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的,如果找互補的生活會很艱難,兩個人思考的不在一條線上,很難了解對方的思路,交流做事會很吃力


性格相似,能力互補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西奧多·紐科姆做過一個實驗:

讓性格特徵相似和相異的學生一起居住。一段時間後發現,性格特徵相似的同學彼此更友善,也更容易成為好友;而性格特徵相異的同學即使天天在同一屋檐下,也很難建立友誼。

實驗充分驗證了人際吸引的相似性原則:相似會導致人與人相互吸引,會更容易彼此接納和喜歡。

很多時候,正是這種相似性產生的共鳴讓彼此靠近和吸引,而且大多數人也喜歡和類似自己的人在一起,因為這種相似性是對自己價值的強化和肯定。

所以從長遠看,性格相似似乎能讓一段關係更穩定和舒服。

然而,還是會有隱患,因為兩個人太相似了,彼此想的都一樣,感覺像和另一個自己談戀愛,很無聊。最嚴重的是兩個人優點相似,缺點也相似,遇到衝突的時候也很難化解。

其實,除了相似性,我們也會見到一些互補型的情侶。比如:一個活潑外向的人被沉穩內斂的人吸引,一個控制型有主見的女人嫁給被動型沒主見的丈夫...

說到這裡,這讓我想起電影《七月與安生》里的情節,蘇家明在和七月戀愛期間,卻被安生吸引了。七月和他有著相似的經歷,相同的性格,同樣沉穩內斂,追求穩定。而安生不同,她叛逆自由,喜歡流浪,這對習慣了循規蹈矩人生的蘇家明是致命誘惑,因而他被深深吸引,目光時刻追隨著安生。蘇家明在安生身上看到自己被壓抑的靈魂,他被自己缺乏又渴望的東西吸引。說到這裡,再給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定律,就是互補定律:它是指人在需求、性格、能力、特長等方面存在差異,當雙方的需要和滿足途徑正好互補時,彼此會更有吸引力。

所以,當遇到一個性格互補的人時,我們會更有新鮮感和愉悅感,因為對方有我們缺乏或壓抑的性格特質。不可否認,這種差異會讓親密關係更有活力。

我們說完相似和互補,那麼現在問題來了,談戀愛,到底該找個相似的還是互補的呢?

答案是:大部分相似,少部分互補。

你們可以有一致的三觀、聊不完的共同話題,但彼此可以有不同的興趣愛好,擅長不同的領域。這種差異是你們愛情里的調料,讓你們的愛情更加繽紛多彩。

當然,無論性格相似還是互補,最重要的是有愛。愛可以讓你們正視彼此的差異,包容對方的脾氣,更加理解和接納對方。

所以在擇偶的時候,選擇合適的人的確重要,但成功的愛情不局限於遇到「王子」或「公主」,而是顧念彼此,共同成長。

  許多人在選擇伴侶時,容易東想西想,不知所措,或者設置各種條件、門檻,就是因為害怕一時做錯決定,看錯了人,造成終生的遺憾。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蕭伯納說:此時此刻在地球上,約有兩萬個人適合當你的人生伴侶,就看你先遇到哪一個,如果在第二個理想伴侶出現之前,你已經跟前一個人發展出相知相惜、互相信賴的深層關係,那後者就會變成你的好朋友,但是若你跟前一個人沒有培養出深層關係,感情就容易動搖、變心,直到你與這些理想伴侶候選人的其中一位擁有穩固的關係,才是幸福的開始,漂泊的結束。     

所以不要去追問到底誰才是我的真命天子,而是要問自己,我能努力到什麼程度、成長到什麼程度,因為如果沒有培養出經營幸福的能力,就算白馬王子真的出現在你身邊,幸福依然會錯過的,而活在猶疑與遺憾當中,這不就是許多愛情虛無症的遭遇和心態嗎?     

所以蕭伯納的話,是要提醒你不要太鑽牛角尖於尋覓那個唯一,而是應把關注點放在學會經營幸福的能力上,同時也提醒我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若有幸遇到了難得的伴侶,就不要再三心二意了,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一生何時會遇到兩萬個其中的幾個,所以要知福惜福、活在當下。


相似的,不存在互補,只是相看兩相厭


找一個愛你的就行了,談戀愛是找你愛的,結婚是找愛你的


我覺得相似和互補不是兩個對立面,找對象應該找個有感覺的吧,有些看似性格互補的情侶其實也有他們的相似性只不過別人沒有看出來而已。


相似的

以前看有人說,我愛吃菜,你愛吃肉,所以我把我碗里的肉給你,你把你碗里的菜給我,剛剛好…

可是,拜託,我愛吃菜的根本無法接受你吃肉好不好,我愛吃肉的看你不愛吃菜會覺得你是個蠢貨!

磨合一輩子,互相看不慣一輩子,有意義嗎?我有個大爺(伯父)愛吃肉,但是我大娘不能吃肉,只吃菜,過年的時候,別人家裡都是十幾二十斤的肉往家裡搬,我大爺只能自己去買兩三斤回去,炒了肉也只能自己吃,這只是舉個例子,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矛盾多了去了

所以找一個相似的吧,最起碼,我說我想去吃肉的時候,能有個人回我一句,走起!


我沒有立場,但我談談我的看法。

在這個問題上,可能多數人覺得該找性格與自己相似的對象,主要是因為這樣的兩個人共同點多,更容易融入,也會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不過有個問題

性格,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家庭環境。我覺得兩個人如果性格相似,家庭環境(包括父母對子女的態度)也很大可能是相似的。有那麼一個群體,不滿家庭的教育方式,排斥家庭親人,竭力想擺脫,他們從小受到不公平待遇,缺少父母的陪伴和關愛,甚至受到虐待。原生家庭不溫暖,得不到安全感,不被理解,想逃。如果找的對象性格和自己相似,那ta大概率也有類似的遭遇、類似的家庭環境。好不容易脫離了原本不溫暖的家庭,本以為可以和對象過上美好生活了;卻發現對象的家庭也是如此,但又不得不面對。這豈不事與願違了?

按照這個規律,幸福的家庭會遇到幸福的家庭,理所當然,之後變得更加幸福;不幸福的家庭,只會遇到不幸福的家庭,融合後變得更加艱難痛苦。

作為個體,無法改變自己的身世,但可以掌控自己命運的方向。相信無一例外,都想朝著美好的方向發展吧?! 我性格內向,但內心渴望開朗陽光,想找個性格外向的對象,或許 在ta或者ta的家庭感染下能改變我呢? 正數加負數等於正數,只要正得夠多!但也有個問題,三觀不合難以契合,這樣的兩個人 單走到一起就很難,更別談互相影響不影響的了。很多單身主義可能就是基於這個問題

因此,這裡我們談——「應該」找一個怎樣的對象? 取決於你否想好了 並願意接受「自己,和自己的家庭」。

要不然就 隨緣吧。。


理想情況下,決策相似細節互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