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觀察者網)

這周原本想寫臺灣旅行法的事,不過3月18日驚傳李敖去世,對我而言,其他的新聞就是小新聞了。

李敖這個人

我父親喜歡李敖,所以家中滿滿是李大師的書。記得第一次閱讀那些封面上總有美女艷照的李敖著作,是在中學時。後來李敖解釋,為什麼早期他出版的書,封面總有艷照?因為唯有如此,他那些被擺在地攤上的書,才能引起注意。每一張艷照,李敖都有引申其意義,而其意義,大都是在說明猥褻意象與臺灣當權者之間的關係。

(2002年在大陸出版的書,似乎仍有此遺風,當然後面都是「正經」封面了)

很多人評論李敖,褒貶不一,大致而言,年輕人是比較喜歡李敖的,年齡稍長,就會覺得此人名過於實。大師名言之一:「我要找我崇拜的人的時候,我就照鏡子」。這話是否讓你聯想到金庸筆下的任我行?這種蔑視一切的狂妄,島內其實也不乏無人,但話說得這麼漂亮,卻只有李大師做得到。湊進一點看李敖,這是第一個必須心裡有數的重點:「文字,纔是李敖的最強項」,其餘他自稱的所謂「第一」,都是「吹牛」。

白話文是一種很難駕馭的文體,它發展的時間尚短,與演化了數千年的文言文相比,過於囉唆,所以你很難看到乾淨俐落的白話文,天幸有李敖,讓人得見什麼是一針見血,什麼是字字珠璣,還不必過度修辭。大師名言之二:「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中國人寫白話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巴上罵我吹牛的人,心裡都為我供了牌位」。文字魅力美化了吹牛胡扯,所以就算明知他是吹牛胡扯,還是挺敬佩,沒法兒,論白話中文能力,李敖確實有真本領。

狂妄的人通常惹人厭,李敖卻是個例外,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大師笑嘻嘻一臉和善,怎麼看都不討厭,同樣的狂語,要是出自其他人的嘴,你就難以接受了。後來我想通了,李敖的狂妄,只有5%是來自天性,95%是為了宣傳。大師名言三:「真理就是百分之五的真理加百分之九十五的宣傳」。也就是說,這是一種行銷手法。李大師遭打壓、囚禁、封鎖大半輩子,不耍行銷花招是活不下去的,這是為了生存而不得不然的手段,事實上大師本人是否真有這麼超人的自信?我比較相信他前妻胡茵夢的說法,李敖其實挺自卑。

原本一直覺得可惜,李敖才華照人,卻將大多數的時間用在罵人,打官司,以致沒有在學術上留下應該有的成就。不過後來我懂了,要得到世俗的桂冠,免不了要涉入學界政治,並長期處於孤寂但有薪的象牙塔裏,對自稱「善霸」的李敖來說,實不符合他的性格,所以他寧願走祖父的土匪路線……所不同者,他祖父是文盲真土匪,李敖是學霸「類土匪」。

也還好大師毅然決然化身正義的「匪類」,觀眾讀者們才得以廓清視野,並享受「批判」所能帶來的超現實娛樂感。

講到土匪,李敖最可愛之處是他常自詡的「義氣」,對朋友的義氣。雖然受他好處還要被他昭告天下的當事人很尷尬,但大師的「義行」確實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這也是為何其狂狷卻不討人厭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像2007年,「檢察總長」在「立院」的同意案,時任「立委」的李敖公開亮票支持某甲。一般人都覺得奇怪,某甲肯定是與貪腐的當權者關係好才能受到提名,大師應該最討厭這種人,怎會投票支持?李敖解釋,理性上他反對,感情上卻否,為什麼呢?因為多年前,前妻胡茵夢告發李敖當時,某甲以「偽證罪」起訴胡,所以擺明瞭是報恩才支持。

這就是李敖另一個特色,感情用事,而他也不怕你知道他是感情用事。

李敖一輩子以批評別人為業,可是熟悉大師言論的人都知道,李敖是可以感情收買的。只要對了大師的味兒,或有恩於他,李敖會改變對此人的評論立場,或是火力減低,或是閉嘴不言,甚至反過來稱讚,宋楚瑜與王金平就是最好的例子。

也就是說,雖然大師總是嘴巴上堅持真理,骨子裡卻是挺好說話,若為報恩故,什麼都可拋。當然,他也很會自圓其說,忽悠觀眾與讀者們。關於過度的感情用事,李敖在前幾年公開對滿場聽他講話的年輕人說,不要學我,我確實是太主觀了。

「善霸」遲暮,其言也善。

我們批評李敖,是因其感情用事,我們喜歡李敖,也是因其感情用事。我們心中確實為李敖供了牌位,但不在先賢之列,而歸類為「最令人感懷的匪類」,為了表示尊崇,這一類只有李敖一人。

李敖的對與錯

大師一生橫眉冷對千夫指,完全是性格所致,胡適說他喜歡借題發揮,功底卻不夠,一點都沒錯。當然,李敖也拿出看家本領,找到證據指出胡適年輕時,也喜歡借題發揮。其實,有才華的文人,都喜歡借題發揮,故而難免遭千夫所指,只是李敖選擇橫眉對,胡適選擇慈眉對。

李敖的言論,對錯各半,對的部分,諸如對民進黨的蔑視和預言,對臺灣沉淪的預言,對國民黨內鬥基因的分析等等,此外,他也是極少數在臺灣為共產黨說話的知識分子。

錯的部分,諸如曾認為中國應該全盤西化,輕信西方制度,過度醜化兩蔣等等。不過,關於西式民主的堅持,在他晚年瞭解了大陸現況後,有了轉變。

大師在民進黨早期制定黨內體制時,就發現此黨不過是個小國民黨,因為民進黨一切都複製他們所反對的國民黨,這樣觀察一針見血地揭穿了民進黨的本質。從這30年來的發展可窺,民進黨以西式民主、臺灣「獨立」為幌子,進行不流血的政變奪權,而一朝權在手,就無所不用其極地進行新的「黨國體制」,走獨裁專制的路線。簡言之,此黨不過是在搞新威權主義,而且犧牲人民利益,玩殘臺灣也在所不惜。

因此之故,李敖在兩岸穿梭了幾輪後,親身體驗到大陸正在往前進,臺灣則在往後退,而得出此孤懸之島未來已沒有機會的結論。雖然這項觀察神準,但對李敖來說,其實是難堪的,因為他一生都在標榜的價值,於島內的實驗徹底失敗。

李敖是兩岸分離、舊國民黨體制下的特殊產物。因為堅守傳統中華文化的國民黨,普及了教育,並站隊了西方價值,卻又無法脫離一黨專政的體制,使得李敖所親近的立場,猶如海外「反共」也反蔣的華人知識分子,嚴厲批判國民黨並未走向西式民主。同時,「臺獨」崛起,與其他反國民黨的力量合流,而形成了統獨混雜的「黨外」勢力,外省籍、統派的李敖也才會被國民黨視為「臺獨」。

事實上,李敖從來就反「臺獨」,因為他對中華文化有無法根除的情感,如同許多海外「反共」反蔣的華人,故而對臺獨而言,他是個「大中國主義者」。有趣的是,在「華獨」立場成為國民黨內主流後,也與李敖完全不相容,因為大師老早提出證據證明,主張「中華民國已經滅亡」的不是別人,就是蔣介石。

這樣的立場,註定在島內爹不疼娘不愛,因為無論誰是當權者,李敖都在其對立面。也只有宋楚瑜這種變形蟲式的政客,與李敖站在一起纔不會顯得突兀。

西式民主在臺灣實驗的失敗,使得李敖早先全盤西化的主張一起破產,而他是踏上大陸的土地後,才體驗到兩岸對比的懸殊,難堪地承認自己被西方矇蔽了雙眼。我曾試著推敲,為何學歷史的李敖,會認為全盤西化適閤中國呢?清末「中體西用」的失敗,其實不能證明「中體」是錯,很大程度上只是證明「西用」沒做到位而已。

有一次看了他的節目,才發現癥結所在,原來他傾心的是微觀歷史,而非巨觀歷史,對於類似「性文化」的微觀中國歷史,他能有獨到的見解,但對中國整體歷史框架的歷史,就不曾投注心力考察,加上國民黨將他打入黑牢,以致大師從此就專門挖掘此黨的黑歷史去了。再者,臺灣的史學路線,是傅斯年的「科學治史」,使得學子們大都被引導至細節的研究,而講究巨觀論史的社會學,則都在西方概念上打轉,並與史學各走各路,才會產生這種對中國歷史與西方歷史缺乏整體關照的現象。雖然臺灣也有錢穆這種巨觀型的史學者,但在學術界,傅斯年纔是主流。

島內統派的底氣不足有很多原因,在思想上對中國歷史的瞭解過於表象或細瑣,也是原因之一。對自己的傳統瞭解得不夠深入,知識分子就很容易被某些西方價值所迷惑,主張全盤西化也就不奇怪了。

大師最後的堅持,100%的言論自由,也大有問題,因為言論自由這東西我明白,100%是什麼?舉例而言,網路上多得是匿名的造謠與假新聞,這種逃避責任的自由當然不能被容忍,所以言論自由何來百分百?

從這個角度來看,島內許多知識分子,持的都是昇平時期的精英思維,他們在社會的中上階層,渾然不覺這些美麗的價值,根本不是底層人民在意的,窮人只想擺脫窮困,每一天對他們而言都是脫貧戰爭。正是威權體制下的領導人創造了昇平時期,李敖與臺獨們纔有土壤去種植美麗的價值。我們能同情地理解李敖對國民黨的仇恨,但也必須指出他情緒上的錯誤,以及他的時代限制。

以上的背景說明,應該有助於大陸讀者們瞭解,堅持統一、反美、反日的李敖無論在大陸或在臺灣,既不是美分,也不是五毛,更不是果粉,又不宜將他看成負面意義上的公知,他是一個特殊時代下的縮影,一個與眾不同的中國人形象。他用獨樹一格的文字魅力與音容笑貌,突破「政治正確」的重重圍籬,影響了兩個世代的人,讓我們見識了「土匪」的正義。

在他離世的日子,我想表達深深的感謝,大師是唯一,我不能完全認同,卻又特別喜愛的中國人。謝謝、再見,李敖。

雁默:2018臺灣地方大選系列?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雁默:雁默所有文章列表?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