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家人的亲子关系好吗?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他和整个世界关系的投射。 畅销书《樊登给过度努力父母的教养课》 说到:有一天,「樊登读书」的一位会员不远千里地跑来找我,向我倾诉他在事业上遇到的疑问…

他原本从事媒体相关行业,后来转行为内容创作。他所做的内容面面俱到,在知识付费平台为所服务的公司创造了上百万的效益,后来,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规模不算大,需要他亲自去谈判。

奇怪的是,所有的谈判,到最后都没办法谈成,他无法理解这是为什么。

我仔细了解了他谈合作的细节,对方开始和他谈价格的时候,他会给出一个正常的报价。但是,当对方试图问「价格能不能稍微便宜一点」时,他就进入了另一种模式:他的内心充满了负面情绪,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不尊重专业。

于是,他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来「捍卫自己的底线」—知识性产品并不是凭空变出来的,而是饱含心血的。

有时候他会生气地拍桌子,有时候,他表面上继续温文尔雅地谈话,但内心深处已经埋下了要和对方决裂的伏笔。

他把所有商业谈判中的讨价还价都归结为「对方不尊重自己」,这就是整件事的最大问题:用道德来评价所有正常的对策行为,结果就是无法跟任何人合作。

他问我:「樊老师,你也经商,但你跟人合作感觉都满愉快的,你是怎么和别人谈判的?」

我先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跟你爸妈的关系怎么样?」(很多人遇到困难找我聊天的时候,我通常会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原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他愣了一下,但还是诚实地说:「不怎么好。」

我问:「是怎样的不好?」

他说:「非常不好。」

那么,是不好到什么程度呢?

他小时候很爱漂亮,有一次,奶奶送给他一件漂亮的牛仔裤,他非常兴奋,想马上穿这件裤子,这时爸爸到他的房间严肃地说:「不能穿这件裤子上学。」

他就跟爸爸说:「我想穿。」(这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在表达自己的渴望。)

爸爸的做法是什么呢?他直接拿起剪刀,把牛仔裤剪坏了。

直到现在,每每想起这条牛仔裤,他都会难受得想哭。

他工作之后,第一个月赚的钱全部都拿去买牛仔裤,牛仔裤都被他整整齐齐地放在柜子里,一次也没穿过。

这就是小孩子的报复方式,也是小孩子保护自己的方式。

孩子跟父母对抗的方式通常是被动、隐秘的,他不敢正面跟父母冲突,但他的内心会形成巨大的压力。

如果父母习惯对孩子严厉苛责,孩子长大之后就很容易把所有的挑战、压力、批评,甚至一点点讨价还价都视为道德问题,误会别人说的话、做的事,误认对方的动机是瞧不起自己、不尊重自己。

父母总是把对孩子的「教育」提升到一种令人费解的标准,就算是一点点小事情也会被父母视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评断依据。比如说,把孩子贴上「你是一个不尊重父母的人」、「你是一个不爱读书的人」这样的标签。

我几乎每天都能遇到咨询亲子关系问题的家长,最常见的就是孩子不好管,孩子只要开始写作业,家长就会忍不住生气、发飙。

从表面上来看,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作业,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核心却是来自于父母本身。表达关心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但这些父母选择了生气和发飙,这是因为他们自己还没长大。这样的父母,童年时往往总是被压迫、被欺负,他们的内心就是一个遇到困难时无处倾诉的软弱、无助孩子。

所以,我再次强调我的观点: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他和整个世界的关系 。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曾说过:「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人无法脱离人群、社会而独自生存,每个人只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就能与世界从容相处:

第一种是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第二种是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包括与伴侣、孩子、同事、合作伙伴等的关系。

而第二种关系是第一种关系的投射。


一个人的人格是怎么塑造出来的呢?

我在「樊登读书」分享过《父母的语言: 3000 万字,给孩子更优质的学习型大脑》,这本书的作者之一丹娜.苏斯金是一位儿科教授。书中仅仅分析父母与孩子交流时的词汇量和说话的方式,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细节不仅会影响孩子对于数学、空间推理和读写能力的理解与发挥,还会影响孩子约束自身行为和应对压力的能力,甚至孩子的毅力和道德品质也会受到影响。

《父母的语言: 3000 万字,给孩子更优质的学习型大脑》的作者认为,「孩子一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健康状况都建立在与父母积极、相互回应、礼尚往来的基础之上」。

此外,书中还分享了一项认知社会学家贝蒂.哈特(Betty Hart)和托德.瑞斯利(Todd Risley)进行了三年研究所得到的资料:

在一个小时内,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孩子平均听到的单词数量是两千个,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单词仅有六百个,此外,父母对孩子的回应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在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父母每小时对孩子的回应有两百五十次,但在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每小时不到五十次。

当然,这里还要区分父母所表达的内容,是说了更多积极的话,还是说了更多消极的话,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父母每天都在用语言定义和描述著孩子,很多孩子逐渐变成了父母所描述的样子。有的孩子被这些语言「驱赶」,最后成了语言里所塑造的那个人。

除了语言之外,父母的行为模式也在影响著孩子。

我们想一想,孩子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是跟谁学的?待人接物是跟谁学的?对别人的不同态度会如何反应?

孩子无时无刻都在学习,孩子在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如果因为做错事而被父母惩罚,甚至被打到哭了,他就学会了一件事—谁有权力,谁就说了算。父母如果一不高兴就把孩子关在门外,说「我不管你了」,他一个人孤单地在门外哭,这时他又学会了一件事—生气的时候,要马上翻脸。

这些错误的互动方式,会让孩子的是非观念、情绪处理能力等出现偏差。

孩子是父母的「影本」,「影本」上的讯息如果有错,一定是「原件」出了问题。

父母的语言是在塑造孩子,父母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动都在影响著孩子,而孩子在观察父母的反应、模仿父母言行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他们的世界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让孩子看电视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一些留守儿童每天都在看电视,因为爷爷、奶奶没体力和精力带他们去参加其他活动,还有的父母把孩子的教育交给电视通通「包办」了,让孩子看动画。那么,看动画里阳光、可爱的小熊,孩子就能慢慢长成一个阳光、健康的孩子吗?

不可能。

电视里有故事、有语言,孩子也会模仿,但电视是死的,没办法跟孩子互动。孩子模仿了动画里的人物之后,电视没有反应,他根本无从判断对错,也不会获得成就感,更不知道应该继续还是停止。

长期看电视的孩子会显得呆呆的,无论是表情、语言还是行为都会有迟滞的现象,因此孩子的监护人,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千万不要把孩子交给电视来「照顾」,而要透过互动去影响和塑造孩子的性格与行为模式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大,超越了人们的想像。

剩下的就自己去看书啰~《樊登给过度努力父母的教养课》这本书推荐给你。
》博客来连结(79折)
》金石堂连结(79折)

(编取自 樊登给过度努力父母的教养课:面对焦虑时代,与孩子一起学习正向思考,培养终身学习态度,创造乐观自信人生 一书 /作者:樊登 /本文经 高宝书版 授权刊载)

编取自 樊登给过度努力父母的教养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