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先圍繞主題設計一些重要問題。在採訪過程中,記者要確立主題,圍繞主題事先精心設計幾個問題。一些問題可以現場發揮,但關鍵的問題一定要做準備。記者在採訪前主題明確既可保證採訪有的放矢,也能減少時間浪費。記者必須要有幾個直奔主題的問題,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計,不打無準備之戰。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記者,用這種方法,效果更好。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臨陣不會慌亂。二是也可以事先練習問話。幾個問題其實也就是採訪的大綱和思路。有助於記者控制局面,把採訪者引到主題上來。筆者在採訪一個商界女強人時,這個女企業家見多識廣,表現慾望很強,話很多卻總跑題。筆者事先設計的幾個問題就用上了,一跑題,就用一個問題把她問回來。

二、用內行話提問。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沒有。記者張嘴一問,被採訪者就能聽出來,你對他的事情瞭解不瞭解,你對他的工作認識程度有多高。記者問外行話,很難獲得被採訪者的認同,也就無從深談,記者也就難以探尋到被採訪者的內心世界。記者要與採訪對象交朋友,觸及他最敏感的神經,探索其心靈。最容易找的共同語言就是採訪對象的行業話題。這對於採訪性格內向、靦腆、有膽怯心理、不易開口的採訪對象有效果。記者可以提問一些他所熟悉的話題來引導他開口,最簡單就是和農民談他的莊稼施了什麼肥;和牧民談產了幾隻冬羔;和司機談車的型號性能。當然千萬不能不懂裝懂,冒充內行。如記者採訪下崗再就業典型,採訪對象是做針織品的。筆者以前曾長期採訪紡織行業,對針織較為瞭解,採訪時順口說出氨綸、細螺紋針、圓形織機等專業用詞,讓採訪對象很驚喜。她認為對她的行業很看重,無形中縮小了心理距離。這次的採訪用了8個小時,採訪對象把想說的不想說的都說了出來,情況掌握得細、全,通訊寫出來就真、有感染力。

三、提問輕鬆話題,安定採訪對象情緒。對一些由於激動或緊張不能很快進入狀態的採訪對象,為了讓他們情緒安定下來,記者可以先談與主題無關而又輕鬆的話題。通過輕鬆話題讓對方放鬆情緒,儘快縮短兩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一盆花、一段經歷,對一個問題的看法,或對方的興趣愛好都可以成為提問的話題。筆者在採訪中常採用這種方法。有次採訪一位英勇犧牲的警察妻子,警嫂心情總平靜不下來,筆者就問有關他們女兒的事情,從年齡問到女兒對父親的死如何說的、如何想的。然後就引到了採訪的主線上來。在採訪殘疾音樂家方放(國際大獎獲得者)時,他因為反感採訪,加之緊張,採訪無法進行。筆者就問古典吉它與民謠吉它的不同等他所熟悉的問題,使他放鬆。

四、對迴避採訪的,以提問對方感興趣的問題,誘導其配合採訪。用老話說,採訪也是功夫在詩外。豐富的知識的確有助於採訪。筆者在採訪一個銳意改革的全國先進法院院長時,院長怕宣傳自己影響不好,筆者事先了解被採訪者古文造詣很深,對法家思想和軍事很有研究,就問他對韓非子、荀子、商鞅和《呂氏春秋》的評價,通過對商鞅"輕罪重判重罪不將至也"的看法,自然而然他就談到了他進行的改革。採訪進行下去了,並改變了採訪對象的態度。原只限半個小時的採訪時間,不知不覺延長到五個小時。

五、在提問時兼顧雙方,問受眾想知道的問題。記者在採訪人物之前總要認真思考。要站在讀者的角度想,想讀者想知道這個人物的什麼,會對他的哪些感興趣。只有心中想著讀者,讀者才會喜歡看你寫的文章。同樣,也要站在採訪對象角度考慮:他想要告訴讀者些什麼,他有什麼好的經驗和閃光的東西對讀者有啟迪。只有兩方面都想到了,記者提的問題才會讓雙方都感興趣。還要注意保護採訪對象的隱私,不要問粗俗、獵奇與主題無關的問題。

六、記者提問態度要真誠、客觀、不帶個人傾向。不要提有提示作用的問題,以免誘導或限制對方的回答。提問多用探討式、商量式而不要用生硬的、審判的口氣。提問方式根據不同對象採用正問、反問、引導、激將等。記者與採訪對象打交道要時刻記著貧賤不欺、富貴不媚,提問語氣要平和,話語要真誠,不能有訓斥、嘲笑的成分。

七、提問要開門見山,提問語要簡明扼要,易聽易懂。提問語要用開放式的,多用怎麼樣、什麼、如何等字眼,給對方以廣闊的回答空間。不要像法官審判一樣問:"是,還是不是。"提問語要注意具體,可把大問題分成幾個小問題。比如問一個農民:"你知道怎樣維護消費者利益嗎?"就可以分成:"你周圍的人買過假冒偽劣的東西嗎?""買了怎麼辦的?到哪去找?找誰?"

八、提問語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長句、不用倒裝句、不用否定語氣提問、不用有歧義的話提問,在提問時不要生造詞語、任意改用專用名詞。學會多用口語,長句分成短句來問。

九、適當使用些激將法。充分發揮激將的作用。用有分量的尖銳提問使一些迴避主題的採訪者不得不直面回答。成功的採訪,所提問題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要提一般性的問題,有意突出其尖銳的一面。有分量問題是記者水平的一個體現。名記者法拉奇就是以提問尖銳近乎挑釁而聞名的。筆者在採訪一致力於改變的某單位領導時,提出:"你用這種強制性的手段來推行改革,羣眾會告你專制強權,也許以後會影響你的政治前途,你有可能會成為犧牲品,你對此怎麼看?"這個問題一下就引起了該領導的重視和興趣。採訪完後,他說:"本來想應付一下,念念材料就完了,可你的問題不得不讓我說話了。"而在採訪一位有爭議的企業家時,筆者直言不諱地問:"人們對你的評價是毀譽參半,你對此怎麼看,你對自己如何評價。"這個問題打開了採訪對象的話匣子,也撕開了他的防護衣。後來採訪對象說:"你是第一個涉及到這一問題的,我一下就覺得你對我很瞭解,而且是公正平等地對待我。" (轉自天涯社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