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喜歡的人或事物很自私,不願意與別人分享,當有人提起來時我會感到生氣,對這個話題避而不談。是為什麼啊。

比如,我總對自己喜歡的人或事物「保存」得很完整,別人從來都沒聽我提起過。當有人跟我聊起那些話題,我就會變得十分易怒,會用「我不知道」「不感興趣」來迴避。

大家都在侃侃而談,我卻拼了命的不想聽,更不想說。這是為什麼


對喜歡的人自私和對喜歡的物「自私」,其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

1.為什麼我們會對喜歡的人自私

當我們喜歡一個人時,是把他看得高於眾人的,出於心態上的一種平衡需要,我們也會十分看重自己與他的「聯結」,也就是希望自己在他眼中也是特殊的存在。

為了維護自身在喜歡的人心中的獨一無二性,我們會本能地排斥一切和他產生聯結的其他人。我們總是希望自己在他心中的地位越好越好,別人在他心中的位置越低越好。

其根本原因,其實是不夠自信,安全感匱乏,怕自己喜歡的人被別人搶走,怕自己在其心中的位置(或是取得其心中重要位置的可能性)被他人取代。

有這種感情是十分正常的,沒有這種感情的話才有問題,如果一個人對他喜歡的人毫無佔有慾,要麼是過度自信,要麼是根本不在乎。

如果程度沒到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和人際交往的地步,不必去因此自責,因為這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2.為什麼我們會對喜歡的物「自私」

我在「自私」上加了一個引號,與其說是自私,不如說是我們對待自己喜歡的事物,不希望被別人提起。

其背後的動機十分複雜,包含以下幾種可能性:

  • 十分渴望自己喜歡的事物也能夠被人認同,對他人的認同期待過高,想要給他人宣傳,但自己也說不好、或是覺得累不想說,於是就希望自己喜歡的事物乾脆不要被評論,也就不會有那種「這麼好的東西你們竟然不懂,竟然褻瀆」的感覺了。
  • 希望自己最懂自己喜歡的事物,自己是行家,而別人都不懂,但其實自己並沒那麼懂。所以別人對你喜歡的事物侃侃而談的時候,你不能以「鐵杆愛好者」「行家」的身份壓其一頭,心理會產生強烈不平衡感。
  • 可能喜歡這件事物的群體在外界並不受到認同,而你恰好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你既懷恨他人的不認同,又必須隱瞞自己的身份,所以聽別人談論這件事物的時候你是十分難受的。

歸根結底,其實還是缺乏認同罷了,對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自信,對自己的行家程度不自信,對自己的群體身份不自信。

-----------------------------

其實無論是對喜歡的人還是物,不希望分享給別人,不希望別人肆意談論,都是十分正常的心理。唯有避開眾人,讓它永遠在私人領域只和自己產生聯繫,我們才能感到徹底的安全。

人生在世,本來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開心,別人談論你喜歡的東西時你不開心,興許你在談論什麼的時候也有人不開心呢。接受這種不開心,誠實面對自己的心,也算是一種成長吧。

只要不是嚴重影響人際交往,不需要改正哦,別給自己太大壓力呢~


這個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說,叫做過度『自戀』。

當你看到喜歡的東西時,你會模糊這個東西跟自己的界限,把它體驗為自己的一部分,以創造一種自我良好的感覺。

比如,當你看一部電影,看懂了電影里的哲理,對這部電影大加讚賞時,你會認為:

只有我這種人才能通過這部電影領悟到這麼深邃的思想,只有我才能欣賞得到這部電影的精髓所在

以此,把這部電影當成證明自己優秀的依據之一,你能夠體驗到一種「我真是好棒棒」的感覺。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別人也聊起這部電影,自然你就會心生鄙夷:

你們懂個屁!我欣賞的電影豈是你們能妄議的

因此,你會有一股被侵犯了被褻瀆了的無名火起。

而隨著他們聊的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你發現似乎,他們也能夠看到你看的東西,理解你感悟到的哲理時,你又會感到恐懼:

原來我跟他們一樣?我一點也不特殊一點也不棒棒?

於是,你就會傾向於逃避聊天,以迴避「我確實很普通」這個現實。

『自戀』的定義,是指力比多隻指向自身。

力比多,是指安全、踏實、溫暖、柔軟這些感受的集合。

力比多隻指向自身,表明早年成長環境中,你無法從外界關係里獲取這些感受。比如想跟父母親近點好感受到父母的愛,但父母並沒有按照預想那樣抱抱親親,而是無視甚至厭惡。這種經歷重複多次之後,那個小小的你就會懷疑人生,懷疑自己是不是不被愛。

這種感覺實在是讓人受不了,更別說是幼兒了,所以你的大腦會啟動一個叫『幻想』的防禦機制以保護自我功能,你會開始編故事論證「我父母是很愛我的/我是被愛著的」以緩解焦慮,比如,爸爸媽媽是太累了所以才對我這個態度,而他們之所以這麼累,都是為了更好地照顧我,所以他們還是愛我的,我還是棒棒噠。

現實無法給自己提供被愛的感受,於是通過對現實進行解釋(曲解),讓自己產生被愛的感受。

幼兒的認知是不健全的,過度運用幻想,就容易導致認知出現偏差並一直把這種思維延續下去,導致對事物的解釋,都是為了證明:

我是很好的」。

比如上面的例子,看到了一部好的電影,正常人的思維是:覺得很爽,認為這電影很好。

過度自戀的人的思維則是:覺得很爽,這電影很好,幸好有我會欣賞(好的東西全跟我有關,全是因為我),要不然這電影就埋沒了。

又比如,考試掛科了,正常人的思維是:唉真倒霉,沒複習好/下次得借下學霸筆記。

過度自戀的人的思維則是:唉真倒霉,一定是老師更年期改錯分數了/這個教育制度不行了(壞的東西都跟我無關)。

把好的東西都往自己身上攬,壞的東西都往其他人身上推,結果就是人緣差,人緣一差,這是一個糟糕的體驗,糟糕的體驗得把原因往其他人身上推,就得解釋為「是他們不懂得欣賞我/是他們嫉妒我優秀」,於是在人前總是需要表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驕傲姿態以聲明「是搜不愛搭理他們,不是他們拋棄我」,儘管,大半夜自己可能咬著枕頭哭2333。

而且,過度自戀導致無法客觀看待現實問題,容易逃避挫折,導致產生挫折的根本原因沒有解決,自己會反覆掉進同一個坑裡,反覆體驗挫折直至懷疑人生。

如果,你看到這裡,不覺得寫這回答的人一定是腦子有問題一定是居心叵測想攻擊我的自尊心,那恭喜你,還有的救2333

只要你能夠有意識地把好的東西歸結到其他人身上,多認可他人的努力;多把壞的東西往自己身上攬,多承擔糟糕後果的責任。久而久之,你的人際關係會恢復健康,在友情的滋養下,你也會逐漸減少自戀的程度。直至你的理想自我跟現實自我和諧了,你的心裡不再有一個完美的被愛的寶寶一直在反襯自己的不被愛時,你就變成了一個有點小自戀的可愛的人兒了。

而如果你看到這裡,依然認為這個人就是故意來攻擊我的,那我只能說祝你好運了。

我接手過的挽回諮詢里,最難處理的就是過度自戀的學員,幾乎可以說,如果來訪者不配合引導不正視自身問題,挽回率是百分之百失敗。

這類人,被分手了覺得很傷心,她們會把這種糟糕的體驗歸結到挽回目標身上:渣男!故意讓我這麼傷心。(故意讓我不舒服的,一定是壞的)

一旦指出她們的社交技能問題,她們會像炸了毛的貓一樣,然後把這種糟糕的體驗歸結到諮詢師身上:你一定是想推卸責任,說是因為我這樣才挽回不了!(故意讓我不舒服的,一定是壞的)

一旦挽回不按照她的預期推進,她們就會像瘋了一樣攻擊諮詢師:你們公司就是騙錢的!你能力不行!(我這麼棒棒,挽回不了一定是別人能力不行)

我遇到過的一個最讓我無奈的過度自戀的挽回諮詢來訪者,她的前任和她在一起堅持了四個月,最後就是因為她這種攬功諉責的認知而跟她分的手。

到我手上時,她已經換了五家機構了,服務她時,她每天的日常就是先懟我一遍各種沒能力,再懟公司一遍各種詐騙虛假宣傳,隔三差五感嘆情感行業是詐騙社會風氣不行了,隔一個星期鬧一次退款,而我把售後聯繫方式推過去她又靜悄悄了。

幫她做諮詢的四十幾天里,我一直對她保持情感隔離(不隔離的話我自己得先瘋掉233),像一面鏡子一樣把那些她逃避的現實一五一十地反饋給她,然後靜靜看她炸毛,等她炸完繼續就剛剛她的整個炸毛過程進行反饋,然後她再炸,循環反覆。最終,諮詢到期時,她跟我說,她已經知道自己有問題了,只是,她已經32歲了,已經沒有勇氣去改變自己了。

看題主的問題描述,年齡應該還不大。如果這種思維已經影響到自己的社交和生活了,那得早日行動起來解決,自己解決不了的話,就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千萬不要逃避問題。所有你現在逃避的問題,都會在未來,以一種或多種你意想不到且絕對不願意看到的方式,重新出現。

以上。


喜歡一個事物我會想跟朋友家人分享,那樣歡樂會翻倍。

喜歡一個人想獨佔是因為我知道人的精力有限,愛被分享後留給自己的那份就所剩不多了。


前面有回答說到佔有慾,我就不多說了。這裡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一下。

你之所以會對喜歡的人/物感到自私,是因為潛意識裡你覺得,那些東西是使你獨一無二有別於其他人的重要存在。

如果我猜的的沒錯的話,你應該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吧。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做不到別人做不到事。也不知道別人不知道的東西,能夠發表獨特的見解。

你有沒有這麼和自己對話過:

我會一直平凡下去么?

也許是,但我遇到了喜歡的人/東西。

只有我才會喜歡的。

我對ta的感覺不一樣,是特別的。才不想和別人分享呢。ta是我一個人的秘密,我對ta的喜歡想法感受觀點一切的一切都是只屬於我自己的,是獨一無二的,是絕對不能和別人一樣的。

就算錯了也沒關係。

我,不想和別人一樣,我是獨一無二的。我想要不平凡。

所以,為什麼會想要佔有喜歡的人和物呢?因為那些本來就是「我」的一部分啊。當然會不想被別人肆意評論啊。

是這樣么,你是有這麼想過吧。

如果是的話,那麼請你知道:

1.人最終都會有獨一無二的命運。

2.不平凡和與眾不同並不是一回事。

3.真正的特別不在於外,而在於內。


假設你變得不那麼自私了,

你會有什麼不同的行為出現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