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位媽媽的經歷:

我是一位新手媽媽,耐心本就不是特別好,在我兒子剛剛會懂得一些大人的意思的時候,我就總是會對他做出語言暴力。記得在我兒子快兩周歲的時候,我叫他不要這樣,他就非得那樣。那時候特別喜歡玩水,每次一玩水他就會弄得身上濕透了,看到這個情形,我就感覺特別的生氣,把他拉到房間里一邊幫他換衣服,一邊說:你看看你,這麼調皮,誰會喜歡你啊,媽媽以後都不喜歡你了。他就像沒事人一樣,還不想換衣服,我氣就不打一處來,直接跟他說:你走開,媽媽不要你了。這下我兒子就慌了,就一直哭著抱著我腿,不讓我走。我兒子一哭我就沒辦法了,心軟了。可是自從我說了那些話以後,他就特別粘著我,好像很怕我真的不要他了,我知道這是因為我說的話才有了這些變化。

後來他慢慢的大了,去上學了,有一天晚上回來的時候在家裡看電視,我就叫他去做作業,他就非不去,他說那些題目太難了,他不會做。我就說你有不會的來問媽媽,媽媽教你啊。可是他還是不去,我就把他的電視關了說:你什麼把作業做完了,什麼時候再去看電視。他就又去玩玩具了,我就把他玩具也收起來了,他就開始哭鬧了。我也不讓步說:今天你不做完作業不準玩,都說媽媽教你,你還要怎麼樣。我兒子說:每次你教我的時候,你總是要罵我:你怎麼這麼笨啊,以前做過的,還不會,你到底要做幾遍才能記得住,所以我不會的都不敢叫你來教我,就怕你說我。那時候我才反應過來,原來我的語言對他產生了這麼大的影響,這也算是暴力的一種了。


孩子被父母「吼罵」後的反應,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

家庭教育一直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近些年雖然大家都會從主觀拒絕「吼叫式養娃」,但生而為人,總有情緒控制不住的時候,難免會因為孩子的頂嘴、犯錯對孩子發火,可你有留意過自己發火後,孩子的反應嗎?

陶虹「吼罵」女兒後,孩子的反應引出了「語言暴力」危害

演員陶虹曾在節目中講過一件關於自己女兒的故事,有次她準備帶女兒出門,但是女兒不小心將桌上的牛奶打翻在地。陶虹看到這個舉動之後,沒能控制住情緒,立刻沖女兒大吼:「你怎麼回事?」

女兒被媽媽的喊叫聲震懾到,嚇得不敢說話,也不敢哭,只是全身發抖,無助地望著她,眼神里充滿了恐懼。

這時陶虹才反應過來,發現自己剛才的態度過於嚴厲,當她走過去握住女兒的手時,孩子的雙手已經冰涼而顫動,但這並不是結局。有一次當女兒再次將牛奶打翻時,陶虹只是走過去抱住孩子,沒有生氣,沒有發火。這一次女兒「哇」地一聲大哭起來,心理的那份恐懼才得以放下。

直到這時,陶虹才知道之前的吼叫給孩子帶來的多大傷害,讓孩子心有餘悸,孩子的這種反應,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唯有如此,才能意識到吼叫傷害。

很多網友看到後,感同身受,並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一位網友說,他小時候不想去幼兒園,父親不同意,將他關進了放入裝雜物的小黑屋中,雖然最後妥協了,但卻留下了一生的陰影。從此他只要一個人在一個空間時,就會將所有燈都打開,來逃離黑暗。還有網友表示,雖然很多父母都了解,但是在行為上依舊沒有任何改變,每一次難以自控的吼罵,都給孩子心理帶來的成長陰影。

父母對孩子使用「暴力語言」的原因有哪些?

1)傳統教育觀念代代相傳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孩子做錯事情,父母更多的處理方式就是打、罵,他們不在意孩子是否會受到傷害,也沒有考慮到孩子當下的情緒。

因此這樣的思想傳承下來之後,父母的教育觀念依舊沒有改變。認為自己的父母就是這樣的教育方式,因此自己打罵孩子也無可厚非。2)父母的法律意識比較淡泊雖然現在的法律意識非常普及,但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並沒有認識到,孩子一個獨立的個體,並非父母的私有財產。因此家長在面對孩子時,缺乏應有的尊重。3)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較弱很多父母能夠認識到責任孩子是一種錯誤的行為,但是他們無法剋制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做錯事情時,父母會下意識地吼叫或是指責。長此以往,父母的情緒狀態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發展,如果不能妥善處理,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多負面影響。而這樣的教育方式也會繼續傳承下去。

如何避免「語言暴力」?讓孩子在和諧的氛圍中成長?

1)父母不宜對孩子講的10類語言

不要威脅,如:如果你再不聽話,你就不要出去玩了!

不要哀求,如:求求你,咱們把作業寫了吧不要抱怨,如:我不捨得吃,不捨得穿,把你辛辛苦苦帶大,容易嗎?不要許願,如:如果你這次上了90分,我就……不要諷刺,如:你竟然做出了這樣的事,真厲害!不要責備,如:說了多少遍了,怎麼還錯?不要惡語,如:你是頭豬嗎?不要壓抑,如:閉嘴,我讓你說話了嗎?不要強迫,如:說不行就不行,沒有理由。不要侮辱,如:你真是個沒用的東西!

2)父母可以採用「冷處理」,剋制自己的情緒

「冷處理」的意思是,父母在非常憤怒的情況下,不應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教育和指導。首要是讓自己冷靜下來,待情緒穩定之後,再去分析孩子的行為,這樣可以避免情急之下, 說出不當之言。對於孩子的錯誤,父母應該明白,打罵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與孩子理性溝通,共商解決問題的對策,才能有助於他們的成長。

父母的語言暴力,不但不能打造出完美的孩子,反而會給孩子的一生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1、沒有安全感 有些家長喜歡用「去死吧」、「打死你」這樣的字眼來辱罵孩子。 等父母說完之後,孩子心底會產生一種恐懼。 這樣長期下去,孩子就會出現精神上的壓力,怕這個怕那個,變得怯懦膽小,完全沒有了安全感。

2、謊話的滋生 孩子懼怕被家長懲罰,有一天,他們發現將錯誤掩蓋,或者張冠李戴的時候,他們幸運地逃過了一劫。 而讓他們說謊的根源,來自於父母的恐嚇。 從此,他們便會踏上說謊之路,並堅定地走下去。

3、可能會更叛逆 青春期孩子身心本就正處於最躁動的時候,如果父母長期用恐嚇來制止他的行為,可能會適得其反。 更為極端的,會離家出走,甚至拿自己的命去懲罰父母。 恐嚇式教育弊大於利,請不要只圖一時的方便隨口恐嚇孩子。


說個親身經歷。

上小學前,爸媽教我數數,說從1數到1000不出錯的話就給我糖(那時候家裡特別窮,吃糖是奢侈),伴著微弱的油燈,那天晚上我真0差錯的數到了1000,吃到了糖。

據說,我4歲的時候已經會背唐詩100首,大人起個頭,後面就會倒背如流,雖然有些奶聲奶氣咬字不清,爸媽很是驕傲。

後面上小學,數學怎麼都弄不來,指導我作業的人很多,有媽媽、有爸爸、還有舅舅。他們都有個共同點:你做對了,就誇你聰明,是個讀書的料,將來有出息。你做錯了,就說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蠢豬!不是讀書的料~

也奇怪,哪怕前面被誇了那麼多次聰明都沒記住,恰恰記住了「蠢豬」。直到有一次,我徹底否定了自己。

那會已經上小學,又是數學作業,豎式計算。堂哥教我幾次,我沒學會,後面換爸爸來,爸爸拿著粉筆在廚房地板上寫寫畫畫,很大個,很整齊,我看著懂了,但自己就是不會做。爸爸後來不耐煩了,把粉筆狠狠砸到地上,大吼:「不教了,這麼簡單的東西都不會,是個蠢豬,不是讀書的料!」說的時候,眼裡全是失望。

我也失望。

覺得對不起他,是我讓他失望了。

然後我就覺得自己不是學數學的料,數學太難了,我是搞不定它了。我給自己定了性。

此後看到數學就忐忑,一上數學課就如坐針氈,度秒如年,這樣一直持續到初中,直到初二期末考試考了20多分,全班倒數第二......

那一年我做了個決定,數學突然開竅,改寫了人生。

後來我才知道,如果老師或父母經常這樣評價孩子,孩子就會相信、認為自己的確是蠢,然後就會放棄智力上的努力。這種貶損、否定的話,具有破壞性,甚至毀滅,積點口德,也為自己積福。

發佈於 2020-11-04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七彩小學心理幫七彩小學心理幫專註小學生家庭心理教育

可以帶入感受一下:比如,一個你最敬愛的、親愛的、關係很不錯的而且對他比較依賴的長輩/領導,來言語攻擊你,你會怎麼想?你的感受是什麼?你對自己有什麼樣的認識?

大概孩子也是這麼想的吧。

孩子太小的時候,感受性會更多,沒有明確的想法。但這些感受足以動搖他對自己的感覺,他的自信心和價值感。


可以帶入感受一下:比如,一個你最敬愛的、親愛的、關係很不錯的而且對他比較依賴的長輩/領導,來言語攻擊你,你會怎麼想?你的感受是什麼?你對自己有什麼樣的認識?

大概孩子也是這麼想的吧。

孩子太小的時候,感受性會更多,沒有明確的想法。但這些感受足以動搖他對自己的感覺,他的自信心和價值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