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銀幕這一年」2020 影視綜年終盤點,2020 年你還有哪些銀幕回憶?加入我們,一起討論。提問時綁定話題「2020 影視綜盤點」,符合主題的問題也將被收錄至圓桌中。


多圖殺喵,V叔鎮樓

指環王系列+霍比特人系列

指環王不愧是所有西方奇幻史詩的開山鼻祖,把霍比特人看完後再指環王1真的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當然也因為這個系列真的太太太太長了。霍比特人系列對指環王系列的致敬還是很有趣的,比如弗羅多戴著護身用的劍,是被嫌棄太短才分給比爾博用。電影里的話也很巧地映照了今年:

BJ單身日記

無他,只是BJ太可愛,休叔臉叔太帥,看一眾英國戲骨一塊演戲那感覺就是爽啊。

虎膽龍威3

我最初是沖著布魯斯威利斯看的虎膽龍威系列,但最後總被小角色和反派圈粉,3里飾演俄羅斯大反派的鐵叔Jeremy Irons,出場是炫酷的銀髮,拉風的西裝墨鏡,脫下外套後露出手臂上的肌肉,嘖嘖嘖怎一個帥字了得(好萊塢反派都被英國人承包了。反觀男主,從頭到尾一件穿不爛的老頭背心,腆著個肚子,頂著稀疏的毛髮……雖然布魯斯威利斯也很帥來著,但……旁邊的局長更會演戲啊,兩人的對手戲,我的視線永遠跟著局長跑……

水印也不能阻擋鐵叔的帥氣和肌肉線條

洛麗塔

跟著豆瓣上鐵叔的電影過去考古的,上一次看還是高中,看完懵里懵懂的,這次看完,只想說雖然亨伯特的演員很帥,他也演得很深情,但……亨伯特真的是個人渣。b站上電影最top有解說過這部電影,大家可以去看看解說。我們之所以覺得亨伯特因愛無罪,是因為全片是從亨伯特的視角拍的,事實上,洛麗塔這本小說,亨伯特也是第一視角,所以我們永遠無法得知洛麗塔怎麼看待這段不倫之戀,但我們能看到林奕含和房思琪

回到未來系列

這三部電影是我任何時候都可以拿出來重溫的經典之作,三部連看效果最佳,我個人覺得第二部最有看,尤其是看著89年的人對20年後的生活的幻想真的很好玩,他們都想像出視頻通話卻沒想到手機,想到了遠端支付也沒想到互聯網支付根本不需要插卡,最絕的是他們想到飛行的汽車,而我們還沒發明出來……11月12日世界穿越日萬歲!


先來一撥國產老電影吧。

《牧馬人》

《牧馬人》以個體的視角和倒敘的手法展現了個人與國家的互動、現實與理想的交鋒以及社群主義與自由主義的暗中角力。

影片作為謝晉導演「反思三部曲」之一,展現政治運動對個體命運的傾軋,檢視極左思潮對私人權利的戕害。但影片決不局限於批判與控訴,拘囿於「傷痕」與「尋根」,而是將主題進一步升華,表達了對國家、民族與人民深沉的感情和滿腔的熱愛。

這才是真正的主旋律電影,它聚焦私人情感,關注微觀個體,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從而勾勒出時代變遷的恢宏圖景;它不迴避錯誤,不忌諱問題,不遮蔽歷史,不卑不亢,不媚上不媚下,有獨立的表達意識,有鮮明的創作態度,有熱忱的家國情懷。

《高山下的花環》

《高山下的花環》無疑是國產戰爭電影的巔峰之作,但影片又絕非歌頌戰爭,而是通過戰爭反思戰爭,檢視體制,以及由此而來的一系列不可欲的餘波。

回頭看去,那真是一個屬於創作者的美好年代,創作自由激發了創作才能,作品中洋溢著真性情,誕生了許多充滿批判精神和內省意識的影史佳作。謝晉導演也在這幾年拍攝了「反思三部曲」《天雲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以及《高山下的花環》,成為其職業生涯的經典之作。

文革後出現了不少反思極左政治和激進思潮的作品,而署名為李劍的作者在1979年第六期《河北文藝》上發表了《「歌德」與「缺德」》這篇文章。文章認為中國「河水渙渙,蓮荷盈盈,綠水新池,艷陽高照」。如果文學作品一味揭露「文革」災難,就是「昧著良心」,「懷著階級的偏見對社會主義制度惡毒攻擊」,「善於在陰濕的血污中聞腥的動物則只能詛咒紅日」。由此得出十分反智的論斷:生活在新中國,不「歌德」者就是「缺德」。

針對這篇充滿歷史倒退論的文章,《光明日報》和《人民日報》均予以駁斥。《光明日報》認為,「以文藝為武器批判和揭露這些反面現象,也就是暴露我們這個社會的陰暗面,實際上是匡正時弊,不但不能斥為『缺德』,而是應予提倡、應予保護的。」《人民日報》則引用陳毅元帥1962年在全國話劇、歌劇、兒童劇創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嚴重到大家不寫文章,嚴重到大家不講話,嚴重到大家只能講好,這不是好的兆頭。將來只能養成一片頌揚之聲,這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危險得很呵!」

我們向來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百花齊放的前提須為百家爭鳴。試想,如果「歌德」與「缺德」之爭發生在當下語境,我們是否還有勇氣作出同樣的論戰。

不管如何,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審查制度,認真對待創作實踐,讓我們的文藝創作少一些鐐銬,多一些翅膀。

《立春》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一個十分殘酷的事實:夢想再遠大,才華再橫溢,卻不得不藉助一副好看的皮囊才能將一切「變現」,才能收穫世人的關注。

王彩玲天生擁有一副好嗓子,儘管相貌醜陋,卻有著知識分子式的清高與孤傲,渴望走向更大的舞台,在北京完成自己的夢想。

小小的城市容不下許多的理想和抱負,來到北京卻發現大城市也早已人滿為患,自己連張入場券都拿不到。不甘平庸的王彩玲被迫步入平庸,理想的破滅使得她不得不與世俗生活握手言和。

立春節氣,萬物復甦,本該是故事發生的時節,但得到的卻不是翹首以盼的結局。《立春》以一個「身份尷尬」的大齡文藝女青年為中心,展現了特定群體微妙的生存危機和膠著的情感狀態。

小鎮青年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電影命題,他們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講述,太多的情緒需要釋放。他們走出去了是賈樟柯,走不出去,就是千千萬萬個王彩玲。

《光榮的憤怒》

昨天剛看完賀雪峰教授的《治村》,再看這部電影,生髮出了更多感觸。鄉村作為國家權力觸角的神經末梢,在近幾十年的市場化大潮中,基層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漸趨弱化,親和關係被打破,鄉村倫理被衝垮,顯現出愈加嚴重的經濟分化和社會分層,尤其可怕的是財富與權力正在接管村莊,村治成為一個必須要嚴肅對待的政治課題和社會問題。

《光榮的憤怒》與《天狗》彼此觀照,形成互文,有異曲同工之妙,表面上是反抗鄉村惡霸,內里關注的實則為村莊政治與基層失序。由點及面,見微知著,正如李書磊的著作所揭示的「村落中的國家」,這部電影所折射的也是「一個村莊里的中國」。

其實《光榮的憤怒》所揭示出的不只是掃黑除惡,運動式的治理使得這一問題較為容易得到解決,重要的是關於民族劣根性與平庸之惡。閻雲祥在其著作《私人生活的變革》中提出了「無公德的個人」這一概念。這類人群正在鄉村大量產生,其制度溫床則是私人生活的充分自由與公共生活的嚴格限制。他們只索要權利不承擔義務,只關注利益不履行責任。《光榮的憤怒》不正印證了這一論斷嗎?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曹保平導演的作品永遠是那麼生猛凌厲,撕人心肺,《光榮的憤怒》作為其處女作已經奠定其後作品的基調。這是一個有責任意識和作者氣節的創作者,曹保平的電影永遠值得期待。

《老井》

優秀是一種習慣,張藝謀無論是作為導演、攝影師還是演員,皆是超一流的存在。

《老井》表面上講了孫旺泉帶領老井村村民打一口井的故事,隱含其下的,有傳統與現代的矛盾,愛情與現實的糾葛,以及社群與個人的鬥爭。

作為第四代導演的經典作品之一,《老井》將鏡頭聚焦在原始而又蒙昧的偏遠山村,影片粗獷而又隱忍,充滿了對生命的關照和宿命的體認。

本質上,苦難的歷史與真實的農村,本身就是一部值得被講述的故事,也是一部偉大的電影。

《雙旗鎮刀客》

西部片在我國作為舶來品,同時也是稀缺品。近年來比較顯眼的只有《西風烈》《無人區》《未擇之路》寥寥幾部。而這部《雙旗鎮刀客》是我國最早的西部片之一,很大程度上拓寬了國產類型片的邊界。

沒有「窮山惡水長鏡頭,警察妓女黑社會」的尋常趣味,《雙旗鎮刀客》將故事背景設定在了一個荒涼蕭瑟的西部鄉鎮,這裡是規則與秩序缺位的法外之地,在弱肉強食的霍布斯叢林中,刀是權力的象徵。影片用極為簡單卻又十分豐富的意象,將一段殺戮與復仇的故事講述得饒有意蘊。

時間會讓一部電影重新得到評價,但通常是增值,極少有貶值。《雙旗鎮刀客》因時間而愈發有趣。

《小城之春》

一個凋敝的江南小城,一處破敗的舊時院落,因著影片極為彰顯的戲劇張力,在極小的空間內營造出了浩瀚無垠的乾坤格局。

原本死氣沉沉的戴家,因故交好友的到來,終於泛起生氣勃勃的漣漪。不意戴禮言的好友章志忱與戴妻周玉紋本是青梅竹馬。於是舊情復燃,引發出了一段無法被祝福的愛情。

朦朧的意韻與曖昧的氣氛,在道德倫理的森嚴壁壘下,兩人慾拒還迎,欲說還休,充滿了意在言外的小布爾喬亞情調與纏綿蘊藉的「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

文學與電影是有聯繫的,《小城之春》幫我們恢復了這段關係。影片像是一篇恬靜美好的小說,在淡淡的哀愁下,籠罩著濃濃的情緒。結尾的送別,像極了人生的樣子。

《孝子賢孫伺候著》

《孝子賢孫伺候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濃厚的地域色彩,在城鄉觀念轉型和新舊風俗交鋒之際,因土葬與火葬的理念之爭,上演了一出巴爾扎克式的、令人啼笑皆非的「人間喜劇」。

大概紅白喜事最能體現人間百態吧。真情流露者有之,逢場作戲者有之,冷眼旁觀者有之,搗亂作怪者有之。影片處處充滿反諷與揶揄,以戲謔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教育」與「批判」。

此外,影片與《過年》形成互文,通過一喜一哀,對中國家庭的傳統風俗與兒女孝道進行解構與建構。悲哀的是,文藝與現實依然脫節嚴重,農村的落後習俗積重難返,移風易俗任重道遠呀。

最後,影片中母親過73歲大壽,女兒送了件棺材,母親卻欣喜不已。如果不是常識漏洞,那影片的反諷效果就太意味深長了。

《過年》

1991,那時候六小齡童還沒有文體兩開花,葛優還沒有問鼎戛納,趙麗蓉還在春晚的舞颱風雲叱吒,李保田還沒有因為硬杠投資方被封殺。

那是個美好而純粹的電影年代,一切都很慢,電影更像是手工打磨的藝術品,而非產業流水線上的模式化商品,因此才能沉澱下來有分量的作品,留得住經受時間考驗的影像。

《過年》是中國版的《東京物語》,影片發生在一個烏托邦式的東北農村,但所展現的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庭關係。張弛有度的故事和飽滿有力的表演,營造了若隱若現的緊張情緒,凸顯出無處不在的家庭危機。

這是一部只有中國導演才能拍出來的電影,也是只有中國觀眾才能看懂的電影。

《我的九月》

《我的九月》拍出了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味兒和純純正正的童年味兒。小夥伴之間的要好與嫌隙,小時候的快樂和委屈,影片拿捏自如,恰到好處。less is more,電影真的是可以以簡單取勝的。

具有八九十年代時代背景的元素,喚醒了記憶深處的童年時光:我是一個粉刷匠、磚砌的乒乓球台、小霸王遊戲機······物質的匱乏絲毫沒有讓童年的快樂時光縮水。

不愛說話的安建軍是幸運的,遇上了善解人意、與學生交朋友的高老師。在我們那個鄉鎮小學和初中,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有的老師教書育人,認真負責,有的老師卻配不上這個有分量的職業。後者中有的對學生採取語言暴力,冷嘲熱諷,貶低自尊,人格羞辱;有的動輒體罰學生,回答不上問題站到講台上聽課,上課說話罰以操場跑步幾十圈,甚至拳打腳踢者也有。

有的檻說過就過去了,有的檻一輩子也跨不過去。


那就……多了。

我今年基本看老電影了,從上世紀40年代到本世紀10年代,各種類型。

黑澤明看了六部。

好萊塢黃金時代歌舞片五六部。

其它國家幾部。

國產老片就多了,不去數了。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已下載待看的肖申克的救贖和泰坦尼克號


《頤和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