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習慣、性格、氣質、道德水平、文化修養……這些可以後天改變的東西,就像是植物的枝葉,只要你願意,你可以把你自己往任何方向修剪,」費渡靠在椅背上,半眯著眼望向燕城的夜空,「但是更深層次、更本質的東西卻很難改變,就是在你對這個世界還沒有什麼概念時,最早從成長環境里接觸過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會沉澱在你的潛意識裡,你心裡每一個通過母語獲得的抽象概念里,都藏著那些東西的蛛絲馬跡,你自己都意識不到,但它會籠罩你的一生。」


謝邀。太開心有人問這種問題了。

已經看到很多優秀答案從不同角度對這句話本身進行解讀了。比起判斷這句話是不是有道理,我比較想把費渡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猜測一下他為什麼會這麼說,為什麼在當時說,以及我作為一個「看客」的對他這句話的理解。

一、背景

這句話是在費渡和駱聞舟單獨在車上的談話中出現的,當時周懷信的爸爸剛剛車禍去世,周懷信咬定是有人謀殺,把市局刑偵大隊折騰到家一頓哭訴的無厘頭事件暫時告一段落。

話頭是費渡起的,他刷了兩條「周氏」新聞以後作出了一個評價:「周家沒有一個省油的燈」,然後向駱聞舟解釋了為什麼這唯恐天下不亂的新聞是周懷信操控的結果,並且順便影射了他自己——「畢竟人人都認為馬爾康和道納本殺死了他們仁慈的父親」。

原文中的駱聞舟聽懂了他的自嘲,卻只是若無其事地詢問周懷信和他爸爸的關係,費渡給出的答案是「非常緊張」。

「那你呢?」駱聞舟靜靜地問,「據我所知,你青少年時期沒幹過什麼出格的事,又是獨生子一個,為什麼也和你父親關係緊張?」

對這個問題的第一個回答是插科打諢,但駱聞舟並沒有這樣混過去。

第二個回答是漫長的沉默,沒有人開啟新的話頭。

第三個回答是問題里的這段話

二、分析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段推拉,因為這段「答非所問」很生動,甚至能讓讀者感覺到那段沉默里包含著的費渡「深淵」一樣的情緒——強烈、複雜、痛苦,但從外面看起來非常平靜,到頭也只不過是一句答非所問的感慨罷了。

問的明明是「為什麼你和自己父親的關係如此緊張?」

回答卻是「有時候我發現,一個人有時候很難掙脫自己的血統和成長環境的。」還是在如此漫長的迴避和沉默之後。

為什麼我和自己父親的關係如此緊張?

因為他在我面前虐待我的母親、強迫我虐殺動物;因為他製造了一個場景,讓我差點為了自己活命選擇殺死自己的媽媽,讓我「看到」自己是和他一樣的怪物;因為我身上有他的遺傳基因;因為我怎麼努力都沒有擺脫的垃圾血統和成長環境。

過去了七年了,我通過自殘的方式強行矯正自己的高攻擊性,但我還是只能改變那些表面和皮毛。我仍然是那樣讓人感到噁心的東西。我只是披上了人皮。

我擺脫不了,走不出來,更說不出口。

回答這個問題的代價太高了,那是要我吐出我一生的罪惡和黑暗。

我只能給你開一條門縫。

費渡的這段回答,總讓我聯想起他後來在面對周懷信死亡後覺得自己「感受不到」然後選擇去「充電」的決定——因為他覺得自己仍然沒有「掙脫」。

楊天翔老師對自己配音的這個角色作出了一個解讀「費渡是一個很有魅力的病人。」在我看來,這段回答也能明顯地看出費渡本身極低的自我認同感,而且是對於自己存在本身的一種消極態度。我一直認為,在所有情緒里,愧疚是最容易摧毀一個人的,其中內疚最甚。費渡最大的創傷恰恰是「自己」帶來的:費承宇將金屬環扣在媽媽脖子上時,費渡自己拉動了拉環。這是讓他無論如何也難以原諒自己的最深的罪行——他認為這都是他的錯。是他的劣根性。

因此,我認為這段話的作用,與其說是給人們帶來啟示,不如說是在深化費渡這個人物。

三、題外話

這句話本身並不是沒有道理的。費渡的人物設定是一個對於心理學知識了解得相當多的人,因此,這句話里確實包含著心理學領域的一些「知識點」(比如發展心理學中對於童年時期心理發展的重視等等),甚至還提到了傳播學裡的語言對於人類認知的重要性。

否認童年、基因對於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是不科學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費渡說出這句話的目的不是為了和駱聞舟講什麼人生哲理探討什麼心理學原理,而是一種嘗試——用非常俗氣的話來說就是——打開心扉的嘗試。他這次的陳述是摻雜著強烈個人情感的表達,無論有意或者無意,是一種求助的表現。

費渡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即使他認為自己無法擺脫,但他卻始終在儘力掙脫那些枷鎖。《殺死一隻知更鳥》里有這樣一句話:「勇敢是,當你還未開始就已知道自己會輸,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無論如何都要把它堅持到底。」

我由衷地期待,無論是在書里還是現實里,那些善良而如此勇敢的人,可以有得到愛的幸運。


原生環境(主要是家庭)的影響永遠磨滅不了。


說的就是人的成長干預

有的是直接干預,有的是在潛移默化的干預

舉個例子:

上學的時候老師總是在說,過馬路不要闖紅燈,你記住了

但是當你過馬路時候,經常看見大家左右看看沒有車,就直接盯著紅燈過了馬路,你同樣也記住了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總以為所有的規則都等到我們會說話,會識字之後,才像法律條款一樣出現,規範著我們的行為

但是我們看到的一切事物,在我們的大腦中都是有記憶存儲的

他們也都成了影響我們的一種隱性規則


就是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

性格是原生家庭塑造的

而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是很難磨滅的

就是那句話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你可能會改變習慣,但是性格很難


「觀念、習慣、性格、氣質、道德水平、文化修養……這些可以後天改變的東西,就像是植物的枝葉,只要你願意,你可以把你自己往任何方向修剪」

1. 氣質 —— 這一項會隨著你的生活環境和人生經歷不斷的變化。過程緩慢,但 一直在改變。

2. 觀念,習慣,道德水平,文化修養

這幾項,確實是在出生之後培養的,但這些東西都是原生家庭和生長經歷所決定的。成年後,基本就無改變的可能,一切都已成型。每個人的這些方面,不一定會和你的家長大都相似,很多習慣和觀點是在生活中的不經意間,從與他人相處的點點滴滴中觀察總結出來的。

這幾個方面,在日後為了適應/融入大環境或者打到其他目的,人可以做到偽裝,儘可能的去模仿成另一種樣子。但本質上不會有任何改變。

3. 至於 性格 —— 我們大部分性格遺傳於父母或者父母的其他直系親屬

但其中一部分會因為幼時(成年前)生長環境或生活經歷的不同,而有些許的改變。

在此之後,就算遭遇巨大變故,行為雖然會受到情緒的影響,與之前性格的處事方式不同。性格有可能會被濃烈的情緒暫時掩蓋,但「性格」本身 基本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改變(少許的細微改變是存在的)。

當然,如果有需求,可塑性較強的人 可以偽裝成別的性格,但也都僅僅是偽裝,不會真的出現「性情大變」的情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