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連她的作品看都沒看過,只是靠網上營銷號裏的人講的故事來認識的她。就把她當成一個文青言情幻想女。當你真的去讀她的作品時,你就會發現原來普普通通的小事也可以描述的這麼生動。苦難與歡樂在她的作品裡都是有的,只不過她的苦痛只是幾筆略過。她的感情也沒有童話般的完美,很正常的夫妻感情,也可以看到她丈夫的大男子主義,也會有爭吵。只不過記述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通過她的文筆變得美好起來。

她的作品可以感覺到感情的真實存在,是充滿煙火氣息的。所以才會讓很多人著迷。並且你可以明顯感覺出荷西的死是條分界線 ,樂觀積極在死之前,死之後都變得有一股散不掉的哀傷。

她帶給人的溫暖,堅強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很多人有時候因為現實不如意轉而去羨慕她的生活就會把自己變得不切實際,因為沒有自知之明,反過頭來卻要去怪三毛。


(我真的頭疼…先聲明,以下回答僅從我個人角度出發,代表了我的三觀和立場,我沒有資格代表任何其他人,下述女孩僅指我自己,如果你被代表了,我感到抱歉,那不是我的本意!)

因為告訴你這句話的人,他們太害怕女孩子活成三毛的樣子。可他們不知道,普通女孩會有多羨慕三毛的人生。

幼時讀萬卷書,少時行萬里路,成年後又遇見了可以寫成小說的愛情,雖轉瞬即逝,但已經留下了多少人一生都無法觸及的美好回憶。

而這個世界上更多人的選擇,或者更多人勸身邊女性做出的選擇,是成為一個普通人。三毛的人生,永遠都不要嘗試。

不要讓自己的求學路跨過數個大洲,因為會經歷太多的挫折和波瀾;不要為了愛的人去適應貧窮惡劣的沙漠生活,因為不值得;不要為了數年童話般的愛情飛蛾撲火,連灰燼都不曾留下;不要擁有太過豐富的感知能力和內心世界,結局寧可平淡,也不要悲傷。

可我作為被這些人勸說的女孩子,我是那麼熱愛和暢想三毛的人生。

我20歲就環遊了歐洲,21歲追隨她的足跡抵達撒哈拉,22歲再赴美國留學,又伴著她的作品遊歷了中南美。她的文字和我眼見的景色一起烙印在我的心中,走遍世界,我依然在嘗試讀懂她。這麼多年我一直沒有戀愛,因為我憧憬的就是她和荷西那樣濃烈如火焰,純凈如清泉的愛情。他們每一次的牽手,擁抱,那種從心底蔓延出來的愛和依戀,纔是我所嚮往的。我一直在等待這樣的一個人,我不焦急,也不遺憾。

不讀三毛,你也許會擁有幸福而平靜的人生,你的生活不會充滿冒險,你不會那麼輕易就面對失去。可我讀三毛,我願意體驗這一生所有的放蕩不羈和肆意飛揚,我也願意承受這迎風執炬般的美好背後的悲傷和代價。這是我的人生,只有我有資格決定要怎麼活。

—————————————

評論裏有人說我是「後浪」,出去進行旅遊這種消費行為是因為有錢,而不是因為讀了三毛。怎麼說呢,首先我非常無比討厭後浪這種說法,更反感完全不瞭解一個人,僅憑為數不多的信息就為其貼上標籤,非常的片面。其次,旅遊不是因為我有錢,而是我和我的家庭用一個普通二線城市正常的資產去支持我做在我和我家人的三觀中最值得最有意義的事情。我4歲開始旅行,九歲就去了新疆這種在當時國內都沒有什麼人會去的地方,我的父母當時每個月車貸房貸也不少,他們卻一定要帶我出去看這個世界。再者,我16歲開始獨自旅行,後面出國我都是採用的成本最低的窮遊方式,我為此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絕對不是普通人報個旅行團,下車拍照上車睡覺就能想像的。也許這是很多人認為的旅行,但這不是我所說的旅行,它絕不僅是一種消費行為,它可以帶你認知,甚至重塑你認識的這個世界。

三毛的書我是21歲看的,看之前我已經去了歐洲很多國家,在獨立,旅行,接觸形形色色的人這些事情上和她產生了相當大的共鳴,以至於才會因為她開始暢想撒哈拉沙漠,暢想那種美輪美奐的愛情,還有她肆意飛揚的人生。這篇回答通篇下來,如果僅僅定義為後浪的炫耀,我覺得得出結論的人你不可能懂三毛的人生,也不可能理解我們的選擇。

———————————————

涉及到階層差距/貧富分化/「後浪」/人生高度等內容的回復我不想再管了,我初心抱著欣賞三毛的人生,鼓勵大家去追尋自己精神生活的回答,因為幾個奇奇怪怪階級導向的評論,完全被帶歪了方向。我更希望懂三毛的人一起來分享她的人生,探討她的選擇,而不是一羣天然站在階層低點和道德高點的人用一種「你不用解釋了你就是後浪」的固執態度來強行評價他人的生活。希望大家多一點彼此的理解和尊重,謝謝。


因為該怎麼說呢,我喜歡這位女作家,但完全不看好她的生活,或許這是我很平凡的原因。

與其說不要讀三毛,不如說不要學三毛,可很多人會不受控的被她描述的吸引(包括我自己),但要分清楚有趣的人生和正確的人生完全不一樣。

很多人讀三毛,感覺她的人生自由獨立、思想開放、熱情

我讀完了三毛,感覺這完全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我覺得她看似灑脫實際不灑脫,看似陽光實際痛苦,看似自由實際早已自我「囚禁」,看似熱愛生活實際早已有些脫離生活

我沒有雨季只有花季,我不會拾荒,我不願流浪撒哈拉,我亦不會自殺

我讀她拾荒,朋友說她好厲害,駱駝骨頭什麼的都願意收集,我說她好孤獨,如果一個人對活物(這個世界)充滿熱情,為何癡迷於無言,是她對靈魂的熱愛,還是生的無趣。

她說她熱愛生活,我小學初中作文中經常用她的句子,尤其有一段最愛引用 以下

我當時格外喜歡最後兩句,可是後來我越來越懷疑了,我感覺,她只求深刻,不求簡單

第一句她做到了,第二句她也許做到了,第三句她一定沒做到,後面幾句我也不知道

我高中就基本再沒引用過她的句子,不是不好,而是我會特別在意作家在我心中言行一致性,讀她和讀海子顧城經常讓我感到諷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太陽強烈水波溫柔終究是一場空

相比之下,林徽因應該比她落實的好,給徐的文強調著真

張愛玲比她坦誠,張愛玲會說「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嚙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蕭紅把自己的問題和真實情感寫出來了。「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我將與長天碧水共處,留得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三毛,怎麼說呢,她有她區別與其他女作家的很多優點,她的文有異域風情,樸素浪漫而有生氣,但她的文是她想表達的嗎,也許是,也許相反

如果生活細微之處歸於生動美好,連骸骨都可以富有生趣,為什麼感覺她很悲涼,可能是我的感受吧

三毛,她父母對她付出那麼多,她家庭其實挺不錯,她最後依然自殺告別世界

撒哈拉中她和荷西似乎愛的深沉,可她有刻骨銘心的初戀,和兩段垂成而敗的婚約,她的感情真的無法分析

至於她的少年時代,對她自身影響也很大,我很久前讀了《呼蘭河傳》《城南舊事》《雨季不再來》。

除了作家作品年齡段和時間段有差異,體會對比之後冷漠、生動、憂鬱,字裡行間都有區別,我發現少年時期作家心境真的不同,似乎早就註定了結局,她自己的看法:

後來我讀《小團圓》《撒哈拉的故事》《我們仨》亦是如此。

我一直崇拜三毛,但崇拜的是她自願走向毀滅的結局,而我從心底裏希望,千萬不要擁有她的人生,她一開始就是流浪的靈魂

至於女生讀三毛,讀的千萬不要是看了書中的故事想學習模仿她(個人經歷和性格),應該讀的是規避她的問題。

她們是天生的(或者環境造就的),平凡的人模仿這些女作家的人生,一般不會是一段「傾城之戀」,不會是一段「曠世奇談」,多半是失敗的。

以上個人觀點,而且對三毛並沒有很透徹的瞭解,就說一些個人想法,不喜勿噴


高考完,下了一個夏天的暴雨,沒有畢業旅行,沒有同學聚會,整日茶飯不思在門口的地上讀三毛,有時候讀到天黑的看不見字,我媽媽就讓我弟來奪了我的書,三毛阿姨是活在你心的人,載著你想去不敢去的夢,講述了她艱苦的生活,然而你只看到了她的浪漫。


除了《滾滾紅塵》,如果沒記錯的話,三毛一直寫的都是自己。

她筆下的女主都是「三毛」,她筆下的生活都是「三毛」的生活。

依照今天娛樂圈最受寵的人設來看,就是真實。

我愛三毛,就是因為她這份真實。和自我堅持。這種堅持包括她生命的結束時間,結束方式都由自己主宰(當然,你也可以說是抑鬱症趨勢)。

但這份真實不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

三毛出身良好家庭,所以即使擺脫臺灣「高考」禁錮,也可以去異國追求自己想學,喜愛的東西。因為良好的家世,三毛有很好的文化素養,而她父母所帶回來的好友,亦不乏成為她認識啟蒙的良師益友。

荷西,一樣是來自良好家庭的少年。

在精神上,他們是一樣有趣,且不用被物質物化。

雖然,在撒哈拉,三毛也困擾過生活清苦。但自幼的身心修養已經讓他們把金錢工具化。沒有錢的話,生活無法正常繼續,這很困擾。但對金錢有無止境的貪婪慾念嗎?

我覺得三毛和荷西都是沒有的。

尤其是那段經典的對白「如果不喜歡的話百萬富翁也不嫁,如果喜歡的話千萬富翁也嫁。但是你的話,一日三餐就夠了,我還可以再少喫點」,三毛是何等聰慧的「富家女」。她並非對金錢毫無概念,只是在她眼裡,金錢是保證自己自由生活的必要工具,而非沉淪紙醉金迷的慾念。

人的心就這麼大。當你不用被金錢支配慾念,那麼就有空餘之地去熱愛你所熱愛的東西。而三毛的熱愛恰好是文學和哲學,也因為文學和哲學讓一個人的靈魂真正獲得自由。

自此,大多數女孩都不可能得到這樣的身心修養。

與此同時,說句現實殘酷的話。智商源自遺傳。如果智商不夠,先天就不容易接受文學與哲學的修養。

所以,現實中的女孩,要麼家世不夠支撐抵抗金錢慾唸的渴望,抵擋不住消費主義的洗禮,另一方面,女孩因先天原因沒有足夠的智商接受文學,哲學的升華(理解有孩子天生不愛讀書)。當然,還有一部分家世尚可的女孩,未必有其父母這樣的涵養與社交環境,所以也沒有這種耳濡目染的見底認知。自然也會被金錢支配。

這時候的「自由」就與三毛來自靈魂深處的定義,截然不同。

也不要說女生不要讀三毛。

能讀懂三毛的人,必然有共鳴。共鳴的基礎是,她們和三毛起碼不會是偏差太遠的人。

而大多數,也許只當有趣的自傳日記看看吧。即使看完,也不會真的像這樣去生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