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自己一直很難融入群體。最近學校做了mbti測試,班上只有自己是intj/p,所以想把不受歡迎的原因甩鍋給性格。隨意問下,就醬


補充幾點,被接納的程度、最終放棄融入群體的原因、額外的收穫、對於社交的功利性猜測。

被接納的程度:可以看很多人的空間,也聽過很多人的秘密,不得不說被信任的感覺其實很不錯,但無以為報的信任也很沉重。最終得不到回應的人大多都會漸行漸遠。

最終放棄融入群體的原因: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別的人可能有別的方法消解或麻木掉這種寂寞,但我不同,我本就太過孤獨,而對於一直孤獨的人來說,寂寞殺人。

額外的收穫:高峰期的時候一條普通說說也能有百來贊和幾十條評論,也算是體驗了社交的虛榮感以及虛榮之下的焦慮吧。

對於社交的功利性猜測:趨利避害是生物本能,社交在某種程度上,是尋覓可建立雙方關係的強者的過程,就這點來說INTP的不爭,很多時候並不能吸引某種強而執著的友誼。

君子之交淡如水,濃烈的酒水大概是一輩子都遇不到的機緣。那便冷漠的獨自芳然吧。

———————2019.01.31原答分割線———————

這裡INTP,分析過自己難以融入群體的原因,大概是因為直覺、敏感和容易發散分析的習慣。

前兩年因為想體驗和放縱自己的群體融入感而頻繁社交,具體的嘗試表現為對熟人的邀約不sayno,練習說話之道和成為話題引導者。參加一個聚會,往往不到五分鐘就能從群體狂歡的狀態抽離出來,或主動或被動地感知到其他人的情緒,像是恭維附和下的不以為意漫不經心、看似一團和氣的遊戲里又各有各的打算之類的。但也因為很容易從狂歡狀態下抽離開,經常注意到聚會中被冷落的人,不自覺地就開始做諸如,把控話題走向和調節氛圍,以使所有人都能開心點的事了。然後就收穫了很多朋友。。。(大概大家都挺喜歡傾聽者的襯托?)私下的小團體約會也會拉上我。總之那段時間挺忙的吧,然後聚會完回去的路上就會推敲哪句話起到什麼效果,會不會說多了就被認為虛偽,下一次要不要說一些更深的話。晚上躺在床上,睡不著,又至少花了兩個多小時,用手機便簽發泄些並不能與人交流的天馬行空非常跳躍的腦洞,然後才能睡著。。。

有時候會對真誠待我的朋友懷有歉意,因為人家把老底都揭了(雖然人家可能不是很在意這種事情)但是自己因為表達能力或心理障礙,很難短時間就對別人交心(他們也不一定有耐心理解這樣奇特的思維),但還是感覺相較其他人的友誼關係,我這樣的太不對等了,所以會有歉意。。。

還算比較幸運,體驗期之前就有一位摯友,而體驗期交往過的那些朋友中,有幸得到了兩位朋友的體諒,現在也維持著很好的關係,並不是全然沒有收穫的。

在我理解,社交都是帶有一定目的性的交互行為,比如拓展人脈,比如炫耀,比如滿足自己的傾訴欲,但是很可惜,對於我來說除了孤獨感和存在感需要被某種程度的社交治癒外,社交這項行為通常很少具有其他意義。so to be honest, its a waste of time.(這句可以劃掉)所以體驗期過了,就漸漸減少了社交時間,也不會特別排斥群體活動,不過如果自己已經安排了優先順序更高的事情,就會回絕邀約。

提供自己的經歷僅供參考,如果題主想要受歡迎,那某種程度需要剋制自己的一部分別人無法理解的特質,也並不很難,想要收穫些什麼,肯定需要付出或忍受些什麼,這是很公平的。如果題主困惑於是否有必要變得受歡迎,那麼希望這份回答能解部分疑惑。


如果我想,我可以很輕鬆的融入群體中,我可以成為普通的一員,也可以成為管理者成為領袖。

我管理過數萬人的貼吧,也管理過幾個千人群,當年混貼吧的時候也有迷弟迷妹,圈子裡有的人覺得我很有號召力很有影響力,也有的人視我為眼中釘肉中刺,覺得我很能裝逼,甚至很虛偽或者很幼稚。

但講實話,其實我自己很清楚,不管是我那些粉絲,還是那些討厭我的人,不管是貼吧還是群里,我始終都和他們不是一個圈子。

我從始至終都只有一個圈子,這個圈子裡只有我一個人,那就是我自己。

如果要我自己評價我的社交的話,那就是「我只在我感興趣的時候進行社交,並且只在我感興趣的圈子裡混,並且只在我想要融入群體的時候融入群體,只在我想要成為領袖的時候成為領袖。」

對我來講社交就像是一種生理需求一樣,有時候我確實會裝作我很合群的樣子去混社交圈,去和各式各樣的人聊天互動,會和同城的網友線下面基,有時候會幫忙管理一下團體,但說到底我的社交行為就是一種生理需求,也就是說我忽然想要這麼做了,所以我這麼做,但要說我多喜歡這麼做嘛,那我還真不太喜歡。

但是生理需求嘛,大家都懂的,這種事情沒法遏制的,這不是我喜不喜歡的問題,是總有這種需要。

所以在一般維持生理需求的前提下,我的社交圈子還算中規中矩,基本上只要是我常出沒的圈子我的人緣都不錯,在少數一兩個圈子裡有一定的影響力,是那種號召大家一起去搞些活動的那種類型。

但這依然不意味著我很合群,更不意味著我是這些圈子裡的人,對我自己來講我很清楚,我既不合群,也不算是任何一個圈子裡的人。

之所以我和這些圈子裡的人人緣好,之所以我一開口就有人呼應,我認為歸根結底,是因為一種熟悉感和最重要的人格魅力。


不幸福。昨天還被老闆約談不要過於特立獨行,要學會尊重領導。

知乎上受歡迎的人格在現實生活中是反的。


我因為父母強勢的原因,大學時候基本是自卑低自尊討好型人格的集合體而且幼稚。

大一一直在討好別人,努力融進班級。

大二的時候開始抑鬱。因為可能只有我在鑽研專業,其他人都在攀比。穿的不好,還沒錢,而且越討好別人別人越看不起你,幾乎所有人都不喜歡我。

大三時候開始覺悟。遠離人群,獨來獨往,特立獨行。

而且也不討好任何人。

反而很多人開始接近我。

後來畢業以後也是特立獨行,模擬出一個外向人格。應酬交際還ok。

再後來改掉了自卑低自尊討好型人格和幼稚。

變得獨立自主強勢。

後來開始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

用來成長和學習,健身。各方面好了很多很多。所以高看我的人越來越多。

我個人價值也越來越大,很多說我太優秀了(個人認為還差很遠)

為什麼一定要在群體中受歡迎?吹牛逼插科打諢?還是?

我沒有刻意去應酬,但是交際越來越廣,認識的人越來越牛。

人脈的本質是交換。揚長避短才是關鍵。很多時候別人喜不喜歡你,和你的性格無關,而在於你能不能給別人帶來好處。

與其擔心在群體中受不受歡迎,或者天天無效應酬。

不如用那點時間提升自己。


看到暫時沒人回答,我來答吧。

我測的是INTP,而且不同網站不同題數怎麼測都是INTP,應該是很典型的了。

我直奔主題,不拐彎抹角了。

受歡迎,因為他們知道我沒有壞心眼,我什麼也不在乎,如果有人背地裡耍心機,我一定是最後一個被告知的。因為知道我對誰都沒有惡意,他們沒有敵對我的。

但是 這種歡迎是有隔膜的,不是他們不接納我,而是我走不進去。

1.群體會以不同的興趣結成不同的團體,我不屬於任何一個團體。

2.我不喜歡人多的地方,而且從表面別人就能看得出,所以群體活動大家不會叫我。我通常就是一個人的時候刷手機,看到同學幾個人一起聚餐或者出去逛街旅遊的動態,我點個贊。

3.我是女生(從我答的話還蠻多能看出來),但我不愛逛街,不愛買衣服買鞋,不愛研究怎麼化妝(學了最基礎的我覺得足夠),所以跟很多女孩聊天,我跟不上她們的思維,也不會出去買買買培養一下女孩之間的友誼(我逛街真的很無聊,服了自己)。

4.我不愛說話,永遠是被動社交,認識的男孩子屈指可數,而且分分鐘把天聊死,所以也都是淺交,過年過節都不會說祝福那種。

5.我沒有勝負欲,別人覺得我個性隨和不功利(其實我自己常想這是不是自私的一種表現?),有競爭精神的人不會和我太親密。

6.我(似鴿沒有感情的殺手)不會太悲憤,如果有什麼大事(比如一些社會新聞)發生,我關注但不是很在乎,因為我覺得如果我只能通過網路或者媒體去在乎某個事件是沒有用的(歡迎大家指正我),我認識會因某個新聞就落淚或者義憤填膺食不下咽的人,我也沒辦法和他們深交。

7.不同的群體對我不同。小時候因為性格太內向,有被群體孤立欺負的經歷。之後遇到的都是善良可愛的人,待我非常友好~

說著說著又偏題了啊……

僅第四段是正經答案(滑稽,溜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