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人類的恐懼是與生俱來的自我保護機制,而有時候人又喜歡自我挑戰,比如走進電影院看一場恐怖片嚇嚇自己。

  黑暗的環境、孤零零擺著的玩偶、目光呆滯的孩童……在影片中出現這樣的元素,恐怖劇情的下一波高潮就要出現了。其中,渲染這一恐怖氛圍的黑暗,可是恐怖片的神助攻,畢竟光天化日之下的恐怖場景似乎屈指可數。

  古話說,月黑風高夜,殺人放火天(bushi)。縱觀歷來發生的奇聞異談,黑夜總是壞人出沒的好時機,一襲全黑夜行衣,既方便走街串巷作案藏匿,又能在被發現后出逃。

  也正因為這樣的共識,我們對黑夜有了不一樣的「敬畏」之情:比如父母會要求孩子在九點前要回家;又比如當你要走過一條不熟悉的小巷,或許白天可以獨自前行,但要是在晚上,很可能因為任何一絲聲響嚇個激靈。

  夜幕之下,夜深人靜,因為不容易看見,也不容易被看見,黑暗營造出的恐怖氛圍十足令人望而卻步。

  本能地懼怕黑暗

  除了後天產生的刻板印象,我們的先天條件是否也讓黑暗與恐懼感有著緊密的聯繫呢?

  2021年6月來自蒙納士大學和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於科學雜誌PLOS ONE中的新發現或許能解答這一疑惑。他們通過24名受試者的對不同強度光線的反應,發現更亮的光線會抑制人類大腦中恐懼和情緒處理中心——杏仁核的活動。

  大腦中的杏仁核所在位置(紅色部分)| Life Science Databases(LSDB)

  在實驗中,每位受試者會交替接受30秒的光照(100勒克斯或10勒克斯)和30秒的黑暗(<1勒克斯)環境。當受試者接受交替光照測試時,研究者們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來觀察受試者腦血流相關的變化,當大腦的某個區域活躍時,流向該區域的血流量也會增加。

  勒克斯是標識照度的國際單位,用於描述每單位面積接收到的光通量。通常情況下,特別昏暗的陰天白天,室外光強度大約為100勒克斯;而明媚的晴天,在日出前或日落後太陽位於地平線稍下的一段時間內,室外微弱的曙暮光大約為3.4勒克斯;滿月晴夜室外光大約為0.05~0.3勒克斯。

  研究者發現,與暴露在10勒克斯昏暗光線時相比,受試者暴露在100勒克斯光線時的杏仁核活動更低;而這兩種情況下杏仁核的活動都比在黑暗環境中低。

  杏仁核是大腦底部一個杏仁狀的腦結構,與情緒調節和學習記憶息息相關,參與恐懼相關條件反射的信息獲取和表達。在光照條件下,該區域活動降低,表明光能抑制人腦中杏仁核的活動。

  不同強度光線以及黑暗下杏仁核的活躍情況|參考文獻[2],編輯漢化

  不僅如此,光照還能增強杏仁核和腹內側前額葉皮層(vmPFC)的連接。vmPFC位於大腦前端,眼睛正上方,是情緒的高階處理區域,參與消除恐懼所必需的腦區。在早前關於恐懼與焦慮環路的研究中也已發現,杏仁核與vmPFC之間連接的功能障礙與不同程度的焦慮狀態相關。兩者在恐懼情緒的表達與調節中共同發揮重要作用。

  這些發現使我們進一步了解,光是如何作為一種有效工具來調節情緒的。

  長期黑暗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光對情緒調節的重要性。

  恐怖片里,短暫的幾個小時黑暗場景會給感官帶來暫時的恐懼刺激,長期的黑暗也同樣會給我們帶來更深遠的情緒影響。

  擁有極晝極夜的北歐,人民生活水平高,物質條件好,但卻抑鬱高發,尤其是在黑夜漫長的冬季。根據2017年全世界因抑鬱症導致的健康壽命損失的分析,北歐地區如瑞典、芬蘭都在歐洲地區顯示出較高的比率。作為聖誕老人故鄉的芬蘭,它被評選為2019年最幸福國家,蟬聯榜首,然而它當年的自殺率卻位居世界第35名。數以千計的芬蘭人在長期暗無天日的極夜生活中感到乏力、悲傷、精神渙散,被擾亂的生物鍾,被自然剝奪光照后無處安放的消極情緒。漫長黑夜可真是無情的感情殺手。

  挪威城市特羅姆瑟在冬至一周前下午兩點的景象 | Wikimedia Commons, Osopolar / CC BY-SA 3.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所以白天不懂夜的黑……有多可怕。無論從主觀刻板印象還是客觀大腦結構,黑暗都有它得天獨厚的恐怖效果。

  鑒於光對我們的情緒與精神狀態如此重要,不如擇一晴空萬里的早晨約上三五好友去爬爬山,逛逛公園,享受光給我們帶來的愉悅。生活總有黑夜,但我們也有白日好時光啊。

  幾乎每個人都會有害怕的東西,比如黑暗恐懼和大海恐懼,還有,社交恐懼!但你知道,小鼠們其實也「社恐」嗎?

  關注下方公眾號向「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回復[社恐],為自閉鼠鼠們出一份力~

  參考文獻

  [1]恐怖片的恐怖元素為什麼使觀眾恐懼?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5236577/answer/442502284

  [2]McGlashan EM, Poudel GR, Jamadar SD, Phillips AJK, Cain SW (2021) Afraid of the dark: Light acutely suppresses activity in the human amygdala。 PLoS ONE 16(6): e0252350。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52350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Lux

  [4]https://en.wikipedia.org/wiki/Functional_magnetic_resonance_imaging

  [5]Burgos-Robles A, Vidal-Gonzalez I, Santini E, Quirk GJ。 Consolidation of fear extinction requires NMDA receptor-dependent bursting in the 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Neuron。 2007;53(6):871–80

  [6]Marek R, Strobel C, Bredy TW, Sah P。 The amygdala and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partners in the fear circuit。 J Physiol。 2013;591(10):2381–91。

  [7]Kim MJ, Gee DG, Loucks RA, Davis FC, Whalen PJ。 Anxiety Dissociates Dorsal and Ventr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with the Amygdala at Rest。 Cerebral Cortex。 2010;21(7):1667–73

  作者:子橙

  編輯:悲催的鉈寶寶 酥魚

  排版:洗碗

  本文版權屬於「我是科學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