是生命的一體兩面。「靜」並非「不動」,而是指無論外在環境如何動盪,我們內在的境地都能自持不受幹擾。"(P.79)作者對於“靜"有了完美的解釋,但要如何把上述所說的“讓各個感覺歸於平靜",對此書中也給予了指引,“將注意力放回本體,也就是「靈覺」,存在人心的無極之體,然後將這四個體當作享受生命的工具"(P.108),這段話之中的四個體分別為,肉身、情緒、思想、精神,而本體、靈覺則是身為“能量"的“我們",而關於“靈覺",我難以用三言兩語來做說明,但那卻是造就我們“人"的重要關鍵。因為靈覺/靈性的關係,我們別於其他物種,相關的例子就有如前面所說,只有人類會去關心環境變化、試圖控制自然、設法避孕、自殺、創造…甚至還有許多與其他生物截然不同的行為。或許我們人類不像想像中如此高端,但我們的所作所為至少已經突顯出了我們別於其他生命體,這在自然界的存在已可以用“變態"一詞來做形容。雖然我們已是自然界裡獨特的存在,這星球上目前也沒有其他的物種擁有與我們類似的“靈性",但事實卻是我們的心智卻還沒來得及跟上物種的進化,我們擁有高規格的求生、思考工具-“大腦",但我們卻不能如願的進行使用,無時無刻腦中總是運作著許多與“現時"無關緊要的資訊,說直白點,就是我們能用大腦思考,但我們卻不能指使大腦如何思考,就算身在寧靜悠閒的場所,腦中還是會出現許許多多的“雜訊"。無法停止般的瘋狂運作,讓大腦成了人體器官裡,少數無法獲得充分休息的器官之一,在這裡就讓我們回想一下,小時候的我們雖然有時會做惡夢,但一覺醒來卻還是精神飽滿,而到了就學時期,國中、高中、大學,甚至是出社會,有沒有發覺自己的睡眠開始出現問題?睡不飽、不好入睡、容易醒,或是明明到了休息時間卻還一點睡意也沒有,我們讓大腦過度放縱,以至於“靜"不下來,身體就連休息的時間也沒有了,那麼健康又該要如何把關?

  我們的文化進步了,而我們的心靈卻被困在那僅僅幾吋的空間。這本書雖然與其他書籍同樣倡導提升心靈意志,但它並沒有使用常見的宗教手法來恐嚇、脅迫我們應該“修行",它不講冤親債主更不提前世今生,它只提出一個輕鬆直白的方法,讓我們能真正吸收那些積放心底已久,說得出卻不見得有做到的“道理"。套一句我居合道師父常說的話,“以不讓他人與自己受傷為原則,用最輕鬆的方式達到自己要的目的,那就成功了。"作者這位“過來人",在求生命平靜的路上繞了數幾十年的遠路,如今他帶著心裡的答案,向我們分享一條捷徑讓心能提早回家。

  不知你是否曾為了讓內心平靜,而做了許多自己不知內容、不知成效的功課?不知你是否對生活感到麻痺,過著大同小異般,日復一日的生活?如果你對於生命、生活,或是現在的自己有所疑惑,那不妨藉著這個機會,透過這本書來找回心裡遺失已久的中心點。我只是一名讀者,沒有參與課程,純粹只是寫篇讀後感,來分享一個現今人類所缺少的思考術,分享一個由“生命"來滋潤“生活"的路徑。

  談到這裡,你的“感覺"是否參雜了“情緒"呢?



最後附上本書作者的FB以及痞客邦

痞客邦:http://ejh0736.pixnet.net/blog
FB:https://www.facebook.com/ejh073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