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三少保

好多人看見台州都會把這個“臺”念成第二聲,但在這裏“臺”真的念一聲。

提起台州,好像很多人壓根兒不知道它在哪裡,有人覺得像臺灣的親戚,有人覺得和臺兒莊有點關系,但至於它到底在哪裡?除了浙江人知道,其他地區的許多羣眾就只能靠猜了。

提起浙江的11個地級市,如杭州、寧波、溫州、紹興、嘉興、湖州自不必細說,其他的5個,也有金華火腿、葉聖陶《記金華的雙龍洞》、麗水龍泉劍、衢州爛柯山、曾幾《三衢道中》、舟山漁場等斑斑點點的印象,獨獨這台州卻是低調得很。但就是這低調的台州,卻有着無數令人慨嘆欷歔的風風雨雨。

先秦:東甌故地

1

說起台州的名字,源出於天台山。這是一座不高的山,但在歷史上它的名氣卻不是一般的高。天台山的命名是因為“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頂對三辰,當牛女之分,上應臺宿,故名天台”,當然接下來我還會仔細介紹這座不高的山。

台州的北部是天台山脈,西南部則是浙東地區海拔最高的括蒼山脈,而東面就是漫漫無邊的東海。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特殊環境也造就了台州人特殊的精神與氣質,要向嵯峨高山和茫茫大海爭取生存空間,沒有點兒勇氣和智慧,活不過第二集。

台州地區很早就有人類活動,如臨海湧泉便出土過距今10萬年前的“靈江人”頭蓋骨化石。但由於地理、氣候等因素,在原始社會時期台州並沒有獲得較大發展,直到商周時期台州才漸漸走上中國歷史的舞臺,那時台州還被稱為甌越,屬於百越的一部分。據《吳越春秋》載,甌越開國之君是黃帝的後代越王無疆的次子蹄。

這裏深刻影響日本,也是宋明都會,如今卻連名字都被念錯|文史宴【文史宴】 新聞 第1張

百越全圖與甌越所在

再到後來仲餘被勾踐封為甌王,領甌地,都平陽,食採甌山,大致掌管着今天的溫州、台州、麗水一帶。

這時甌越與中原王朝距離雖遠,但仍然有一定聯系。甌王曾進貢過周天子,但貢品只是一些魚乾等土特產品,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甌越民族的生產生活狀況。《山海經》中載“甌居海中”,《周逸書》稱“東越海蛤,甌人蟬蛇”、“越甌披髮文身”這些都是對這一時期甌越部落生活風俗的記載。

不過總的來說,這一時期中原王朝對甌越的管控力度還是極為有限的,甌越基本保持着獨立自治的狀態。

秦漢:偏郡邊壤

2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六國。對於甌越地區,始皇帝也採取了一些管理措施,他廢掉了第七代甌越王騶搖及閩越王無諸,二人領地被置為閩中郡,但“秦雖置郡,仍為無諸和搖所據,秦不得而有之”。

這裏深刻影響日本,也是宋明都會,如今卻連名字都被念錯|文史宴【文史宴】 新聞 第2張

秦所置閩中郡

到了秦末,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涌,騶搖和無諸二人也率領越人加入了反秦大軍,“越軍轉戰關中,復從諸侯入關”。但在滅秦後,項羽不封無諸為王,將騶搖只封為都尉。於是二人又加入了反楚大軍,又助劉邦消滅了楚軍。

在這裏我們可以體會到越人那種有仇必報的性格,他們不懼徵戰之苦,只要有利可取便敢想敢拼,這一點在後世的台州人身上也有體現。

漢朝建立之後,封無諸為閩越王,騶搖為東甌王。因此兩地均為越人自治,其對中央政府並不完全服從。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謀反,“東甌從吳”。後劉濞失敗,東甌殺劉濞以自保,劉濞之子逃亡閩越,鼓動閩越發兵東甌,公元前138年閩越攻打東甌,東甌向中央求援,後閩越退兵,東甌內遷。在今天台州溫嶺仍然保留着一座甌越時期的遺址(一說為徐偃王故城)。

七國之亂後台州置回浦縣,縣治回浦(即章安),轄今日臺、溫、處三州,此為台州建縣之始。從這一時期,台州才正式接受中央管轄,但這時的台州還是落後偏僻之地,並未獲得較大的開發,留在此地的越人羣體與漢人也未完全融合,民族矛盾還是極深。

魏晉南北朝:風雅初現

3

三國時期,台州發展開始起步。由於東吳偏居江南,對於包括台州在內的廣大江南地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開發,孫權黃武、黃龍年間置臨海縣,孫亮太平二年置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平等7縣,為台州建郡之始。

從這時候起,台州的造船業便開始發展起來。公元230年,吳國大將衛溫與諸葛直從台州出發航至夷洲(今臺灣),這是大陸首航臺灣,這一歷史事件對臺灣的開發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另外台州的城隍爺屈坦,也是在這一時期來到臨海,台州諺語稱:“先有屈家墳,後有台州城”。

從東吳政權開始,漢人王朝對於處在山區中的越人,所採取的鎮壓手段便十分殘酷,綿延不絕的戰事,至使越族日益式微。南朝時臨海田流起事,打出的名號還是“東海王”,可見當時山越與漢人之間的矛盾仍然十分深重,山越也具有謀圖復興的色彩,可以說直到南朝陳時,漢越兩族才徹底融合完成。

在民族矛盾淡化後,階級矛盾開始激化,東晉孫恩起義,攻破臨海,台州成為其後方基地,到元興元年才被辛景擊敗,這同時也拉開了臨海“江南長城”的修築歷史。

除了政治上的變動,台州文化在此時也進一步發展,如著名的劉阮天台山遇仙傳說、沈瑩的《臨海水土異物志》以及一批文人名士的到訪,佛道兩教的傳入等等。

這裏深刻影響日本,也是宋明都會,如今卻連名字都被念錯|文史宴【文史宴】 新聞 第3張

劉晨、阮肇天台山遇仙

從蠻荒走向文明,我們跳越過漫長的原始社會不算,僅從秦漢開始到南朝終結,台州走了整整八百年。值得注意的是,越人作為一個族羣雖然消失不見,但是隨着民族的融合,越人的精神卻深深烙印在片東海之濱的山水之中,直到今日,也未曾遠去。

隋唐:文教大盛

4

隨着隋王朝的建立,台州再一次遠離了政治權力的中心,六朝首都建康遭到破壞,隋王朝也沒有恢復台州郡一級建制,38年的時間一晃而過。不過隋煬帝卻為台州修築了一座國清寺,這座寺廟在以後的日子裡還會大放光彩。

唐武德三年,李子通佔據台州,第二年唐朝平定李子通,台州才正式恢復原來的臨海、章安等5個縣,唐王朝置台州,這也是台州作為一個正式政區的開始。此時的台州還是被唐王朝視作一個偏僻海角邊郡,不過正因如此又一批人來到了台州,他們就是貶官。

高宗時,宰相來濟因反對武氏而被貶為台州刺史;永隆元年,侍御史駱賓王因觸怒武氏被貶為臨海縣丞;中宗時給事中沈佺期又貶為台州錄事參軍;至德二年,廣文博士鄭虔也被貶到台州當一個司戶參軍。

中央官員的被貶,對於其本人來說不是什麼好事,但是對於台州來說,卻是幸事。如鄭虔來臺後大興文教,被譽為“台州文教之祖”,為志其啟迪教化之功,臨海至今仍建有廣文祠,另外今天台州唯一本科院校——台州學院,其前身也是清末的廣文書院。

由於台州的地理位置和造船業的發展,台州與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的交流聯系日益緊密。貞元十二年日本僧人最澄來天台山求法,回國後被譽為“傳教大師”,其為日本天台宗開山祖師,與“弘法大師”遍照金剛空海齊名,對日本的佛教發展貢獻巨大。

這裏深刻影響日本,也是宋明都會,如今卻連名字都被念錯|文史宴【文史宴】 新聞 第4張

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

在國清寺得到天台宗真傳

同時台州的天台山還有一位大神級的道教人物,他是李白的師傅,是唐玄宗日思夜想的人,他就是司馬承禎。如果你沒聽說過他,那你一定聽說過道教的洞天福地,這洞天福地的選入與排名就是他做的,這也是為什麼台州會有這麼多洞天福地的原因,

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除了佛道兩教,一大批詩人也紛紛造訪台州,如孟浩然、寒山、拾得、劉禹錫、元稹、賈島等等,這也是今天浙東唐詩之路研究的重點。

在隋唐兩朝,台州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文化上,都有值得深入探究的地方。同時這也為接下來台州的閃耀時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代兩宋:浙東都會

5

從隋的建立到朱溫篡唐,台州經過了300餘年的孕育,逐漸開始步入帝國時代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起於錢氏吳越,逶迤四個世紀,在南宋達到了頂峯。

五代十國時期,錢氏割據吳越,奉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台州在這種局勢之下,得到了較快的休養生息。北宋一朝,由於北方陸路的阻斷,中央政府不得不轉向東南沿海地區,通過開拓海外貿易以擴大財政收入。這一切都在積蓄着力量,只為等到合適的時機,迸發出炫目的光彩。

靖康二年,金人南下,徽宗、欽宗“北狩”。康王趙構在河南建立南宋,建炎四年曾蹕駐章安。紹興八年,南宋暫駐於臨安,此後臨安一直為南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台州也成為輔郡,至此台州開始了輝煌歲月。

台州的謝氏、錢氏等一直為南宋的顯宗大族,到了南宋晚期,國家的軍政大權幾乎都在臺州人的手中,寧海人葉夢鼎、天台人賈似道均做過右丞相,還有臨海謝氏後裔謝道清,乃是大宋的末代太皇太後,也見證了南宋最後的覆滅,以上有利的政治因素直接促進了台州的經濟與社會發展。

這裏深刻影響日本,也是宋明都會,如今卻連名字都被念錯|文史宴【文史宴】 新聞 第5張

以賈似道為代表的台州人

左右南宋晚期政局

著名科學家沈括、理學家朱熹都為台州的農田水利事業做出過極大的貢獻。另外如漁鹽、制瓷、造紙、絲織、冶煉、造船、釀酒等行業均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台州至此進入歷史的全盛期。

在思想文化方面,則湧現出創立道教南宗的紫陽真人張伯端、理學家徐中行、愛國詞人陳克、江湖詩派戴復古等一大批文人賢士。

這背後是台州教育事業的發展進步。據民國《台州府志》記載,台州自唐到清,進士共907人,其中唐代2人,宋代587人,元代9人,明代271人,清代38人,特別是南宋一朝152年,台州就出了550名進士,因此有“小鄒魯”的美譽。

據《嘉定赤城志》記載,嘉定年間,台州一次郡試便有萬人參與,文教事業的發展,當然會使得台州出現大批的人才。這一點在今日的台州,仍然如此,1949後台州籍的院士有陳芳允、柯俊等23位之多,另外台州的台州中學,回浦中學、哲商小學等也是教育界的王牌學校。

但是隨着南宋王朝的滅亡,台州歷史上這最為光輝璀璨的一頁便也隨之飄逝,開始了漫長、艱難、曲折、多事的沉重之路。

元明清:風高海闊

6

從宋德祐二年到至正二十七年,台州在元王朝的統治下近一個世紀,台州由於是南宋的故地,在元初是頗受徭役所苦的。到了元末亂世,台州的史料中則出現了“人相食”這樣可怕的短語。

但元朝也有亮點,如在文化上值得一提的有臨海僧人一寧,他遠渡東瀛,被日本後宇多天皇贈以“國師”之名,還有書畫家柯九思,著名的“杏花煙雨江南”就與他有關,另外有大學者陶宗儀、胡三省等。

至元三年,台州一些地區樹起了“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旗幟,元末大亂已經成為浪潮。

明朝建立後,台州相對穩定,又引進番薯、玉米等許多高產作物,值得留意的是,至今臨海地區仍將玉米叫做“番米嫩”。

但由於明朝喪心病狂的禁海措施,從事海貿的人民只能被迫與日本浪人組織成倭寇,導致台州的“倭亂”十分嚴重。正統四年,倭寇攻破桃渚,“積骸如陵”,“寇束嬰竿上,沃以沸湯,視其啼號,拍手笑樂”。倭寇在浙東地區無惡不作,罪行罄竹難書,直至戚繼光來臺與知府譚綸聯手抗倭,在臺州“九戰九捷”,而明朝在隆慶朝放鬆了對民間海貿的管控,倭亂才漸告平息。

這裏深刻影響日本,也是宋明都會,如今卻連名字都被念錯|文史宴【文史宴】 新聞 第6張

戚繼光修建的台州臨海南長城

其空心敵臺技術影響到之後重修的北方長城

在文化上最有影響的當然是被魯迅先生譽為“台州式硬氣”的方孝孺,另外還有人文地理學先驅王士性,其著作《五嶽遊草》、《廣志繹》中所闡發的人地關系理論,處於當時世界的前列,地理學成就絕不亞於當時的徐霞客。

清順治二年,南明魯王駐台州,第二年,清軍入城,明王朝在臺州的統治也就徹底結束了。

從順治三年到宣統三年,清王朝統治台州266年,階級與民族的雙重壓迫,以及外國殖民者的掠奪,讓古老的台州走向了帝國時代的終結點。

有清一代,可謂多事之秋,在臺州爆發了震驚東南的“兩庠退學案”,經此一案,台州倜儻通才被一掃而空。清代統治下的266年,台州一共纔出了38名進士,其中有17名還是在清末光緒年間才得中的。文教的不振,人才的匱乏,可以說對台州的打擊是巨大的,這間接上也使得台州在近現代史上變得默默無名。

1840年以後,台州經歷了外國殖民者的到來、太平天國的肆虐、海盜土匪的橫行,更產生了諺語:“寧波客商,紹興師爺,台州綠殼”,其中“綠殼”(因其船身塗飾綠色)就是海盜。“綠殼”在那個時期幾與柑橘齊名,一起成為台州的“名產”。

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統治,台州又在國民政府手中足有38年。可以說從清朝以來,台州從一個無比輝煌的頂峯,重重地跌入谷底。

近世:三颱風物

6

由於獨特的自然地理及氣候等因素,養成了台州人獨具一格的氣質,也造就了台州不同它處的風俗習慣。人文地理學先驅王士性對家鄉台州便有着極為深刻的理解,他曾寫到:“(台州)舟楫不通,商賈不行,其地止農與漁,眼不習上國之奢華,故其俗猶朴茂近古”。

王士性對地理學的區域性特點也進行過深入研究,經過細致考察,他得出自然環境對於人的行為有決定性影響結論。以浙江為例,他認為可分為三區:杭、嘉、湖是“澤國之民”,交通方便,城市富裕,風俗奢侈,縉紳勢力大;金、衢、嚴是“山谷之民”,風俗儉樸,不重視富人;寧、紹、溫是“海濱之民”,因為有海利而不太窮,又因為不經商而不太富,風俗也“居奢儉之半”,比較適中。

其實如果仔細劃分台州,則會發現台州也可以分為以上三個區域。以當代台州行政區域劃分,天台和仙居應為“山谷之民”;臨海中西部和黃巖為“澤國之民”;而三門,椒江,路橋,溫嶺,玉環和臨海東部則為“海濱之民”。

不同的地理環境便會養育出不同性格的台州人,天台、仙居人便性情剛直,五四運動時天台籍的學生陳藎民,就是第一批翻牆火燒趙家樓的北師大學生之一,而臨海和黃巖人則由於平原廣闊,經濟發達,在文化領域便勝其他地區一籌,另外處於東海之濱的地區,則對於海洋便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有着如溫嶺大奏鼓、椒江送大暑船等民間習俗。

當然在美食領域,台州也有着各式琳琅滿目的可口小吃,仙居澆頭面、仙居雞,椒江薑湯面、嵌糕,臨海麥蝦、蛋清羊尾、海苔餅等等,五花八門的特色風味令人目眩神迷。

這裏深刻影響日本,也是宋明都會,如今卻連名字都被念錯|文史宴【文史宴】 新聞 第7張

海苔餅

大司馬最喜歡的台州小吃

在改革開放之後,台州有了新的發展機遇。外人常說“台州人的頭發都是空心的”,這話好像是在貶損台州人,實則是羨慕嫉妒恨,台州後發先制,城市排名名列全國地級市排行榜前茅。

正如台州人自我定位的一樣,台州人有“山的硬氣,水的靈氣,海的大氣”,王士性曾雲:“吾浙十一郡,唯臺一郡連山,另一乾坤,圍在海外,最為險據”。喻長霖在《台州府志序》中也稱:“臺郡地僻東南彈丸之地,然常異才突起,羣賢多能光明俊偉事業,以驚動人世,他郡莫之若先”。如今的新一代台州人,嚮往着步入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