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5日電)中國大陸1日起開放申辦「港澳臺居民居住證」,參與這項政策制訂的大陸學者包承柯說,居住證的目的純粹是給臺灣人在大陸生活提供便利,和「促進統一」沒有直接的關聯。

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有關居住證的討論已久,劉結一接任中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後,積極推動對臺灣相關措施,「居住證是今年2月公佈對臺31項措施後,很自然的發展」。

包承柯說,有些臺青反應,對臺31項措施說了那麼多,但是他們連買車票都無法像當地人一樣便利;此外,許多在大陸工作的臺灣人也不能同等享用社會保險,因此有必要給予這些長期在陸的人18碼的證件,對接大陸的系統。

他透露,大陸學者在居住證政策方面提供意見時,一開始是希望居住證跟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臺胞證)「一體化」,但包括中國民政部和公安部在內的管理部門認為這樣會造成管理困難,實際執行會發現很多法律問題。

最後決定,居住證只給真正會在大陸居住生活、工作、用得到這些功能的人,臺胞證仍作為出入境的功能。

他說,不管是提供意見的學者,還是官方的設想,居住證的目的就是增加臺灣人民的好感度,給予他們在大陸生活的便利,「促進統一不是居住證的考量」。

他表示,「放在非常長的時間來理解,(居住證)拉近人心與和平統一有關,但這兩者沒有直接目的上的關聯」。

包承柯說,大陸官方反對臺獨,但是統一沒有時間表,「臺灣議題會放長遠考慮,而不是那麼急迫性」,大陸對臺31項措施和居住證就是長期化政策的證明。

他說,這些政策和兩岸關係緊張與否沒有關聯,「不管統一或沒有統一都要做,用意是拉近兩岸民心」。

據中國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居民身分證管理處處長李文英日前在央視節目的說明,從1日到3日,各地公安機關受理申辦港澳臺居民居住證共2萬190張,其中,香港8362張,澳門1845張,臺灣9983張。(編輯:周慧盈)107090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