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过半生,我才真正读懂了屈原

公元前278年,有个男人决定去死。

他一辈子都过得很「憋屈」。

少年得志,却因直言直语而被放逐;

中年谋国,却因领导昏庸而不得志;

晚年落魄,却因家国破碎投江自尽。

他才华横溢,因为没遇到好领导,职场混得差。按理说,换个领导就好了。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更何况,战国时期四分五裂,还没有明确的家国观念。在秦国实施变法的商鞅是卫国人,帮助吴国大破楚国的伍子胥是楚国人。不管都在哪片土地,能为百姓谋福祉就好

可屈原就是至死都不离开楚地,「楚王虐他千百遍,他待楚王如初恋」,最后投江自尽。

我们一辈子总会遇到想要坚守的东西。

比如做某项热爱的事情,找一个心仪的伴侣,追寻梦想……任尔东西南北风,就是一根筋,不愿妥协,不愿将就。

而屈原就是如此,一生忠于自己内心,至死不屈。

01

少年壮志,欲「兼济天下」

却因直语谏言被边缘化

屈原一出生,就不同常人。

他的出生日期很吉利。

公元前353年夏历正月23日,正好是寅年寅月寅日。家人都认为是个祥兆。

他的出身也特别好,是个妥妥的贵族。

他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他们家300年来一直都是楚国显赫的宗族,世代担任楚国莫敖,总揽军政、外交、教育大权。

但那个时期,屈家已经日益衰败。因此父辈就对他寄予厚望,希望能恢复家族往日的荣光。

这点,也可以从他的名字上看出来。

屈原,名平,字原,到及冠之年,取字「灵均」。

有人说,3岁看老。

对屈原来说确实如此。

少年的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托物言志的四言诗《橘颂》。

意思就是:

他做的最大的官是「左徒」,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觉得,他有责任让国家抵御外患,富民强国。

楚怀王也重用他,让他「造宪令」,也就是出台法令进行改革。

然而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

楚国各种官僚由世袭贵族轮流担任,也就是唯出身论和血缘论。这就使得底层大批贤能之士报国无门。

他看到了背后的弊端,也知悉改革的代价,但他仍挺身而出,愿在前面开路

正如《离骚》所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来吧,骑上骏马宾士吧,我在前面为你开路!

可权臣和贵族们并不想要屈原的这种清醒和勇气。

秦国也看准时机,推波助澜,派张仪用重金收买楚国官员。

少年时期,我们都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被社会几番毒打后,发现做到「独善其身」已是不易。

02

中年仕途失意

用文字坚守初心,惨遭流放

屈原的仕途斗转直落,他的精神愈加巍峨壮大。

他写下了《离骚》,史上最长的抒情诗,全篇2490字,如果用竹简书写,要200片竹简才能完成。

他自述了身世、遭遇,把自己当做香草美人,把昏庸的官宦比喻为麻雀和禽兽,恶草和杂花;

他忧国忧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他反省明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他期待楚王能够总有一天幡然醒悟,回心转意。

公元前313年,秦国为了让楚国和齐国断绝同盟,派张仪上演了一场 「忽悠」。

张仪说:「秦国愿意将原先占领楚国的商于之地600里还给楚国」。

短视的楚王上钩了。断绝同盟后,发现是个骗局。

此时,42岁的屈原又临危受命,前往齐国。

但是秦国不愿看到两国修好,想割让土地求得和平共处。

张仪又打出了一张情感牌,建议两国互换太子为质子,愿意联姻永不开战。

汉北,是个云雾缭绕,烟水茫茫之地,众多花草树木激发了他的诗歌灵感。

他写下了《抽思》、《思美人》、《悲回风》等作品。

他也在凄风冷雨中,哀婉叹息,对天怒问,写下了《天问》。

《天问》这一篇只问不答,对万事万物追问了170多个问题,被称作千古万古至奇文字。

他问宇宙、问神、问人,让诗歌生长出了哲学的羽翼。

他也问天,问地,问自己,如何安放和坚守自己的梦想。

他的诗歌被汇总为《楚辞》,和《诗经》一起并头成为我国文学的两大源头。

梁启超给了《楚辞》极高的评价。曾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荼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屈原本意并不是想成为一名诗人。

失去权力的他,想借助文字与楚王、与世人控诉。

生活中,我们也有面临两难选择的时候,随波逐流,还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呢?

如果想要忠于自我,就要放弃从众;

如果坚守自己内心,注定需要承受孤独。

如果要实现自我,就必须远离故土。

但当我们知道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了。

03

老年落魄

坚守不变,投江自尽

屈原一个人的清醒,无法挽救沉睡的楚国。

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与秦王赴约,听信媚秦派,最后沦为秦国的阶下囚。

他在《涉江》中写到「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意思就是,可悲啊,楚国没人了解我,明早我就要渡过长江和湘水了。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只要我的心正直啊,就是被放逐到偏僻遥远的地方又有何妨?)

老年的屈原,在江南一带流放,也在此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公元前283年,楚国已经山国破碎,屈原忧心忡忡,仰天长叹。

江边有位渔夫认出了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何落到这个地步?」.

「圣人不拘泥于外物,而能随著世俗一起进退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你为何不推波助澜使那泥水更浑浊呢?

大家都喝醉了,为什么不能与他们痛饮美酒随波逐流呢?为什么要如此与众不同,最后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又说:

「自己爱干净,刚洗完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尽衣服上的泥土。

他边走边唱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zhuó)吾(wú)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意思就是说,人要适应环境,水清就洗头,水脏就洗脚,心态很重要,不能一根筋。

他的美政思想是伟大的,但他生活在一个用暴力和权力定义真理的时代。

他的品行不被认可,他的理想被冲击,他的价值被否定。

但他坚持做一个清醒的人,不想改变自己,也不想委屈自己。最后他投身汨罗江中,死是他坚守初心最后的倔强。

04

写在最后

以前不懂为何屈原要如此「一根筋」,为何要以死明志?

如今算是明白了他的无奈与可敬之处。越是身处万难之地,越要摆出高姿态,就算无可奈何,也要做最后的反击。

正如新裤子乐队在《就是不妥协斯基》所唱的:「直立前进,百毒不侵,就是一根筋。一根筋从来不会弯腰走路,碰到头也不会哭,就是闯自己所想。」

因为人生可以输,但姿态不能输。

原标题:《走过半生,我才真正读懂了屈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