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種,你就說想喝雪碧,反正這倆價差不多


我建議你最好是別喝這東西

我只知道這個對於我來說喝了不僅沒有幫助

而且還費錢,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我沒事就很點薄荷之類的,飲料一般不喝


為啥不敢?


可樂這個東西真的得戒

鐵鐵不能上癮

我已經沒有四個牙了

也算是做了小臉手術

嗚嗚嗚


等長大了脫離家長管束了想買多少買多少


子想喝飲料,你會怎麼辦?

前兩天去逛街,看到了一幕,讓我心酸得受不了。

一名男孩看著旁邊的飲料攤,滿心期待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喝可樂。」

「不行,我帶水了,渴了喝點水」男孩的媽媽本能地拒絕。

「我不想喝水,就想嘗嘗可樂。」孩子可憐巴巴地乞求著對媽媽說到。

媽媽依舊堅決地說:「不行,你還小,喝可樂對身體不好」,說完繼續向前走。

孩子瞬間委屈的眼淚掉了出來,一邊抹淚一邊追著媽媽,追上後用兩隻小手緊緊地揪著媽媽的衣角,不甘心地看著媽媽。

被孩子委屈的樣子,戳得心尖疼。

不禁想,當孩子用乞求的眼神說:「媽媽,我想喝飲料」時,我們到底該怎麼辦?愛喝飲料,是孩子的天性

夏天,天氣炎熱,孩子們看到滿大街賣的飲料和人流中人手一杯的飲料,不免會產生好奇,想嘗嘗。

昨天下午,帶孩子去游泳。

在路上,孩子看到門前排隊的冷飲店,對我說:「媽媽,我想喝飲料。」

我本能地對孩子說:不能喝。

可孩子依然不依不饒地想要,看著孩子的樣子實在不忍拒絕。

可想到飲料對孩子的危害,最終狠下心對孩子說:不能喝。

感受到我的堅決,孩子眼中含淚,生氣地對我說:我討厭你,你不愛我。看著委屈哭泣的孩子,不僅想起之前曾看到過的一個實驗,是關於喝飲料對孩子身體危害的。

一個科普類的研究小組做個一個實驗,將飲料倒入錫紙容器,燒開熬出糖,最後稱重。發現:冰糖雪梨中含有65g糖,鮮橙多含有56g糖,可樂含有46g糖,脈動含有31g糖。

而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出的建議是:每人每日添加糖的攝入量不得超過50g,最好限制在25g以內,而兒童的量更少,不能超過12g。

若經常喝飲料,不止糖的攝入量會影響孩子的身體,還有添加劑和色素,也會影響孩子的健康。嚴重的會導致孩子出現齲齒、增加腎的負擔、容易患肥胖症,提早發育等情況。

之前看完這個實驗後,我曾決定在孩子6歲前,一定不讓孩子喝飲料。

昨天也正是因為擔心孩子的身體,所以拒絕了孩子。

但看到孩子如此強烈的反應,不免反思,這樣堅決地拒絕孩子真是對孩子好嗎?真是愛孩子嗎?拒絕孩子的需求,對孩子是另一種傷害

其實好奇、想嘗試是孩子的天性,雖然飲料的危害很多,可我們長期拒絕孩子喝飲料的要求,雖然保護了孩子的身體,卻影響了孩子的心理。

尹建莉老師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說:扼殺孩子小小的慾望,會導致孩子對某種事物極度渴望,產生補償性心理。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年人那些奇奇怪怪的癖好,例如:喜歡某種食物的食物癖;愛收集某類物品的收集癖;總是喜歡摸腳的戀足癖;喜歡穿奇異服裝的異裝癖,等等。

都是由於小時候不被滿足而引起的補償性心理。

老公去超市,總有一個習慣。

每次去都要買幾袋速食麵,有時候買了會吃,很多時候都不吃,可總要買。對於他的習慣我不能理解,有次我阻止了他,可他依然不甘心地去速食麵區轉轉。

後來在和婆婆聊天,婆婆說,老公小時候,看到別人吃速食麵,也特別想吃,可是由於老公從小瘦弱,婆婆擔心吃了對身體不好,於是每次都拒絕他。

有次老公賭氣地對婆婆說:等我長大了,我自己有錢了,一次一箱的買,我要天天吃速食麵。瞬間明白了老公愛買速食麵的原因,他是在用買速食麵來彌補童年的遺憾。

也許我們以為小時候的事已經過去很久了,肯定忘記了,但是心理學上有個說法叫:身體從未忘記。

也就是說:也許我們真的忘記了事情本身,但是我們卻不會忘記這件事帶給我們的影響,在某一些特定的時候,這件事留給我們的影響就會一次次地重演,如同後遺症一般,伴隨著我們終身。

正如老公一次次買速食麵,每次去速食麵區,就是小時候的慾望沒被滿足而產生的後遺症。

當我們對孩子說:「不能喝、不能吃、對身體不好」,我們總以為這是對孩子好,殊不知,卻是對孩子的另一種傷害。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孩子其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樣不明事理,只是孩子還小,自控力不足、好奇心重,所以每次看到大人喝飲料,總想嘗一嘗。

而作為父母的我們,如何做才能既不傷害孩子的身體,又不傷害孩子的心理呢?

1.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不強勢拒絕

若孩子想喝飲料,我們不應該強勢拒絕,而是試著去理解孩子,也就是做到共情。

當父母表現出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也會願意考慮父母的意見,不會為了喝飲料而大喊大叫、大哭大鬧。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名網友的分享,非常棒。

她說,有天帶孩子出去玩,孩子玩累了、玩熱了,看到旁邊賣的飲料想喝,於是對我說:「媽媽,我想喝飲料」。

聽到孩子的話,媽媽沒有立即拒絕,而是對孩子說:「你是不是玩累了、玩渴了,想喝?」

孩子說:「不光是,我看好多人買,也想嘗嘗是什麼味道。」

聽到孩子的話,她沒有再拒絕孩子,而是對孩子說:「那媽媽買了,你只能嘗一下,少喝一點,可以嗎?」

孩子點頭,之後孩子也按照約定的那樣,少喝了一點。

其實孩子和我們大人一樣,在有需求的時候,希望自己的感受能被尊重和理解。若此時,父母表現出的是理解和尊重,孩子也必然用信守約定來回應我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