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17日),一條沉寂近12年的問答突然火了。

2009年8月8日,在網友在百度知道里提問:「國際空間站何時輪到中國人上去?馬來西亞人,泰國人,甚至日本人,韓國人都上去過了,該到中國人了吧!」

答案區,有名網友回應稱:「中國人要上就上自己的國際空間站,上別人的不好玩。」

昨天18時48分,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誌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親眼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全網「沸」了。

從昨晚到今晨,百餘人陸續前去上述問答底下打卡:「我們做到了!」「我們要靠自己,也只有靠自己!」「咱上面有人了!」

國際空間站是目前人類規模最大、技術最複雜、涉及國家最多的空間國際合作項目,由美國和俄羅斯為主導的16個國家共同建造、運行和使用。其自1998年11月開始建造,陸續由『曙光號』功能艙建設為15個不同規模的艙段,到2010年基本建成。大致相當於兩個足球場大小,總質量達400餘噸。

它自開建以來,已經工作了20餘年,立下赫赫戰功,先後有19國的宇航員乘坐美俄兩國的飛船造訪。2015年,俄美達成一致意見並簽署協議,同意國際空間站的使用壽命由2020年延長至2024年。

上世紀90年代,中國曾經申請加入國際空間站,被美國拒之門外。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在曾經接受採訪時表示,國際空間站中國沒有參與不是中國的因素,在航天技術這方面美國這樣的國家從來對中國採取不允許合作,「在國際合作中,你要有實力,才能掌握話語權。」

今年4月29日,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天和」號發射升空,並順利入軌,包含11次飛行任務的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由此開啟。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天和核心艙責任總設計師楊宏接受《面對面》欄目時表示:「國外的長期封鎖反倒倒逼了我們的自主創新。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我們不能永遠跟在別人後面跑,甚至說我們想跟著別人後面跑人家也不帶我們玩兒,所以必須要獨立自主發展自己,立足於我們中國的力量來自主進行研發。」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中國空間站基本構型有3個艙段——1個核心艙,2個實驗艙,每個艙都是20噸級。空間站整體呈T字構型,核心艙居中,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分別連接於兩側。

其中,核心艙用來控制整個空間站組合體,兩個實驗艙分別用於生物、材料、微重力流體、基礎物理等多方面的科學實驗。

有人統計過,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航天員的活動空間大概是7立方米;「天宮一號」航天員有效活動空間約為15立方米,大概相當於一個7平方米房間大小。在中國空間站裏,航天員活動空間擴展到了110立方米。

空間站核心艙。(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今明兩年,中國空間站工程將接續實施11次飛行任務,包括3次空間站艙段發射、4次貨運飛船發射以及4次載人飛船發射,並依次圍繞核心艙完成組裝建造工作。

據介紹,中國空間站提供3個對介面,支持載人飛船、貨運飛船及其他來訪飛行器的對接和停靠。額定乘員3人,乘員輪換期間短期可達6人,具備十幾噸載荷設備的安裝和支持能力。與此同時,中國空間站設計壽命不小於10年,具有通過維護維修延長使用壽命的能力,能夠擴展到180噸級,也為後續發展留有一定的空間。

昨天下午的外交部記者會上,發言人趙立堅表示,進入到空間站階段,中國將繼續加大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深度與廣度,使中國空間站成為造福全人類的太空實驗室。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中外航天員能夠一起遨遊天宮。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曾說:「突破科技創新方面的瓶頸,我從不指望國外,要靠自己。」

不畏霸權、迎難而上,中國人可以靠自己開拓出屬於一片獨立天地!

來源 | 北京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