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 1.当时英国有火枪但是很初级,装弹速,距离,精准度和杀伤力都不强。中国也有几千年的弓弩经验了,有差距但是也可以勉强弥补一些远距离的略势。就算全英国人全拿著枪来子弹也是有数的,说不定还没有五胡乱华的屠杀惨烈,为什么没有拼一拼。

2海军确实没得比,英军大炮射程也是有限。我们能不能让百姓往内陆迁移几公里离开他们攻击范围,就是躲著打,不在海上硬刚。等他们登陆了在陆地上干,他们船的运兵量毕竟有限,人口又是我们的第一优势。而且海上缺少补给拖字决能不能拖走他们。

3抗日时期日本离我国本土很近,补给更充足,战线更短,武器也是差距巨大。虽然我们牺牲严重但还是硬扛下来了,这两者的区别在哪?


随便举几个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小细节:

1、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国复仇女神号在石浦附近寻找避风港时,抓住了一个当地渔民给他们带路,当这个渔民战战兢兢的把英舰引到安全处后,英国人直接给了他10块银元后放了他。

2、同样在复仇女神号上,有八位在南方雇佣的中国司炉,他们每个月可以挣12银元,船长霍尔记载道,「这些人很愿意为他做雇佣兵,当北方遭到英军袭击时,他们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怜悯」。

3、浙东战役,满清军队出发时没有携带任何补给,因为他们认为所过之处「村井繁荣」,结果「讵意乡民闻官兵过境,迁避一空,我兵绝粮,屡意溃散」。

3、在英军以一人死亡的代价击溃浙东清军后,开始反攻慈溪的旗军大营,这时之前逃散的乡民又聚集到了周围的山头,兴致勃勃的观看战斗,毫无害怕之意。

4、英军进攻上海时,一队士兵在黄埔江左岸登陆,他们携带的火炮被陷进了泥里,这时「当地居民自发的帮助他们移开被卡住的火炮,搬运云梯」。

5、同时在上海,乡绅曹晟组织了一支自卫队,他在《夷患备尝记》里写道当时人心惶惶,但并非担心洋人,而是担心旗军屠城。

6、在占领镇江后,英国人震惊于普通中国人对待他们的殷勤之情,随军医生克里走在一片废墟的镇江城里,不时有人向他兜售新鲜水果和蔬菜,上尉福布斯则走街串巷收集中国钱币,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群友好、善良、好客的人中」。

7、林则徐与琦善去职后,继任的满人官员认为之前的汉人翻译均为「汉奸」,将他们全部遣散,然后便让当时英国的中文秘书、传教士马儒略(John Robea Morfison)替他们居中翻译……在之后签署南京条件的谈判中,满清方面没有一个人懂得英语,翻译完全依靠英方的罗伯聃、郭士立、马儒翰几人,结果他们就在条约第二款中给满清挖了个大坑,其内容是英国民人及其家眷,都可享受与英国官员一样的待遇,进入「each of the above—named Cities or Towns」,但在递给满清官员看的中文里则为:「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

这里英方翻译故意混淆了港口与城市的区别,使得普通英国人获得了与英方官员一样进入城市的权力,后来英方正是依据英文本的这一表述。声称清政府早已承认英国人进城寄居的权利、并由此引发了之后接连不断的「反入城」纠纷。

——————

8、英军在驻扎舟山期间遭受了一次严重的疟疾,因此邀请了以雒魏林为代表的英国传教士来舟山设立医院,这些传教士带来了用于治疗的奎宁,不仅是英军,舟山当地居民也在医院里得到了治疗。

9、「1840年的8月,几艘英舰被派往大连收集淡水与新鲜肉食,由于当地官府严禁百姓与英人做交易,因此他们什么都没买到。到23日时,鲍彻(Bourchier)船长决定下手试试运气。 在凌晨两点英国人上岸抢到了3只大牛和两只小牛。

在英国人带著牛上船后,牛群的主人斗胆来到了布隆德号上,在一番交涉后英国人给每头牛付了10块西班牙本洋,牛主人们皆大欢喜,还用中文立下了字据,大意是公平交易,下不为例。

10、 奕山在被派往广州督战时,宣称:「粤民皆汉奸,粤兵皆贼党」。有这样的上司自然上行下效,最后导致义勇与官兵先在广州城里发生了火并:

「往往兵勇互斗,放手杀人,教场中死尸不知凡几,城中逃难之人,兵勇或指为汉奸,或夺其财物,城内汹汹,几于机变」。广州平民对清军的记载是:「官兵杀人食人肉,挺刃莫敢相枝梧…贼未及讨民被屠 」、「徒有剿夷之名,反有害民之实,动辄欺良,滥冒邀功,种种罪恶,发数难堪 」。

11、相比对「汉奸」问题的严防死守,满清朝廷对满人则是另一套标准。

英军撤出定海后在传教士郭士立住所查获了一批满文书籍,裕谦大惊之下上奏道,「清字清文,非旗人不能谙习,该逆何竟有之,实堪骇异…抑或广东驻 防中,竞有习教通夷之人,均未可定 」 求查究 「满奸」一事。道光急忙宽解道:「过虑必无之事,朕断不之信…所见固是,然二百余年以来,内地汉人能习清文者,自必有之…决非我八旗之所为,信而有 征」。亦即根本不相信 「满奸 」的存在。

12、在攻击镇江城前,英军从清军手里占领了城外一个位于高处的村庄,在这过程中村庄里的居民们的表现是「在大街上看著我们,一边冒著危险观看我们与他们的同胞战斗,一边非常镇静的端著碗吃饭」。


看一道选择题:

据英国史料记载,在鸦片战争期间,一些中国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材料反映了

A. 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B. 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C. 英军发展海外贸易 D. 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不用说别的,只说在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军的信用其实比清朝政府要好得多。最起码,人家买东西、雇工人是给钱的……

甚至到了1900年前后,德国人侵占青岛的时候,还出现了当地农民背著德国士兵从海滩涉水上岸的奇景。

对于清政府来说,其实当时真要想发动老百姓,最简单的做法是:英国人给你多少钱,我出双倍。但清政府对于老百姓的劳动力,一直想的都是白嫖……

当然,这也不是说英国人就是什么善男信女。可要是对比一下当时英国人跟清政府对待普通百姓的所作所为,你还真说不上到底谁更差。比如说1900年前后,山西出现了一场罕见的大饥荒。在这次饥荒中,清政府的官员一直都是想著把事掩盖下去,反倒是太原城中的外国人在积极联络赈灾事宜。你可以说他们是收买人心,可对于那些快饿死的人来说,外国人未见得就比官老爷可恨。

《茶馆》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我爱这国,可是谁爱我啊」?一个不值得爱的国家,外国人打起来又有什么难度呢?


你能想像黑格尔和乾隆是一个时代的人吗?黑格尔还写过乾隆盛世的评论。


康雍干几代皇帝吸取明代灭亡的教训,把治理重心都放在了内部维稳上,几代皇帝的努力的确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的盛世。


然而乾隆闭目塞听、刚愎自大,各种意义上开历史倒车,对科技发展、人文精神进步的追求,尤其是对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屑一顾,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成就里止步不前。


清朝的落后是从乾隆时代就埋下的隐患。

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的见闻,使欧洲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不用武力,就无法打开中国的大门。因为礼貌和沟通对中国人来说不起任何作用。


既然把中国人定义为半野蛮人,那就意味著中国需要用西方的炮火之光加以照亮。


虽然并不主张马上武力攻打中国,但马戛尔尼也认为中国政府是应该被推翻的。

1


乾隆皇帝从小喜欢西洋玩具。


这个兴趣显然与父亲有关。


雍正以工作狂闻名于史,其实业余时间也是一个相当「摩登」的玩家,尤其喜欢西洋玩意儿。


现在故宫博物院里还保留著他好几张穿西装、戴假发的画像,以及他玩过的大量西洋钟表、望远镜甚至显微镜。


乾隆青出于蓝,同样领娱乐风气之先。那些可以蹦出一只小鸟或者走出一个小人报时的西洋钟表,从幼年到成年,一直能让他惊喜。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十二月,皇帝传旨两广总督李侍尧和粤海关提督李永标多进贡几件镀金洋景表亭,皇帝如此直接地向臣下索贡,有清一代并不多见。

看得出皇帝确实是「喜欢得紧」。


不要以为闭关锁国之下,清代的统治者与外界毫无接触。


事实上,巴黎或者伦敦流行的玩意儿,往往不久后就会随商船或者传教士传入北京。


欧洲最顶级的钟表师成天琢磨康乾时代中国皇帝的喜好。


还有欧洲人不远万里,从欧洲运来机械设备,在广州开办了钟表工场,专为皇帝和贵族生产奢侈品。


一些中国匠人也发挥中国人特有的模仿天才,大量仿冒西洋产品,并且惟妙惟肖。


不过乾隆一眼就看出这些合资及仿冒品并非正宗,强调宫中所用必须是原装进口货:「从前进过竹叶青、洋漆器皿,亦非洋做。如进钟表、洋漆器皿、金银丝缎、毡毯等件,务要是在洋做者方可。」(《乾隆皇帝与马戛尔尼》)


除了钟表外,皇帝还对西洋自动玩具著迷,特别是「机器人」和「机器动物」。


宫中的西洋传教士西澄元研制了一头「自行狮子」,体量大小与真狮子无异,发条藏在狮子腹内,能行百步之遥。皇帝亲自前来观看,看著「自行狮子」昂首阔步向他走过来,大为开心。(《乾隆皇帝大传》)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西洋器物引起了皇帝的兴趣。

皇帝对西洋乐器很好奇。他命传教士魏继晋与鲁仲贤教小太监学习「大拉琴」(估计是大提琴)和「小拉琴」(小提琴),在宫中组织了一个包括了大小提琴、钢琴、双簧管、单簧管、吉他在内的西洋管弦乐队,以便让居于深宫的女眷们也领略一下异国风情。

2


1792 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秋天,皇帝接到了两广总督的一封紧急奏折。


奏折说,有一个名叫「英吉利」的陌生国家,派人到广州来送信,说打算要来朝贡天朝。


奏折后面还附上了翻译成中文的英国「商业总管」百灵的「禀文」。


这封禀文极具「中国特色」,内容如下:


英吉利国总头目官管理贸易事百灵谨呈天朝大人,恭请钧安。


我本国国王,管有呀兰地嘧吨、佛兰西、嗳仑等三处地方,发船来广贸易。


闻得天朝大皇帝八旬大万寿,本国未曾著人进京叩祝万寿,我国王心中十分不安。


我国王说称:「恳想求天朝大皇帝施恩通好。凡有我本国的人来广,与天朝的人贸易,均各相好,但望生理愈大,饷货丰盈。」

今本国王命本国官员公辅国大臣马戛尔尼,差往天津。


倘邀天朝大皇帝赏见此人,我国王即十分欢喜,包管英吉利国人与天朝国人永远相好。


此人即日扬帆前往天津,带有进贡贵重物件,内有大件品物,恐路上难行,由水路到京,不致损坏,并冀早日到京。另有差船护送同行。


总求大人先代我国王奏明天朝大皇帝施恩,准此船到天津,或就近地方湾泊。我惟有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寿绵长。(《掌故丛编》)

这封从天边不知名国家寄来的信语气真的极为「恭顺」。


你看,去年皇帝八十大寿,他们知道信儿晚了,没赶上,他们国王居然就「心中十分不安」,因此就巴巴儿地赶著今年来给皇帝庆生日。


如果皇帝肯赏脸见他,那么他们国王就会「十分欢喜」,还「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寿绵长」,真是懂得礼数。皇帝阅后极为满意。


不过,问题是,英吉利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在哪个方向?多远多大?禀文中提到了「佛兰西」,难道与传教士提过的法兰西有点关系?


皇帝命人搬来八年前调集中外所有博学者修订的《大清一统志》。这本书中已经记载了中国人所知道的天底下所有国家。


然而,从头到尾翻了一遍,虽然找到了传教士们常说的什么法兰西、义大利,却没找到英吉利三个字的影儿。

皇帝于是找来了宫中传教士,询问英吉利国是怎么回事。


传教士们果然知道,告诉他:「该国即系红毛国,在西洋之北,在天朝之西北。」与法兰西国及义大利国在同一个方向,也以制造器械见长。


皇帝十分高兴。


这既意味他将收到大批西洋贵重玩意儿,更意味著,大清国的属国名单上,又将添上一个新的名字。


中国历代,对属国的数量多少都十分重视。


中国人想像的世界是,中国位居天下中央,是文明之邦。


四周国家环绕在中国周围,都沉陷在野蛮愚昧之中。


因此,中国愿意怀柔远人,向四周「传播声教」,以自己的文明之光将他们从不幸的黑暗中拯救出来。


而四周明白事儿的夷人大都「倾心向化」,急切地想到中央王国来参观学习,学习先进文化。


来了自然不能空手,他们带著本国最好的土特产,恭恭敬敬献给中国皇帝。

这标志著他们向先进文明的致礼,也标志著对中华帝国的臣服。这些国家就叫朝贡国,又称属国。


「万国来朝」「四夷宾服」向来是中央帝国统治成功的标志。中华帝国的属国越多,就证明帝国治理得越良好。


中央王朝通过册封,赐予四周小国以合法性地位。


而中央王朝自身的合法性,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小国的捧场来证明。


历代王朝都热衷于展示自己的光荣伟大,以吸引周围国家前来朝贡。


大清王朝的属国数量自然也不少。


因为中国与属国的关系根本上是礼仪性的,中国是君,外国是臣,所以清代的外交分别由礼部和理藩部来划片儿管理。


东南及海上一片,如朝鲜、琉球、越南、南掌(即寮国)、暹罗(即泰国)、苏禄、缅甸,以及西洋的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罗马教皇厅(即义大利)等,归礼部管。


而归理藩院管辖的,主要是西北陆上属地及国家,比如哈萨克、尼泊尔、锡金、不丹和中国人一厢情愿中的「属国俄罗斯」等等。


一般来讲,在进贡国名单上增加一个新名字绝非易事。


除了千方百计遣使招徕,就要大动兵戈武力威服。大清属国数量在乾隆年间增长最速,主要是因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清朝击败准噶尔,这一战使「哈萨克左右部、布鲁特东西部、安集延、玛尔噶朗、霍罕、那木干四城、塔什罕、拔达克山、博罗尔、爱乌罕、奇齐玉斯、乌尔根齐诸部落」均「同属内地」或者「列我藩服」。「以亘古不通中国之地,悉为我大清臣仆,稽之往牒,实为未有之盛事」。(《清史稿》)


而如今,既没用大清帝国出兵,又没有遣使,数万里外大西洋上的从不知名的英吉利国就「远慕声教,倾心向化」,主动前来纳贡。


这难道不是中华帝国文化影响力的有力证明吗?这难道不是大清盛世的最好注解吗?这难道不是皇帝晚年遇到的一桩大喜事吗?


何况这个新的「臣仆」将为皇帝贡献许多奇珍异宝。


那篇禀文里不是说得很清楚吗:「带有进贡贵重物件,内有大件品物,恐路上难行,由水路到京,不致损坏,并冀早日到京。」


依惯例,海上到达的外国贡使一律由广州上岸。


皇帝回复两广总督,特别批准英吉利人破例由天津登陆:「阅其情词极为恭顺恳挚,自应准其所请,以遂其航海向化之诚。」(《清高宗实录》)

3


其实英国人并非是中华帝国的陌生客人。


他们来到中国海边已经几百年了。


长期以来,他们一直是大清国最重要的外贸伙伴国之一。


自古以来,英国人就一直被东方这个神秘的大国所吸引。


早在 1497 年,英国人卡波特就企图打通前往中国的航路,可惜没有成功。


直到 1635 年,英国商船「伦敦」号抵达澳门,才标志著中英交往的开始。


从那时起,中英间就建立起了贸易联系。


不过当时的明朝官员并不知道这些外国人从何而来,看他们一样是红头发蓝眼睛,以为他们是荷兰人,所以将他们也称作「红毛番」。


在中国人眼里,荷兰是当时海上最强的国家。


其实世界大势早就发生了变化。


16 世纪末起,英国相续击败西班牙和荷兰,实现了海上崛起。


在中外贸易中,英国人同样后来居上,很快就取代了荷兰和西班牙,成为中外贸易的主力军。


中国茶叶风靡全球,主要就是英国商人的功劳。


虽然早在公元前 2 世纪,中国人就开始种植茶树,但直到 16 世纪中叶才为西方人所知。


1606 年,荷兰人首次将茶叶输往欧洲。


然而在此后 100 余年间,欧洲人并没有对这种新饮料表现出多大的兴趣。


中英贸易兴起后,经过英国商人的大力推介,茶叶逐渐成为欧洲人客厅里的时尚,并且使越来越多的人著迷。


从 1685 年到 1759 年,70 多年间,英国从中国每年采购的茶叶数量从 8 万多磅增长到 269 万磅,增长了 30 多倍。


茶叶也已经成了中国出口到欧洲的最大宗货物,占了欧洲人从中国采购商品量的一半以上。


英国人因此成了对华贸易的绝对主力。


1764 年,欧洲运往中国的货物总值为 191 万两白银,而其中英国所运为 121 万两,占 63.3%;而当年中国出口到欧洲的货物总值为 364 万两白银,英国人购买的为 170 万两,占 46.7%。及至 18 世纪末,英国对中国的贸易输入值已占西方国家总值的 90%左右,输出值则占 70%以上。


英国早已经是中国第一大外贸出口国,也是第一大外贸进口国。(《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


可是中国皇帝与中国政府对此一无所知。


英国人仍然如明末一样,与荷兰人一直都被称为「红毛番」。


对这两种「红毛」之间的关系如何,连与之直接打交道的中国商人都十分模糊。以至于前几年刚刚修订的《大清一统志》,记载了西班牙、法国、义大利等国,却竟然没有这个最重要的外贸伙伴。


中国皇帝何以闭目塞听如此?

4


其实要怪乾隆皇帝晚年记性不好。


对于这个英吉利国,他本来应该有印象的。


那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的事。


那一年夏天,天津大沽口外的海面上,出现了一艘西洋三桅船。


一个中文名叫「洪仁辉」的英国商人,自称「英吉利四品官」,说有要事,要进京告御状。


「英吉利四品官」的到来惊动了天津知府。


充满好奇心的知府灵毓来到洪仁辉船上,对这个金发碧眼的洋人进行了拜会。


洪仁辉操著流利的中文对他说,他们本来在广州与中国进行贸易,但是在贸易过程中,受了许多欺负,因此想找中国皇帝评评理。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没出过的奇事。


按理灵毓不应该允许这个不守规矩的夷人进入天津。


但是头脑灵活的他早就听说过外国商人都很有钱,因此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发财机会。


于是他对洪仁辉表示,听了洪氏的讲述,他十分同情。


他会向上级汇报这件事,但是替一个外国人「越级上访」,他要冒著被革职的风险。


所以,灵毓悄悄伸出 5 个手指头。


如果没有 5000 两白银的好处,他不敢做这样的事。


其实洋人洪仁辉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英国翻译,根本不是什么英吉利四品官。


他本名詹姆士·弗林特(James Flint),从乾隆十二年(1747 年)起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翻译。


之所以自称四品官,是因为他很清楚,一个普通的英国商人或者翻译根本不可能见到中国的官员大人。


虽然对中国官员的腐败十分熟悉,洪氏还是觉得 5000 两实在太多了。


他与灵毓讨价还价,最后谈定的价格是 2500 块西班牙银圆,先交 2000,事成之后再交 500。


收受了沉甸甸的银圆后,19 日下午,灵毓允许洪氏的船由水路开到天津,并将洪仁辉安排在一座庙宇中住了 7 天。


在这 7 天当中,洪仁辉的状纸层层上交,被从天津送到了紫禁城,直达乾隆皇帝的御案。


洪仁辉的状子中,向皇帝叙述了他们几十年来在对华贸易中遇到的许多困难。


他说几十年来,十三行制度一直像一个难受的枷锁一样困扰著他们。


他说他们的贸易因此严重不平衡,很难直接了解中国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物品。


他要求大清帝国在广州之外,再开一些贸易口岸。他还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


我们要求我们所雇用的所有通事和买办,不必向海关官员缴付规礼或经其认许。


我们控告设在我们商馆与货船之间的三个关卡的人员,他们曾向即将起航的商船诸多勒索,尤其是最后一个关卡的官吏,去年竟将「霍顿」号引水的执照扣留。


我们要求把我们称作罪犯的不光彩告示撤除,最近这种告示张贴在省城和城郊各地,致使我们在路上经常受到侮辱。


政府不仅有责任保护我们,同时亦应保护和我们来往的商人、通事、买办和仆役等。


我们控告我们商馆附近的海关屋子一位官吏的粗暴行为。


约在两个月前,他借口我们没有向他鞠躬行礼,竟禁止我们在自己的艇上乘凉。


我们要求命令他到我们的住所道歉,或将其解职。(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

5


究竟是遇到了多大的委屈,让英国人壮起胆子敲了紫禁城的大门呢?


原来,虽然与中国贸易多年,但英国人只到过中国的一个城市,那就是广州。


在广州,他们也只到过一个地方,那就是「十三行」。


二百多年前,那些万里迢迢奔赴中国来的外商,虽然也腰缠万贯,到了中国之后处境是今天难以想像的可怜。


他们只能在每年夏天才被允许进入中国。


来到广州后,他们不能住到广州城内,只准住在「十三行街」内,而且没事不允许外出。


除此之外,他们不许携带妻子一起来华,也不许找中国女人,只能干熬著。


他们不许与普通中国人交往。中国人一旦和他们聊聊天,就会被视为「汉奸」。


特别是,清朝政府从来不屑于与他们直接打交道。


中华帝国从来没有过外交部,也没有管理外贸的政府机关。


大清王朝的所有外贸事务,都由「十三行」这个民间机构经手。


所谓「十三行」,是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34 篇内容

盐选专栏

饥饿的盛世

张宏杰 百家讲坛知名主讲嘉宾

¥29.90 会员免费

发布于 2020-07-08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小虾汉斯小虾汉斯

鸦片战争之前,亚洲军队已经基本上搞不定与英军的大型野战了,无论曾一度纵横南亚的马拉塔,还是与清军打得有来有回的老对手缅甸军队,都是如此。唯一击败英国入侵的阿富汗战争,也是在英军补给断绝后撤退的路上才将英军全歼的。独立战争之后,英国成立海军运输局,改善了自己跨洋提供后勤补给的能力,之后已经可以在亚洲战场输送或投放数千兵力了,这些红虾兵再加上英印军,往往可以过万,所以也就形成了组织大型野战的能力。

事实上任何战争,如果敌方有能力组织大型野战,并且基本上都能打赢的话,都是很麻烦的事。明朝灭亡前连续输掉了朱仙镇、郏县、松锦等多场大会战,所以明朝灭亡了。除非用好了战略纵深或游击战争来以空间换时间,但是清廷的根本(京津、江浙)基本上都在沿海,也没有足够的战争意志,所以无解。

第二次马拉塔战争主要有两次大型会战,但就是这两战基本导致了马拉塔帝国的毁灭,一次是莱克将军在拉斯瓦里(Laswaree)率领1万人击破马拉塔军队14000人,这一战导致英军攻陷了德里城;另一战则是著名的阿萨耶(Assaye)会战,威灵顿率领9000人击破马拉塔军4-5万人(数据有争议),此战后马拉塔精锐尽丧,基本丧失了抵抗能力。

这两战都是标准的开阔地野战,此外说句废话,英国征服印度过程中有四场大会战,普拉西、塞林伽巴丹、拉斯瓦里、阿萨耶,印度一方确实全都打输了,所以英国征服了印度。

拉斯瓦里会战
阿萨耶会战

第一次英缅战争缅甸的战败基本上也是这种情况,缅甸军队由名将班都拉指挥,而且是本土作战,但是班都拉还是没抵挡住诱惑,选择了与英军正面野战,结果导致全军折损大半,之前和之后班杜拉虽然都有过几次出色的指挥,但这一战让他损失太大,最终无力回天。

以下为译文:

到了(1824年)11月,班杜拉指挥了一支30,000人的部队在仰光以外集结,班杜拉认为他可以正面迎战一支拥有10,000人的装备精良的英国部队。尽管缅甸人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在30,000人中只有15,000人拥有火枪。 不为他所知的是,英国人刚刚收到了缅甸人从未见过的第一批最新武器——Congreve火箭弹。更多对于缅甸人来说,这是不祥的,穿过若开·尤马(Rakhine Yoma)和阿萨姆(Assamese)山脉的丘陵地区的快速行军使他们的部队精疲力尽。

11月30日,班杜拉下令对英国阵地进行正面攻击,这是他军事生涯中最大的失误,英国人拥有优良的武器装备,在大金寺(Swedagon Fort)抵御了多次缅甸冲锋,使数千缅甸士兵阵亡。 12月7日,在火箭炮的支援下,英军开始占上风。12月15日,缅甸人被赶出了他们在科基恩(Kokine)剩下的据点。最后,在30,000名缅甸人中,只有7,000名士兵返回。

由此看来,缅军主力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1. 满万英军(含印度人)基本人人装备燧发枪(不然就不会两次提及英军装备有明显优势了)结阵射击,火力还是相当可观的,不要低估;
  2. 英军在炮兵方面往往拥有绝对优势。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八里桥之战就不用多说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倒是并没有很多人们想像中清军可以利用「大」陆军优势发动野战的场面,大多数战斗都是英军海陆两栖攻打清军的沿岸据点,当时清军由于在沿海处处设防,分散了兵力,所以很多时候反而还不具备发动野战的条件。

清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在整个战争中只有一次,即浙东反攻战役,其结果是:宁波方向,英军阵亡1人,镇海方向无伤亡(《天朝的崩溃》)。茅海建的书里认为鸦片战争中很多战斗清军并非不拚死作战,实在是火力完全被压制,其实这场战役参战清军中的藏兵也不可谓不勇,一度杀入宁波城中心,据说也是因为遭到英军康格里夫火箭的轰击和排枪的交叉火力后才溃败的。

大概也正是这场战役让英军基本摸到了对方的底,之后就直取吴淞和镇江(大运河)了。


鸦片战争之前,亚洲军队已经基本上搞不定与英军的大型野战了,无论曾一度纵横南亚的马拉塔,还是与清军打得有来有回的老对手缅甸军队,都是如此。唯一击败英国入侵的阿富汗战争,也是在英军补给断绝后撤退的路上才将英军全歼的。独立战争之后,英国成立海军运输局,改善了自己跨洋提供后勤补给的能力,之后已经可以在亚洲战场输送或投放数千兵力了,这些红虾兵再加上英印军,往往可以过万,所以也就形成了组织大型野战的能力。

事实上任何战争,如果敌方有能力组织大型野战,并且基本上都能打赢的话,都是很麻烦的事。明朝灭亡前连续输掉了朱仙镇、郏县、松锦等多场大会战,所以明朝灭亡了。除非用好了战略纵深或游击战争来以空间换时间,但是清廷的根本(京津、江浙)基本上都在沿海,也没有足够的战争意志,所以无解。

第二次马拉塔战争主要有两次大型会战,但就是这两战基本导致了马拉塔帝国的毁灭,一次是莱克将军在拉斯瓦里(Laswaree)率领1万人击破马拉塔军队14000人,这一战导致英军攻陷了德里城;另一战则是著名的阿萨耶(Assaye)会战,威灵顿率领9000人击破马拉塔军4-5万人(数据有争议),此战后马拉塔精锐尽丧,基本丧失了抵抗能力。

这两战都是标准的开阔地野战,此外说句废话,英国征服印度过程中有四场大会战,普拉西、塞林伽巴丹、拉斯瓦里、阿萨耶,印度一方确实全都打输了,所以英国征服了印度。

拉斯瓦里会战
阿萨耶会战

第一次英缅战争缅甸的战败基本上也是这种情况,缅甸军队由名将班都拉指挥,而且是本土作战,但是班都拉还是没抵挡住诱惑,选择了与英军正面野战,结果导致全军折损大半,之前和之后班杜拉虽然都有过几次出色的指挥,但这一战让他损失太大,最终无力回天。

以下为译文:

到了(1824年)11月,班杜拉指挥了一支30,000人的部队在仰光以外集结,班杜拉认为他可以正面迎战一支拥有10,000人的装备精良的英国部队。尽管缅甸人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在30,000人中只有15,000人拥有火枪。 不为他所知的是,英国人刚刚收到了缅甸人从未见过的第一批最新武器——Congreve火箭弹。更多对于缅甸人来说,这是不祥的,穿过若开·尤马(Rakhine Yoma)和阿萨姆(Assamese)山脉的丘陵地区的快速行军使他们的部队精疲力尽。

11月30日,班杜拉下令对英国阵地进行正面攻击,这是他军事生涯中最大的失误,英国人拥有优良的武器装备,在大金寺(Swedagon Fort)抵御了多次缅甸冲锋,使数千缅甸士兵阵亡。 12月7日,在火箭炮的支援下,英军开始占上风。12月15日,缅甸人被赶出了他们在科基恩(Kokine)剩下的据点。最后,在30,000名缅甸人中,只有7,000名士兵返回。

由此看来,缅军主力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1. 满万英军(含印度人)基本人人装备燧发枪(不然就不会两次提及英军装备有明显优势了)结阵射击,火力还是相当可观的,不要低估;
  2. 英军在炮兵方面往往拥有绝对优势。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八里桥之战就不用多说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倒是并没有很多人们想像中清军可以利用「大」陆军优势发动野战的场面,大多数战斗都是英军海陆两栖攻打清军的沿岸据点,当时清军由于在沿海处处设防,分散了兵力,所以很多时候反而还不具备发动野战的条件。

清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在整个战争中只有一次,即浙东反攻战役,其结果是:宁波方向,英军阵亡1人,镇海方向无伤亡(《天朝的崩溃》)。茅海建的书里认为鸦片战争中很多战斗清军并非不拚死作战,实在是火力完全被压制,其实这场战役参战清军中的藏兵也不可谓不勇,一度杀入宁波城中心,据说也是因为遭到英军康格里夫火箭的轰击和排枪的交叉火力后才溃败的。

大概也正是这场战役让英军基本摸到了对方的底,之后就直取吴淞和镇江(大运河)了。


这个说起来就太大了,你写本书都可以,甚至可以写好多本。

我就说个最基本的:清军不给工资。

不是开玩笑,欠饷是文化。你去某公司就职,老板让你996,然后别说加班费没有,工资都给你欠著——是不是很魔幻啊?

清军就是这种文化,后面的湘军也欠饷不发,后面后面的淮军也欠饷不发。

那你说谁会当兵?别说,清军当兵还得行贿呢,清军士兵有三种人:

①有工资发;②不给工资;③不存在;

①一小撮士兵有皇粮吃,绝对给你工资:

这伙人是将军的亲信、仆役,某军官家里上上下下的佣人:花匠、厨师、轿夫全是正规在册的清军士兵,是当兵了才去给大人当仆役?还是当了仆役才入了军籍?没差别,军官开心就让你吃皇粮,用朝廷的钱养著自己的奴仆;

②大部分士兵不给工资:

就是军官截留朝廷的军饷,那当兵有什么好处?有好处的,就是你有一套官服和朝廷发的刀,你可以在城市里为所欲为,当地没人敢碰你;你可以开赌场、开妓院、开鸦片馆、收保护费——就是帮会(黑社会)那套东西,吊得很;所以很多黑社会就加入了清军,或者说,很多清军加入黑社会。

导致有时候天地会起义的时候,军队里全是自己人,这军队不会镇压自己大哥啊,况且也不会打仗啊;

也有不当黑社会的,那就是挂个名,自己出去摆摊卖油条、开小店、干啥都行,反正你得自己养活自己啊,不用在军营呆著,不会训练的;以至于遇到大人下来视察的时候,军官就心急火燎的满城找自己的兵让他们赶紧回军营凑活凑活事。

湘军比较残暴,那是把士兵当强盗用:我是不给工资,只有一个福利:你们占领区随便抢;打下来城,里面女人金银你们随便抢——类似水浒入伙制度,所以湘军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到处是无人区,包括清军自己的地盘,就是纯抢。这也是曾国藩为啥不敢造反的原因,他这种模式是无法持久的:哪有自己抢劫自己家的王者之师?

③不存在:

就是吃空饷,军队给朝廷报我4000人吃军饷,实际上也就是大人的仆役+流氓黑社会1000人,剩下3000人假如朝廷发饷银就是军官的;

当然军官贪腐,但是朝廷也一样啊,朝廷不会按时给你拨军费的:因为上上下下谁不知道谁在干嘛啊?朝廷想法就是:散养这样挺好,没事不必给他们钱。

遇到什么真大事了,比如啥起义啥的,才会额外补缺几个月军费什么的,意思就是:行了,大爷们,散养千日用兵一时,骨头拿著,上吧,散养的皮卡丘!

所以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时候,清军没啥战斗力。

那个淮军的利器——洋枪队,那是外包给洋人了,一开始谁来著,后来是戈登接手,戈登有个特点,就是道德感特别强:他不吃空饷也不克扣军饷、军队打了胜仗还找李鸿章要赏金,所以别说手下装备好,就一点:你按时发工资、还发奖金,下面士气都爆棚了,当然战斗力很强了。

我觉得吧,要是满清那伙人能给手下军队按时发工资、不克扣、不吃空饷,不要提装备代差,应该也能给英法造成重大伤亡。

就像后来袁世凯的新军,有啥了不起?就是个圈在军营里不许出去、按时发工资、按时训练,严格按纸面上的规矩干,新军闹事时候连抢劫店铺都不会,得老淮军手把手的教他们咋抢劫,啥结果?就是当时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可惜啊,做不到,文化就是文化。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