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之前回答過類似問題,做了相關思考。可能答主沒有明白利益到底是什麼,把利益關係妖魔化了。

亞當斯密中在《國富論》中有這麼一段話:我們的晚餐可不是來自屠夫、釀酒商和麵包師的仁慈,而是來自他們對自己利益的關注。我們不求助於他們的博愛,而是求助於他們的自利心;我們談論的決不是我們自己的需要,而是他們的好處。

不知道這段話有沒有擊碎三觀。我頭一次看到這段話的時候震驚不已。此後,我通看了一些經濟學著作,才想通了明白利益關係並沒有想得那麼可怕。恰恰相反,正是由於人的私利,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接下來用淺顯的語言說一點乾貨。

首先利益是什麼。從本質上講利益就是個人的內在需要和內在動力。這個社會的矛盾就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整個文明的進步,其根源就在於人們需要的無限性與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

所以利益並不是一件什麼壞事,恰恰相反,推動了人類社會向前發展。恩格斯也說過,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接著利益有哪些分類。廣泛的講可以分為經濟利益、生態利益、社會利益、民眾利益、文化利益、政治利益等。拿政治利益來說,民眾除了需要錢,還需要權力和權利。在滿足基本生存之後,老百姓還想要過上更有尊嚴,更有面子的生活,這就是對權利的追求。權力和權利加在一起就是政治利益。實際上公權力和私權利也就是政治上的兩個核心關鍵詞。這裡就不展開了。

可以看到,「利益」可以用另外一個詞語來替換,那就是「需要」。而為了滿足需要,便構成了人類發展的驅動力。

綜上所述,用平常心面對這個充滿利益的社會就可以了。之所以部分人沒有出現這樣的心態,是因為讀的少、看的少、想的少、經歷的少。對於想不明白、看不透的事,不必捶胸頓足,抱怨社會的不合理、不公平,只需要理解一句話——存在即合理。只是暫時沒有找到事物的本質和發展的規律罷了。


謝謝邀請。 @不滿

鄙人也曾得到過這個結論,深深地體會過這種悲觀,當時覺得世界沒有人情味,全是利益和目的,然而當我以利益的角度和眼光去對待這個世界的時候,我發現這個理論將我推向了深淵,換言之,人與人當然是利益關係,但這個理論是偏激的。

為了論述方便,這裡將「利益」進行廣義和狹義的區分。

狹義的利益是非常露骨直接的利益,比如權力、金銀,而廣義的利益是指各種形式的好處,包括來自陌生人的一個微笑。

職場是利益的角逐場,職場之上利益為上,但如果你在職場唯利是圖不注意和他人的關係,當別人需要你的時候你無動於衷,你就會頻頻樹敵,成為孤家寡人,最終的結果是出局。

比如說,別人家裡有事想找你調班,你認為你不會因此得到外快、業績、升職的機會,還會耽誤你的固有生活安排,在利益的考量下拒絕了,你的同事看你在沒有要緊事的情況下拒絕對他的幫助,自然也會如此對待你,並在情緒的影響下數倍不善的對你。

人與人之間本質上是利益關係,但人與人之間也存在感情上的依賴和對峙,你對我好,我自然在感情上對你有好感,我對你有好感,在一些條件下自然願意無償甚至略有損失的幫助你。

職場之上是利益關係,但人與人(是「人與人」,不是「組織與組織」)之間都有情感上的偏向,人不是沒有感情的動物,感情偏向在相當程度上左右著事情的發展走向和結局,如果總是跟人談硬生生的利益而忽略人的情感,這種感情因素的忽略和缺失是成事的大隱患,事不成,利益不至。

所以只求狹義上的利益是不行的,應該追求廣義上的利益。

戀人之間是感情在維繫,但根本上是利益關係,但毫無疑問這種感情收支也是利益的一種。這就是廣義的利益。

當你以廣義上的利益觀來看待並對待這個世界的時候,你更容易成功,更容易獲得物資和精神上的好處,也更容易發掘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進而使自己處於有人情味的環境中。

雖然人與人之間本質上是利益關係,但每個人都存在感情,並有不可剔除的情感需要,它影響著利益的走向,常為利益的偽裝,但也常常坦誠的對待每一個人。

此答乃鄙人一己淺見,非專業人士論述,偏頗之處,歡迎指正。


如果說徹底,那麼真想知道提主的人生是如何成長的,觀念如此扭曲,環境如此隔絕,真是另一件失望的事情。

人本來就是社會關係中的人,人就是在社會關係中趨利避害的,這是生存繁衍的本能。哪怕人們之間的微笑問好,難道不是利嗎?信任與談心難道不是利嗎,安全感和釋放壓力同樣帶來好處,擇偶的條件也是利啊,會對家庭和睦,更好的繁衍和養育後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利,好處也,不一定僅限於世俗中個體之間的顯性化一對一的交換關係,它更廣泛。不能因為它本質上包括顯性的外在的目的交換,就等同於顯性和目的。

人嘛,使自己具有價值,好好的展現你的價值,別活在虛假價值體系中


我覺得你需要正確認識利益。這句話是用利益的模型來分析人與人的關係。那麼也就不該把利益簡單的等同於錢。廣義的認識利益,應該是需求與滿足。

從你為什麼出生開始,人類或者說生物都有繁衍的天性,繁衍的需求導致你的出生。於是你的出生滿足了人對繁衍的需求。你和父母間諜利益關係就在於生你,是為了滿足繁衍的需求。(繁衍的需求在人類的社會行為中,披上了催婚,結婚,抱孫子,愛情見證等外衣,然而依然躲不開繁衍需求的根本)

為了讓你競爭中不被獅子吃掉,或者不因抓不到羊而餓死,讓繁衍能成功的進行下去,你必須具有生存的能力。於是你開始上學,開始學習。從而變成那個跑的最快的羊,或者跑的比羊快到獅子。你依然在滿足著繁衍的需求,同樣,你被撫養也許同時牽扯進了父母需要你在老了之後被贍養的利益關係。但這撫養和贍養,還有另外的名字,叫做親情。在親人的愛與被愛中滿足彼此感情的需求和利益。

在你成長過程中,你會認識朋友,認識同性朋友,認識異性朋友。他們也渴望被別人認識,因為人需要被陪伴,需要被理解,需要傾聽,需要傾訴。你在陪伴他們的同時,也在想他們傾訴,讓他們傾聽,給他們支持與理解。交朋友的利益關係就是在這種如同牛頓力學的作用與反作用之中,互利互惠。我們習慣把這樣的利益關係,叫做友情。

你開始工作,拿著簡歷去到處面試,而同事公司企業或者機關單位也在招聘人力。你需要工作,他們需要有人來做工作。你需要工作是因為你需要用錢來換取安全,換取教育,換取自我實現。而工作會提供你金錢,提供你保險,提供你知識和經驗,也提供你被人認同的機會。這樣的利益鏈,我們叫做招聘與就業。

你花錢買東西,別人賣東西收錢。你用破碗和眼淚乞討,別人用硬幣愛心來獲取慈善的滿足。

摻雜著金錢的利益,我們可能認識的更清楚。因為可以量化,變成銀行卡的數字,變成支付寶的餘額。而金錢不可量化的利益,你是否又認清了呢?


莫莫同學說的很好,本人做部分補充。

首先利益關係有內生爭鬥性,就是會與他人產生矛盾,即利益爭鬥,這種爭鬥在利益共同體內部和對外都是客觀存在並不斷演化的,而這種爭鬥本身體現的是人類的自私。

那麼自私是有錯嗎?它到底是什麼?自私本性是出於生存權或者生存質量的訴求,是生物本能,它體現的是生物圈的適者生存,不存在所謂對錯正邪。

然而我們人類卻並非是普通動物,我們不但有簡單的生存訴求,還會有社會訴求和精神訴求。

那麼社會訴求和精神訴求又包含了什麼?

簡單點說,我們是無法徹底戰勝孤獨的動物,人類無法真正接受魯濱遜式的生活。

既然如此,那麼生存本能和社會性產生衝突後人類何去何從呢?

我們會在我們能夠滿足個體基本生存需要(每個人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尺度不一樣,往往越聰明的人越傾向於後者,因為他們得到物質利益相對容易。同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個人能力那麼重要,因為他還能決定你社會貢獻高度和道德層次高度。自保尚且做不到的人,他口中的愛不就是虛偽或者妄言嗎?)後保護他人,甚至於在我們能夠接受的尺度內犧牲個人利益(有的人犧牲物質利益換取精神利益,有的人犧牲精神利益換取物質利益)。

總結一下就是:出於生存本能產生的與外界(自我以外)的鬥爭,會讓人們的社會性受損。我們的精神世界會因為傾向於修羅道,孤獨,警戒,失去信任感,安全感,夜不能寐,枕下藏刀,並最終迫使我們失去生存意志。

因此,自私是有盡頭的,只不過這個盡頭的閥值因人而異。去理解別人的求生意識,原諒他們合理的自私。只有這樣,你才可能原諒自己合理的自私,你才能最終找到自私和社會性的平衡點。

另外糾正或者說解釋莫莫同學所說的存在即合理。這個說法不完全,準確的說,存在即合人性之理(生存私心,自私)。然而合乎人性不代表合法,因為法律存在的目的,就是要糾正人性和社會性的矛盾,並給出一個最底線的平衡方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