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生活中人們想達到什麼目的的時候,總會剋制住自己的一些天性。但有沒有什麼天性已經跟著時代的發展改變了呢?


謝邀,

人類的天性跟所有生物一樣,生存。但是人類還有另一個天性叫做社會性。

剋制天性是不存在的,只是表現形式不一樣,通過考古學以及對現存原始部落的觀察,科學家們發現,有的部落十分好戰,有的部落十分善良,歸根到底是因為社會的發展。為什麼說父母是第一老師,因為人類的模仿性決定了他們將模仿與他們最親近的人,但是,通過在社會上與形形色色的人接觸,他們又開始新的模仿,學習新的技巧。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罷了。


人類首先具有動物性。這是每個地球生命的本質。包括對生的渴望,對死的畏懼,對佔有的滿足,對繁衍的需求。沒了這些人類也不會走到今天。其次人類是羣聚動物於是具有了社會性,在社會中認同,讚賞和角色的晉陞又制約著動物性的釋放。而今天在自然對人的壓力逐漸減小的情況下社會性變得更為重要。同時對動物性的壓制也越來越明顯。如老子說要想做成一些大事必須要勉強自己。我們儘可能在勉強自己中尋求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尤其是今天的中國人,勉強自己更加努力,更加節約,更加友好,更加堅定。為的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地位最終在復興的基礎上成為全球的主導。


謝邀。

人類的根本天性就是具備著一系列的【感知形態】,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感知到的情況愈加豐富。


謝邀,人類的天性和其它動物沒有本質區別:

以利喜,以損悲。

若是超越了以獲取物質利益維持生存的本性,那說明人類生存的能量來源已經超越了碳基生物的供能方式,那人類便超越了人類這個物種,變成了別的生物。

從物質中獲取能量維持生存,是人類生命的真理,是人類物種的永恆。


人類的天性是經過幾百萬年演化而來的,什麼時代和文明在這樣的時間面前都不值一提。人類的天性首先是動物性,也就是雜食性動物有的人類基本都有,然後是人類作為一個羣居性物種特有的,服從性從眾性以及社會性。所謂的感情和愛就是凝聚羣體的一種表現。然後就沒有其他的了。人類和畜生的唯一區別就是羣體的組織性和協助他人。人類的唯一優勢就是人類能夠普遍的在自己身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依然能夠無私的幫助其他同類。除此之外什麼智慧,使用工具,製造工具,使用火,思考,感情之類的都不是人類特有的,其他動物也擁有同樣的能力。


這個問題看似好象和《遺傳學》有關,而且我們常常把「天性」看成是「與生俱來」,「天性」一詞原出之於道家,其實這不僅僅只指人,它的本意是指人和物種的本性。由於人類思想更迭衍生,有時「天性」一詞也會被用於合併成和「天賦」一樣的寓意.。

從標題上去看,我可以理解你的本意是想了解人類從低級的生命形態進化到高級生命體後持有的一系列的特性。如果單從現在的社會現象來看,人類的天性則;桀驁不馴、高傲自大、目空一切、自視清高、自以為是、自我標榜、飛揚跋扈等。這些人類的秉性不是空穴來風,我們從當今社會的一個縮影「怒路症」中可以看到現代人的本性,這種一副「盛氣凌人」居高臨下的樣子就象是「老子打遍天下無敵手」一樣,好象聯合國主席就是他的父親。當然這些個別現象不能代表所有人都是這樣,這是因為人類自從有了文字文化以後處在所有物種之首的一個心態而藐視一切的畸形世界觀。但從另一個社會縮影「碰瓷」中我們又看到了什麼?很多有正義感的網友都在質疑「到底是壞人變老了 還是老人變壞了?」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人生本來就是一個圓,從起點出發又回到起點,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壞人變老不一定還有壞心,從人類的心理特點分析,做了一輩子壞事的壞人在老了以後,會總結自己一生所做過的壞事進行懺悔,總希望自己死後能到極樂世界求得佛祖的原諒,《犯罪心理學》認為人不是天生就是罪犯,也是因社會環境和生存環境的影響,而老人變壞則可以讓我們看到這個社會不可想像質變。

現在我們看到的當代社會的這些反人類道德觀唸的現象不是現在纔有的,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存在,這一切都是和制度有關,不僅僅如此,人類的基因裏還存在野獸的特性;粗魯、下流、野蠻、狂妄、虛偽、自私、貪婪、嫉妒、戰爭、暴力、掠奪、殺戮,燒殺搶掠坑蒙拐騙無惡不作,我們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是學習他們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一些文化精髓,並不是要學習他們的制度。

如果按孔子思想來說「人之初 性本善」人類的本性應該的善良的,而戰國中後期的儒家思想家荀子的觀點,在人性問題上則認為「人之初,性本惡」,他提出「性惡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二者都在強調自己的觀點,作為後人又應該怎麼樣去評判呢?

人之初本無善惡之分,所謂「善」也是相對「惡」而言,而「惡」也是相對於「善」而言,沒有惡又哪來「善良」一說?沒有綠葉的襯託又哪來紅花的美麗?那麼又有誰可以認定一個人一生出來就是「大善」或「大惡」之人呢?恐怕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說得清楚或定義人之初的善與惡。

不論孔子也好荀子也好,爭論了幾千年「善與惡」以自己的主觀論點來定義人性之初的「本性」本身就是對人類人性的一種不負責任的推論。但作為現代人類的意識認知,大多數還是樂觀於孔子的觀點。不管我們人類的現代醫學如何發達、科技如何進步、對遺傳學領域有多深的研究,人類對自身幼體的思想也不應該如此加以妄斷。我們不能用一些低級動物的遺傳形式來比擬人類自己。

基因遺傳學認為;兇猛的肉食性動物後代則是兇猛的肉食動物,那麼根據這個理論來推導,對人類來說;法官的兒子是否也一定會成為法官?賊的兒子世世代代永遠都只能都是賊呢?而這個社會恰好又是一面人類自我對照的「鏡子」。

任何結論性的理論和定義都是我們人類自定的,不可否認當然也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可信性、可實踐性和適用性。人類從最原始生命形態出現開始到終極文明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一直就沒有停止過探索和辯證,我們不能因為在某個節點上出現了某種觀點,而就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去定義。

如果你的壽命足夠長,你就能看到這個社會在每個節點上的人性都有不同,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你就會發現,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的每個階段的人心人性都是不一樣的,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社會的更迭,相比上世紀50~60年代,雖然那個時代的人們的經濟條件很差,甚至還常常喫不飽,但人們的思想和人性卻普遍都是那樣的純樸、善良、奮鬥、進取、積極向上,這樣良好的社會風氣也是在那個時代社會背景下形成的。而改革開放以後,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生活也更豐富了,但人的本性又怎麼樣了呢?人們的倫理在哪裡?道德觀念又在哪裡?對照現在這個社會的方方面面,你會發現這個社會和過去有什麼不同,人的本性是變得更好了更有道德了?還是倫理道德觀念在淪喪在倒退?貪官污吏和腐敗現象絕種了?還是更加猖獗了?人類的文化素養變得更文明瞭?還是在思想上象一些媒體所傳播的一些相親節目上的畸形表現變得更加的肆無忌憚不要臉了……?

人類後天認知的道德觀念和脫氧核糖核酸無關,在遺傳學中的親子概念不限於父母子女或一個家族,還可以延伸到包括許多家族的羣體,這是羣體遺傳學的研究對象。

從遺傳基因上來說,基因遺傳只對機體生命的特徵,後天對事物的思維和認知不通過DNA,就好比同一批出廠的電腦,由於每個用戶安裝的應用軟體不同,發揮的作用也不一樣。基因遺傳的穩定性來源於基因的精確自我複製,並隨細胞分裂而分配給子細胞,或通過性細胞傳給子代,從而保證了遺傳的穩定,基因來自父母幾乎一生不變的,但由於基因本身有缺陷,後天也會產生基因的突變。比如:著名導演謝晉的兒子阿四,天生患有智障的殘疾人,電影明星王姬,她的兒子天生弱智自閉,她兒子已經10多歲了,但是智商只有2歲,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 特型演員(周恩來的扮演者)王鐵成,他的兒子王蔚平,不幸患有先天性智障,著名歌星王菲和李亞鵬的女兒李嫣一生下來就患有先天性脣齶裂等等,這些例子都是因為基因缺陷在遺傳時帶來的後天突變,由於基因先天帶來的缺陷導致後天大腦發育的不完整、生命機體的殘疾不等於後天思想和認知就一樣有殘疾。

1953年,美國遺傳學家沃森和英國生物物理學家克里克、威爾金斯發現,在人的受精卵的46個染色體中,含有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化學物質並稱為基因。它是存儲、傳遞遺傳信息和複製細胞的主要物質基礎,遺傳信息從一代細胞到下一代和從一個個體到其後代的儲藏和傳遞,牽涉到一種化學機制,沃森和克里克製造出 DNA 的結構模型用以解釋這種機制。基因是DNA分子上攜帶有遺傳信息的功能片段,是生物傳遞遺傳信息的物質,基因主宰生命,是生命生老病死的根源。

人類在漫長進化過程中,除了自身的機體進化,大腦組織、思想和靈魂都在同步進化,在這個過程中,本身人類自身的一切進化就沒有達到極致,又哪來理論上絕對正確的定義?我們都知道,孩子剛出世時,他(她)的思想如同一張白紙,如果用數軸線來表達人之初的善與惡,正1為善人,正100為大善之人,負1為惡人,負100為十惡不赦之人。那麼;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新生嬰兒假設定為0的話,又因何而來「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惡」之說呢」?

人類是有組織的社會性高級生命羣體,如果從佛學角度去理解,我們之所以從萬千物種中脫穎而出,最終使命就是把所有物種同步帶入終極文明。換句話說;如果人類連自己自身和後代都教育不好,把孩子培養成粗魯、野蠻、下流、自私、虛偽、貪婪、狂妄、嫉妒,那麼人類這種高級生命和那些低級生命又有什麼區別?如此發展下去人類將如何領袖所有物種進入終極文明?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面性,人的天性「善與惡」只在一念之間,加強人類自身和下一代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精神文明的素質教育刻不容緩……。

天性不是不可以改變的,只是較難改變,這需要時間和教育環境,壞人變好有時可以比好人還要好,而好人變壞甚至比壞人還要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