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用戶體驗五要素、馬洛斯需求層級等


這麼有價值的問題,竟然沒有人回答,我來填幾個,供各位參考:

1、獲客方法論:AARRR模型

2、業務需求拆分模式:OSM模型

3、產品迭代模型流程-標準版:

4、產品迭代模型流程-快捷版:

5、渠道質量衡量模型:

6、渠道質量優劣選擇模型:

7、產品功能留存矩陣模型:


  • 常用的需求採集方法:

  • 一對一溝通方式比較

  • 產品概念提出的關鍵要素

  • 波特五力模型

  • Y模型的基本概念

  • 功能價值評估的框架

  • 凈推薦值的計算公式:

NPS=(推薦者數 - 批評者數)/總樣本數×100%

  • AARRR模型(海盜模型):

Acquisition(獲取用戶)→Activation(提高活躍度)→Retention(提高留存率)→Revenue(獲取收入)→Refer(自傳播)

  • 客戶發展方法

  • 肖恩·埃利斯的創業增長金字塔

  • 定義流失率的公式:

(一段時間內流失的用戶數)/((時間段開始時的用戶數+時間段結束時的用戶數)/ 2)

  • 精益分析階段及其基本原理

  • 問卷設計應涵蓋以下三類問題:
  1. 可利用年齡、性別或互聯網使用情況等人口統計學和心理學數據,對問卷回答進行分類。
  2. 可做統計分析的量化問題,如打分、對言論的支持或反對、選擇列表信息等。
  3. 開放性問題可促使問卷回答者提供定性數據。
  • 互聯網產品的價值 = 功能 + 體驗 + 用戶參與價值(1.用戶使用時間和關注給產品帶來的額外價值。2.在你的產品生態中,用戶在互相給對方創造和提供價值。3.用戶因為對你產品的認可,願意參與到你的產品設計、改善、傳播、甚至在一些服務環節中為你貢獻價值。)
  • 運營工作流程

  • 模仿者成功的要素
  1. 更好的商業模式
  2. 更好的市場定位
  3. 更好的時機
  4. 選擇了更好的平台
  5. 更好的管理
  • 天使投資者王嘯總結的三大問題:
  1. 產品概念是否處於趨勢上,是否滿足強需求和頻發需求?
  2. 是否找到了有效的突破口,突破之後如何建立壁壘?
  3. 團隊能力與產品概念是否匹配?
  • AISAS——信息時代的消費者行為分析模型

Attention(關注)→ Interest(興趣)Search(搜索)→ Action(行動)→ Share(口碑傳播)

  • PDCA框架

Plan(計劃)→ Do(執行)→ Check(檢查)→ Act(處理)

———————————————————————————

持續改進

  • 5W1H分析法:
  1. WHT——為什麼要這麼做?原因是什麼?
  2. WHAT——目的是什麼?如何衡量?
  3. WHERE——針對什麼地點?
  4. WHEN——什麼時間完成?
  5. WHO——誰負責?還有誰參與?
  6. HOW——如何實施?需要多少資源?
  • DISC評估法(將人分成四個類型)
  1. Dominance 老虎 支配型
  2. Influence 孔雀 影響型
  3. Steadiness 考拉 穩健型
  4. Conscientiousness 貓頭鷹 盡責型
  • 考慮用戶意見的5個因素

  • 訪客至上:別讓我想!別讓我等!別讓我煩!
  • 用戶體驗要素:

戰略層(用戶的需求是什麼)→ 範圍層(什麼將滿足那些用戶需求)→ 結構層(具體識別出用戶心中至關重要的那些信息)→ 框架層(怎樣把這些信息安排,布局)→ 表現層(感知呈現問題)

  • C·R·A·P原則——設計基本原則:
  1. Contrast(對比)
  2. Repetition(重複)
  3. Alignment(對齊)
  4. Proximity(親密性)

更多分享請移步我的專欄,如果能幫到您些許,實乃榮幸。


靠譜PM的方法論:全面深入思考

No.1靠譜的PM是如何做事的?

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看我們如何評價一個PM是靠譜的?可以如下三點看:

1、做事結果是符合預期的。(結果導向)

2、做事進程可控。(控場能力強)

3、做事細節經得起推敲。(落地能力強不怕diss)

在現實的產品職場中,我們可以看到有這麼一類PM,不會特別受到行業興衰的影響。

像我身邊的一個朋友,從業8年,內容、旅遊、搜索、頭部公司都呆過並且都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

No.2 靠譜的PM是什麼樣的?

產品經理那麼多,水貨PM和靠譜PM的核心區別在哪裡?HR和面試官一般從三個方面來看:

1、硬體條件:學歷、性別等既成事實。

2、行業經驗:有相似行業的成功案例

3、軟性能力:認知能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

縱觀過往具備上述三條件的PM,一般都會成為職場硬通貨。

而認知能力,又是產品經理的底層核心能力。

認知能力優秀的產品經理在工作中一般表現為:

快:反應快,解決問題快,能當衝鋒將也能當救火員

穩:抗壓能力強挫能力強,能接受失敗,不焦不躁。准:善於抓本質,解決問題到點上。

狠:看問題入門三分,分析層級廣而深。

No.3 靠譜PM的方法論是什麼樣的?

首先普及一個方法論的定義。

方法論,就是關於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

以前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人與人的本質區別是什麼?我心裡的答案是認知。

現實世界中的行為,其實都是我們認知的產物。

人都在用自己的方法論來指導自己的生活。

為什麼說我們要對人開放包容,因為認知區別的存在。如果我們否定客觀事實,勢必會和現實世界產生衝突。所以有了這個幾個比較和諧的存在。

求同存異、一國兩治、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都是用認知來引導一個相對完美的結果。

看完上邊的這段,我們再來看靠譜PM的方法論是什麼?答案肯定是有無窮無盡的。因為人和人的方法論都是不同的。

但我們可以回溯之前,得到一些共性的結論。

靠譜的PM的方法論是有如下特點的。

1、尊重事實,對事不對人。

2、邏輯自洽,過程順暢。

3、底線思維,接得住最好,扛得住最壞。

4、28原則,精力用在點子上。

5、開放包容,兼容性好。

6、不斷自我成長。

No.4 方法論如何在應用在工作中?

注重方法論的積累,可能大多數人對這句話比較熟悉。但落實起來,會覺得很難。就像自己說要努力啊,可能也不知道如何努力。

總結一句話,方法論是刻意練習出來的。這個過程我們第五點再說。

首先給大家展示一個我實際工作中方法論的樣子。

首先現有一套骨架。

這是我在做每件事都會經歷的思考。見下:

1、事件的來源(背景)是什麼?

深入點:如何獲取足夠的背景信息。

2、為什麼做這件事 ?

3、事件的目標是什麼?何時達成何種目標?

4、探究事件的本質

深入點:如何探究本質。

5、事件的實現路徑有哪些?

深入點:怎麼提出多種方案。

最優實現路徑是哪一個?

6、實現路徑中的因素有哪些?

哪些因素是變數?

變數的影響?

7、事件的風險點及解決方案

8、事件的實現計劃

項目計劃、清單(事件+人+時間點)

9、事件的結果驗收

實現與目標的差距

10、復盤:總結得失

11、完善方法論

下面我們結合一個實例來觀察下這套方法論是如何運用的。

某天我接到了一個Case,做一次少兒英語繪本讀書活動!

開始燒腦。

1、事件的來源(背景)是什麼?

(1)快到世界讀書日了,有大範圍推廣機會(熱點營銷)

(2)繪本產品是公司老樹開新花產品,需要再打響知名度。(讓用戶知道有這個產品)

(3)藉此機會,提升產品活躍。(引導用戶使用產品)

2、為什麼做這件事 ?

(1)免費的產品推廣機會

(2)能提升用戶活躍

(3)能測試產品活躍極限(後續拉新做個數據基礎)

(4)能為產品拉新

(5)能推進移動端MVP上線(之前移動端排不上期)

3、事件的目標是什麼?何時達成何種目標?

(1)活動峰值,活躍達到50%

(2)做移動端拉新嘗試

4、探究事件的本質

(1)是一次促活活動。

5、事件的實現路徑有哪些?

用戶看到活動,孩子來讀書,家長和孩子都很高興。

核心點是家長願意參加活動和孩子願意參加互動的理由。家長願意參加活動的理由是覺得孩子喜歡就好,不求一定要看完書會什麼,看了就挺好。

而孩子需要看見活動喜歡,並且能持續投入時間。

之前一共有幾套方案:慈善、訓練營、抱團等等。

最優實現路徑是哪一個?

優先解決孩子愛玩的點,最終定了冒險遊戲,發積分和虛擬獎勵。解決思路是孩子要真喜歡=家長要認為孩子喜歡。

6、實現路徑中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因素是變數?變數的影響?

因素是書的生產進度、預算的協調、研發的周期。都可能導致項目delay。

7、事件的風險點及解決方案

(1)上線delay

(2)線上崩潰

(3)預算不夠

(4)活動效果(這個並不擔心,屬於產品線優惠力度最大的活動了。因為我在探頂)

8、事件的實現計劃。

項目計劃、清單(事件+人+時間點)

這個就不展開了。是常規的項目管理計劃表。

9、事件的結果驗收。實現與目標的差距

(1)活躍達標。

(2)有拉新但不多。

這種形式拉新屬於細水長流型的拉新。

10、復盤:總結得失

復盤不展開講了。

參考:復盤化經驗為力量這本書吧。

11、完善方法論

重新複習了28原則。

以及這個項目的成功關鍵:

要讓孩子要真喜歡參加活動。

要讓家長認為孩子會喜歡這個活動。

做到這兩點,項目成功了80%

No.5 怎樣得出自己的方法論

抽象自己的方法論是自知的一個過程。

初次推導自己的方法論,提供一個方法給大家:

(1)用流水賬的形式來記錄自己的思考步驟。

(2)重複用5個項目左右的流水賬來提取公因式

(3)用(2)的提取出來的方法論,來實施工作

(4)檢驗方法論的真偽:

產品評審+技術評審+線上效果評估。

如果上述三者和方法論結果穩和。

說明你找到了自己的方法論。

方法論積累過程是枯燥的,但終有一天某件事上你會發現會有梁寧老師那種融匯貫通的感覺。說明就略有小成了。


我認為方法論更多的是每個產品經理基於自己的工作經驗對自己在產品經理這份工作中提煉、總結和整理的關於如何做好產品(少遺漏,少犯錯,更周全)的一些個人經驗。

我從事產品經理N多年,多數負責中後台產品,所以我的經驗方法多數是針對這些產品的總結。

說幾點我的個人看法。

1、產品本身是解決問題(需求)而存在的,不管是解決一個大問題還是小問題。這決定了產品存在的價值。如果不能解決客戶的問題,可以完全不會去安裝或者使用,因為她不需要。就好比很多女士手機會有美圖秀秀,mix這樣的處理圖片的軟體,而很多粗線條的男生不會去用,因為他們沒有需求。

2、產品的一般處理流程,我畫得粗一點。如果是0-1的產品,一開始會有一些產品定位、產品目標、框架等方面的討論。以下是比較粗的流程,每個環節可能都需要做很多工作,也可能需要做很多溝通、協商的工作。

我針對其中兩個環節做一些自己的方法說明。

1、詳細的設計環節

設計環節,我主張個4關鍵詞:

【反覆確認需求】

設計環節不能埋頭苦幹,需要多跟需求方、業務方交流,反覆確認自己的理解是正確的。

【溝通+觀察業務】

有時候需求方可能表達不清晰,需要結合Demo演示等方法確認,有必要的話要觀察他們的業務是怎麼具體操作和進行的。

【立足當下+著眼未來】

設計方案上,既要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又不僅僅局限於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也行需要提出優化的方法,或者著眼於未來更好地發展。

【方案清晰+可行性】

不可以盲目設計方案。雖然作為產品經理,不需要懂得很深的技術語言,但是,必須對技術的架構、原理等知識有所了解,才能設計出切實可行(到了技術評審環節上不會被噴得一塌糊塗)。這個過程中,如果有不確定,不了解的地方,我一般會酌情去請教技術同學。讓他們早點了解我的項目設計思路,同時也是對他們的一種尊重(畢竟他們最後是落實開發的人員)。當然每個公司的夥伴「尿性」不同,不過我相信大部分人是友好的!

另外,要注意方案的清晰。在設計時,特別是有些複雜的功能,要考慮周全一些特殊情況怎麼處理,異常情況怎麼處理,等等。其實在設計環節,基本上要把整個功能、流程、異常情況等,都在腦子裡過了很多遍,這樣才能確保自己反覆思量,拿出去的是最佳方案!在評審環節也可以相對順利一點!如果連自己都還沒想清楚,就拿出去,也是對技術人員及其他同事的不負責任!

2、開發階段。

開發階段,雖然主力是開發人員,但是作為產品經理(兼項目經理),也需要做幾點工作。

1、要經常關心進度,確保各個階段性的功能如期開張。如果資源被其它緊急項目佔用,可能導致延期等,都需要酌情向上回報情況。

2、及時為開發人員進行答疑。針對開發過程中,開發人員還會提出一些功能及設計上的問題,可能需要進行針對性解答。

3、針對需要調整或優化的功能,及時給出新的設計或決策。因為會存在一些情況,即原來的評審通過的方案,在某些細節上需要做調整,這時候也需要產品經理隨時配合,並作出決定。調整方案後也需要儘快在相關的文檔上作出調整,並同步給測試等相關同事。

其實產品經理的工作時貫穿整個產品的流程的,所以各個環節都需要參與,並把控項目進度。

產品經理的日常有很多瑣碎的事,特別是溝通交流上的東西。建議工作中溝通的內容,尤其是需求,最好是以郵件形式將溝通結果進行整理、發送給大家留存,也方便日後查證。

臨時寫的一些,不周全之處請見諒!


網上所謂的那些產品方法論,大多是江湖騙子,作為產品經理這個崗位的了解和基本情況的介紹還可以。具體的方法論,要因人而異,自己沉澱出適合自己的方法論。

(一)分析需求的本質

尋根問底,了解用戶的本質需求,比方說用戶想在問卷抽獎後面增加一個抽微信紅包的功能,那麼你要分析用戶的本質需求是什麼,她想增加在問卷抽獎後,有一個抽微信紅包的目的是吸引更多人來填寫問卷,那麼吸引更多人填寫問卷不一定通過抽紅包才能實現,比方說抽取電話充值卡,發簡訊推廣等等方式均可以實現。所以一定要能夠分析到用戶的本質需求。

(二)從用戶角度考慮問題

當你面臨一個功能點設計時,要把你自己化身為小白用戶,如果我登陸一個在線問診APP,那麼我的目的是什麼?我見到和用到的第一個功能是什麼?用戶登陸在線問診APP,目的就是諮詢醫生一個問題,如果緊急該怎麼辦?如果不緊急該咱們辦?是讓用戶先看到醫生列表還是醫院列表還是科室列表?是讓用戶自己輸入癥狀還是問答分診?關於功能的設計,一定要把自己化作一個小白用戶。

(三)培養結構化思維

結構化思維非常重要,因為設計產品時,肯定不是一兩點單獨的功能點,而是很多複雜的流程,那麼要培養自己結構化思維,把業務流程拆分開,不要摻雜在一起。

(四)異常分析

做產品一定要先想正常流程,然後去分析每一個環節可能涉及的異常點。

(五)把握細節

界面上每一個欄位的來歷、產生和含義必須清晰,從數據的產生到展示全流程全環節要清楚,所有流程明白。包括界面的交互,每一個界面每一個欄位都要清晰。

關注「HIT小李」,一起學習醫保醫療信息化知識。


所謂的產品方法論,個人認為它就是產品經理成長道路上,從經歷成功、失敗的過程中慢慢總結出來的經驗。它沒有多麼的高大上,它是作用就是幫助思考和實踐。

我的產品方法主要分為兩部分:思考和實踐。

首先,思考,也可以理解為產品思維,是每個產品經理在做任何項目前必要要做的事情。我思考的方式就是」回歸於現實生活場景「,產品的本質就是幫助用戶解決日常生活中不同場景下的需求。

其次,實踐,經過思考之後,就是動手的環節。該環節就是對自己前期思考的驗證。我常用的驗證方法,主要就是通過小的產品閉環,即最小的成本來論證前期的思考的方案是否可行,是否能滿足用戶的需求,通過不斷的收集反饋和迭代,該閉環跑通後,在進行大的閉環。如果再進行不斷優化和改進方案,小的閉環還是無法跑通,那就及時的捨棄。


我一向認為產品是沒有什麼方法論的,做產品靠產品經理的經驗和直覺。

看到這兒有人可能開噴了,卧槽數據呢?尼瑪直接靠直覺豈不是自我高潮型產品經理?

所以還需要經驗,數據分析包含在經驗中。所謂的方法論是被其他比較厲害的人提煉出來的名詞,但它應該是你自身總結出來的融入到你產品生命中的一種本能。

就好像你生來會呼吸,餓了要吃飯一樣。

打個比方,你看完了一遍所有的產品方法論,我敢說你會忘掉90%的內容。但是你讀過的內容最終會轉化為自己的產品直覺,然而從道理到直覺的過程何其艱難,靠的並不是熟讀方法,而是不斷實踐與反省。在這個過程中,方法論能幫到你的地方是極少的,重點還是產品經理的「視野、品位、邏輯」,以及豐富的實踐機會。

也不是說方法論不靠譜,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結合自身的實踐、視野、品味和邏輯轉化為的自己的產品直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