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和善而堅定地管教,是對孩子的尊重和愛,絕不是控制。正好看了這本書,分享下讀書心得。

育兒路漫漫,只想思想先行,行動跟進,然後我看了這本書《正面管教》。總體來說,這本書寫得還不錯,網上看到有的讀者嫌作者啰嗦,翻來覆去說一件事,我倒不覺得,重要的事說三遍,沒毛病。

合上書本後,回憶這本書的內容:態度要和善而堅定,尊重孩子,家庭會議,發生衝突時的爬行動物腦,積極的暫停,決定自己做什麼而不是讓孩子做什麼,贏得而不是贏了孩子,孩子的不良行為可以歸於尋找歸屬感、價值感……,這些詞一一出現在腦海中。

和善而堅定,算是書中的高頻率辭彙,和善太多是嬌慣,堅定太多就會偏向懲罰,兩者結合,才能既不嬌慣又不懲罰,如何做到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不是么?!

尊重孩子,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物,他們因我們而來,卻不屬於我們,尊重孩子,把他們放到與我們同等的地位,建立一種平等關係。

家庭會議很重要,不拘泥於什麼形式,大家可以坐在書桌旁、飯桌邊,為出現的問題出謀劃策,商討出解決方案。

我們與他人發生衝突時,往往會說出一些傷害他人,並讓自己追悔莫及的言語,為什麼?因為這時候我們會被原始的爬行動物腦所控制,會衝動、喪失理智,而無法解決問題,只會使衝突升級,積極的暫停很重要。

當兩個人針鋒相對的時候,當兩個人爭吵不休的時候,積極的暫停吧,兩個人都在氣頭上,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躲進另一個房間整理下思緒,拿起小說讀兩頁調整下心情,或者去聽會音樂吧,然後情緒平穩了再來解決問題。

決定自己做什麼而不是告訴孩子做什麼。當我們不停地告訴孩子要把臟衣服放到衣簍時,當我們每頓飯如同在戰場上催促士兵前進似的催促孩子快點吃飯時,當我們沖著孩子大喊大叫,嚷著告訴孩子已經重複了100遍的事,還在進行第101遍的重複時。

換個角度,尊重一下自己吧,都告訴101遍了,沒有效果,說明方法出問題了。試試決定自己做什麼而不是不停地告訴孩子做什麼這個方法吧。可以告訴孩子,我只負責衣簍的臟衣服,其他地方的我不管,執行下去,沒有如此做的孩子只能自己承擔後果。

還可以告訴孩子,飯菜端上來二十分鐘後就要撤下去,不好好吃飯自己承擔肚子餓的後果。停止大喊大叫吧,太累了,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管教好孩子,不是么?

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贏得孩子是通過與孩子好好相處,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有問題協商解決的方式,結果是合作。贏了孩子的結果是我們贏了,無論通過打罵還是通過威脅的方式,我們贏了,而孩子輸了。

贏得孩子,與孩子形成合作關係,可以試試書中提及的這幾個步驟:「第一步, 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第二步,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特別是如果能說出自己類似的行為,效果會更好;第三步,告訴孩子你的感受;第四步,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及如何避免將來再出現這類問題。」

孩子會有各種與其年齡相符的不良行為,這些不良行為要麼是在尋求過度關注,尋求權力,要麼是在報復,或者自暴自棄,無論何種不良行為,孩子的目的基本上都是在尋找歸屬感和價值感。

解決這些問題很難,也很簡單,只需要我們用心去愛我們的孩子,讓他們知道我們的愛,好好地運用暫停,好好地運用家庭會議解決問題,好好地鼓勵孩子。

我們言行背後的感覺比做了什麼或說了什麼更重要,做了什麼永遠不如我們怎麼做的更重要,總之態度很重要,讓孩子們感受到愛、尊重、理解、鼓勵。

與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保障問題相比,如何管教好孩子任重道遠。想讓我們的孩子具備自律、責任感、開放的思維、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好的方法是以身作則,育兒先育己啦。

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要允許自己犯錯誤,畢竟人無完人。犯錯誤並不可怕,要善於發現錯誤,勇於承認錯誤,並找到避免的方法。犯錯了么?沒關係,就像書中告訴我們的那樣,太好了,你又犯錯誤了,看看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些什麼吧。

孩提時代的大量潛意識的決定積累起來決定了我們的性格,然後又影響了我們對孩子的態度和孩子的性格,為了自己,為了孩子,讓我們不怕犯錯誤、學會理解、學會尊重、學會溝通協商吧!


《正面管教》是Jane Nelson寫得一本關於養育孩子的書,作者的主要理念是「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地管理孩子。」

讀書,其實就是和書的作者鏈接,按照作者寫作的脈絡和觀點一直讀下去。這裡有一個問題,作者的觀點不變,但是讀書的人所接受到的信息和觀點會有很大不同,也就是「有多少觀眾就有多少哈姆雷特」,這也就是題主說的有的父母讀完《正面管教》這類育兒書籍,只是希望能夠更好的控制孩子。這是這一類父母想要得到的收益。


《正面管教》真的值得看嗎?

(一)

全書的中心論點:大人與孩子之間正確的互動方式不是嚴厲(過度控制),不是驕縱(沒有限制),而是正面管教(有權威的;和善與堅定並行)。

正面管教的工具:廢除懲罰;廢除驕縱;和善而堅定;給孩子培養感知能力和技能的機會;問啟發式的問題;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使用和善而堅定的語氣。

接下來,作者就此提出了一些簡單易懂的理論和各種小技巧,比如懲罰造成的四個負面影響:

1.憤恨——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報復——這回他們贏了,但是我會扳回去。

3.反叛——我偏對著干。

4.退縮——我下次絕對不讓他們抓到 / 我是個壞孩子。

比如如何與孩子達成合作意向(四步驟):

1.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

2.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

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4.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

具體到各個問題又有很多差異性,於是作者又從孩子的出生順序、青春期孩子、單親家庭等方面進行了一些論述。

例子很多,也有參考性,但是沒有和正文論述區別字體,有點難讀。

在這裡,我認為用「管教」這個詞,已經假設這個孩子是有問題的孩子——或大或小的問題。

不管作者說得多麼輕鬆,連她自己也承認,做到是很難的。

即使做不到,對我們有所影響也是好的。畢竟,為人父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二)

這一節講本書最核心的一章——第四章:重新看待不良行為。這一章,滿滿的都是乾貨。

不管是老師,還是父母,什麼時候感覺自己最失敗?就是孩子做出不良行為的時候。

不管是故意打翻水杯,還是撕毀作業,還是撒謊、指責、頂撞,甚至離家出走。

我們的感覺大致相同——我的辛苦餵了狗……我養了一個白眼狼……於是憤怒、失望、挫敗感紛至沓來。

憤怒和憤怒之下做出的過激行為,並不會讓事情有任何改善,於是作者提出:尋找孩子不良行為的目的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孩子的做出不良行為的目的有這幾種:

1.尋求過度關注——「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

2.尋求權力——「只有當我說了算時,你才不會對我發號施令,我才有歸屬感。」

3.報復——「我得不到歸屬,但是我至少讓你受到同樣的傷害。」

4.自暴自棄——「不可能有歸屬,我放棄。」

針對這四種情況,作者製作了超級詳細的表格,告訴我們怎麼做。

孩子做出不良行為的時候,我們氣炸了的時候,能不能理性解決問題?很少有人能做到。作者也說:衝動的父母,這時候做什麼都是錯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暫時什麼也不做。

我覺得這是全書最高光的理論。任何正確的管教方法都建立在冷靜的基礎上,我們因發怒而做過的後悔事還少嗎?

(三)

精彩語句摘錄:

▲懲罰教給孩子的是暴力、偷偷摸摸、不自尊自愛以及其他負面「技能」。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生氣時不適合解決問題,轉身離開是對彼此的尊重。

▲決定你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試圖讓孩子做什麼。

▲養育十幾歲的孩子時,必須格外注意要表達清晰,而且不要妄加猜測。

▲我們都有一個典型的錯誤概念:為了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讓她們感覺更糟。

▲沒有必要每一次都馬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當你用85%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來關注15%的消極方面,消極方面就會膨脹,而積極方面不久就會消失。

▲鼓勵的長期效果在於它能讓孩子自信;讚揚的長期效果是讓孩子依賴於他人。

▲以力爭優秀為生活態度得父母,她們為了避免無意義和無足輕重而凡事要求「正確」,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能力不足。

▲我們做什麼永遠不如怎麼做更重要。

▲孩子在感覺更好時,才會做得更好。(懲罰讓他感受更糟)


是眾多心理學著作之一,是一種兒童教化理論。

這世界上有很多兒童認知的研究理論,「尼爾森」只不過是眾多心理學研究者之一。

心理學在很多人眼中不就是控制術和洗腦術嗎?

我懂好幾種兒童認知理論,挑選著用。


這道理類似於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可能有人擔心家長用此書的目的在於學習控制孩子,不過有此心眼的父母我覺得也不會去看這類書的。

因為這類書的宗旨是如何更好的理解孩子和幫助孩子。

初為人母,要和一個小生命如何相處,是我人生遇到的難題之一了。

樹不修不成才,難道我們能寄希望於一個孩子你不去管不去教他就能自己成才嗎?好,不提成才這麼功利的目的,就單單來說成為一個性格差不多完善的人吧。

答案顯然是不能的。

為了回答我自己,我如何更好的和孩子相處,幫助他,理解他,促使他走向積極的一面,我回想了我自己的成長經歷,但是我發現根本不能套用,時代變化太大了,我小時候懂得想要的在現在早已經發生變化了。

詢問別人養育孩子的經驗,好像也不管用,每個孩子是獨特的,我只能了解大概,並不能由此看出我該怎麼樣和我自己的孩子相處,那還有什麼好的辦法讓我受教呢?

那麼就是從書本中尋求知識了。

《正面管教》這本書正好在我的書架上。

它提供給我一種思考方式,教我如何看待幼兒的各種行為以及怎麼去面對和解決。

它只不過是從幼兒角度發聲,讓我們大人更好地去理解孩子的內心語言。

它從來沒有說讓你控制孩子。

而是讓你管教孩子以讓他更好的成長。

如果你非要說讀這類書的家長會不會落入控制孩子的陷阱中,那我只能說是可能存在一些腦子不夠用,理解能力也差勁的人把經念歪吧。

還有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書本僅僅是我們獲取知識(已被加工過的)的來源之一。

最主要的是你自己看完以後的甄別,思考,運用,再加工,感悟。

生搬硬套在哪裡都不歡迎。

所以這類書是不是好書,也取決於讀它的人和用它的人本身的觀念,能力和態度。


哦,我把它歸納成了四個字——溫柔的堅持!


請先看一遍書,再考慮是否應當提這個問題。


2020年3月25日:看了前四章,目前最大的感受在於,這本書主要是幫助孩子出現了問題之後的解決方法。即以和善而堅定為主要指導思想,找出孩子每個不良行為背後的真實想法(尋求關注,尋求權利,報復,自暴自棄),然後針對性的進行管教(給與鼓勵,表達自己的愛與關懷),從而達到改變孩子不良行為的目的。


看看不就知道了。簡單說,正面管教是在溺愛孩子和粗暴對待孩子之間的一種管教方式。

至於從這本書里看出什麼,是一個小馬過河的問題,有人能看到自己之前的溺愛,有人能看到粗暴對待孩子的不良後果,但書本身就在那,看你怎麼領悟了。我個人認為這是家庭教育領域一本值得仔細讀的書。


《正面管教》我覺得是一本講述父母與孩子溝通方式的書籍。正面管教的理論還是很積極向上的。是在了解兒童行為和心理的基礎上,對孩子實施和善而堅定地管教,讓孩子願意聽父母的話,認同父母對自己的影響。可能有人認為讓孩子聽父母的話就是控制孩子吧,個人認為這不是控制,孩子自已願意聽你話認同你怎麼就叫控制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